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几点思考
来源:甘肃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汪 军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一个政府凝聚民心,树立权威的关键所在。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各级政府保持着较高的公信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也空前提高。这是主流,应该充分肯定。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与人民的期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政府失信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权威及其形象。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是:

  一、行政人员的民主法律意识。政府公信力不是抽象的,它是通过行政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来体现的。行政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事关政府的形象。特别是基层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和群众的联系最为密切。因此,行政人员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公信力的高低。

  二、行政行为的个人利益影响。我国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每一个行政人员都能一心为公、不为私利。政府的行为规则由人来制定,政策、决策的执行同样需要人来执行,而这些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个人利益,他们也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目标发生冲突时,如果不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就会侵害到公民的合法权益。这样,政府的公信力也就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

  三、行政人员的职业角色冲突。行政人员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必须时刻维护公共利益,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人员经常面临着各种冲突性的行政责任。实践中,行政责任冲突主要表现为角色冲突、权力冲突和利益冲突。如果行政人员不能正确地处理这些冲突,辜负了人民的社会期待,政府公信力也会相应地受到损害。

  为此,提高政府公信力,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行政人员的道德教化。如前文所述,政府公信力是通过行政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来体现的。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要对行政人员进行道德教化,培养一批诚实守信的行政人员,以保证他们真正地维护公共利益。

  第二,培养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行政人员会经常性地面临着角色冲突、权力冲突和利益冲突的困惑。对上级负责,还是对群众负责?实践中,行政人员经常会面临着这样艰难的选择。这就充分说明,行政人员在行政行为中要时刻坚持伦理自主性,重塑职业主义精神,坚持公共利益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政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第三,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与传统的统治型政府和管制型政府不同,它将彻底抛弃旧的治民观念或“为民做主”的观念,而确立为民服务和“人民做主”的理念,它强调以公民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特别重视服务在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在服务型政府下,政府将主要通过服务而不是管制来维护公共利益。

  第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行政人员必须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意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崇尚法治、追求公平正义必须成为行政人员的价值追求,把崇尚和信仰法治的精神融入血脉之中。行政人员不仅要学法、懂法、更要知法、守法。他们的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坚决杜绝随意执法、模糊执法行为。行政人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重塑公众和政府的信任关系,真正树立政府的威信。

  第五,加强阳光型政府建设。只有实现政府信息的公开,公众才会清楚政府是否真正地履行责任,否则他们就可能认为政府是无信用的。由此可以看出,政府若要提高公信力,建立公众和政府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就必须推行政务公开,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建设阳光型政府。

  (作者单位:中共嘉峪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