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样本”
作者:本报记者 王世心 本报通讯员 肖春燕
“网络时代”要求人民法院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起步早、起点高、思路超前、规划合理、应用充分。他们在硬件建设上舍得投入,建起了一流的网络设施;在软件建设上注重实效,建设开发了审判流程管理、庭审监控、案件诉讼全程网络管理、办公自动化、当事人评议等15大网络系统,覆盖了审判、办公的各个方面。通过信息化手段,市中区法院各项工作尽收“网”中,有效促进了审判质量与效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嘉许。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到济南市市中区法院视察时,称赞他们“利用信息化管理,把司法事务、司法政务、司法行政全方位管理起来,真正做到了管理的科学化”。山东高院提出,全省基层法院要在2010年达到济南市市中区法院的水平。
本报编发市中区法院的做法,希望能为全国各级法院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样本”和“标杆”。
七月的泉城,夏意正浓。记者慕名而来,是为了探寻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的“治院法宝”:所有的审委会,都在网上开;所有的判决书,都在网上“晒”;所有的审判环节,都通过网络进行监控;所有的评优评先,都由网络自动生成……采访下来,记者切身体会到,科技已化为市中区法院的“血脉”,成为推动市中区法院工作前进的“马达”。
当很多法院还都停留在“写文书基本靠手,发通知基本靠口,送文件基本靠走”的阶段时,市中区法院已经大步迈开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市中区法院人深谙:现代司法必须扣紧时代脉搏,以开放的姿态对接时代,笑迎未来,在更宏大的舞台上演绎司法乐章。基于此,该院成立了以院长解雅洁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信息技术科,制定了《信息化建设三年实施纲要》,提出了建设和开发局域网、流程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内部网站直到本院互联网网站等10大目标。
市中区法院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推进,经过多年的不断拼搏,克服了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诸多困难,使这些设想很快成为现实:先后投入资金900万余元,建立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微机、网络设施、中心机房;建成了以千兆光纤为主的高速局域网系统,实现了与全省法院间数据、信息的网上传输和资源共享;在各审判庭均配置了多媒体、大屏幕投影、数字式视频音频系统和激光打印设备,满足了物证展示、多媒体投影、微机记录、庭审笔录和法律文书的即时打印的需要;建成了驻外法庭和院机关联网系统,实现了网上远程立案;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使日常办公真正实现了网络化和无纸化。
建网络不易,要改变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方式和行为习惯却更非易事。为了加强应用,市中区法院从最基本的打字和网络使用抓起,要求法官每分钟打字不低于50个,法官助理不低于60个,书记员不低于80个,院领导不低于40个,达不到标准的,一次、两次扣发办案补贴,第三次仍不达标的,则予以下岗。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晚上练习打字成了市中区法院最美的一道风景,噼噼啪啪的打字声成为当时最动听的音符。市中区法院先后举办专项培训31期3100余人次,制定了严格的《网络应用考核办法》,对考核不及格者,给予年终考评“一票否决”或责令下岗处理。先后有8名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因为打字不过关、网络考试不合格被扣发办案补贴、“一票否决”,2名同志被待岗处理,2名院领导被追究连带责任。在此基础上,该院还强制废除了纸质文档的签发,要求所有公文一律网上起草、签发、发送,院领导一律不准接受纸质文档。
“正是靠着这样的强力推进,才有市中区法院今天信息化工作的可喜局面!”谈起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过程,解雅洁无限感慨。
