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保障新模式:预置保障在信息化战争中崛起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纵观近期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演进,战略预置保障已经有了全新的内涵。重点强调,既可预先设置,亦可与作战部队同时部署,这已成为战役交战的重要前提,也成为夺取战场主动权、形成有利态势和赢得战争的有力保证。信息化战争突发性强,战时保障需求量大,要求在极短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为部队提供全方位、远程化、多手段、持续可靠的有力保障,以满足高技术战争的需求,尤其是现代“精确保障”的崛起,预示着预置保障将呈现出