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化管理全覆盖、无缝隙、遍地开花,是市中区法院信息化工作的灵魂
建立“网上审委会”。需要向审委会汇报的案件,其案情、审理报告等所有材料必须事先发布在网上,委员们在网上审阅审理报告,网上查阅电子卷宗,网上询问承办人,网上签署表决意见,由此克服了会议形式、时间、人力成本高、不能深思熟虑、顾忌情面的弊端,提高了案件讨论质量,增强了责任惩戒的客观性。6年来,网上讨论的案件占提交总数的90%。
所有判决书上网接受“质检”。接受裁判文书监督小组和全院同志大到叙事说理、小到标点符号的严格审查,发现错误严格扣分、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裁定补正。是年5月,第一期近1万字的“判决书上网审查情况通报”出现在网上,200篇裁判文书中有近40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30余名主审法官由此受到通报批评、责任追究。
5年多来,不论院长、庭长还是普通法官,几乎都有因裁判文书被挑出毛病受到内部通报和扣分处罚的尴尬经历,但正是靠着这样的严格,才让真正优秀的文书在这个法院开花结果。现在,该院判决书文字出错率已由5年前的20%下降到不足4%。
所有的评先评优都从网上自动生成。他们将体现办案质量、效率、效果的各项数据,如结案数、文书差错数、发改案件数、电子卷宗被扣分数等各项情况,每月进行统计、汇总,在网上进行动态图表式排序通报。借助于这种定期的网上通报、排名,这几年,他们都是由电脑自动生成本年度集体和个人嘉奖、三等功、二等功法官的呈报人选,由此起到了“干什么不如干工作,有什么不如有成绩”的良好导向,激发了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爱岗敬业、干事创业的激情。
市中区法院先后建设开发了法院网站、办公自动化、审判流程管理、庭审监控、案件诉讼全程网络管理、网上审委会、规范化管理档案、移动办公、远程立案、电子签章、楼宇监控、当事人评议等15大网络系统,让信息化的触角蔓延覆盖到了审判工作、法院管理、队伍建设、便民利民的每一个方面和角落。
透明是一种照彻人心的力量。在透明中开启正义之窗,是市中区法院对审判规律的洞彻认识和精准把握
时光回到2003年7月25日,市中区法院例行的院长接访日。院长解雅洁刚一落座,当事人王杰就抖搂出一纸判决委屈地说:“院长,我就来开过一次庭,中间啥也不知道,法官咋就判我败诉了呢,这个结果,我不服。”
尽管当事人反映的判决从程序到实体都没有问题,但这件事还是对解雅洁震动不小。解雅洁反思后认为:在“一次开庭即出判决”的通常模式下,诉讼不透明,当事人看不到裁判结果形成的过程,再加上法官与当事人沟通交流少,当然就难以对裁判结果信服。当事人对裁判结果不信服,裁判活动就难以实现定纷止争。所以,要想取得好的司法效果,诉讼必须透明。
很快,这种思考便转化为成功的实践。2005年,他们开发了诉讼卷宗电子网络系统。该系统具有完整的扫描、拍照、数字传输、自动分类排序、即时录入和查询功能,可以将案件从立案到执行的整个诉讼过程中的所有材料在其产生后的3日内收录其中,同步转化为电子卷宗。以诉讼卷宗电子网络系统为依托,在立案大厅中设置了数字一体机查询系统,当事人根据立案通知书、应诉通知书上授予的密码,通过操作数字一体机查询系统,可以随时查阅正在审理执行中的自己案件的电子卷宗,全面掌握案件审理、执行中的有关信息,动态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实时监督法官的裁判活动,从而实现了诉讼全程的彻底公开。一时间,当事人来法院上网调阅自己案件的电子卷宗成为市中区法院的一大景观。目前,该系统储存有该院2005年1月以来立案的所有诉讼、执行案件的电子卷宗近3万件。
透明赢得满意。将阳光和监督引进诉讼,也使市中区法院的收获“瓢满钵溢”:民事案件连续11年、其他案件连续9年无超审限或超期执行;2003年以来,诉讼案件服判息诉率、执行案件实际执结率逐年上升,上诉率、发改率逐年下降。这两升两降间,尽显一个基层法院在追求最佳效果方面所做的努力攀登。
喷涌不息的泉水,日新月异的时代。几年来,市中区法院锐意进取,奋发图强,一路走来繁花满径:先后被授予“人民满意政法单位”、“全省优秀法院”荣誉称号;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集体一等功;2007年,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优秀法院”荣誉称号。这个一直在加速前进的信息化法院,正成为基层法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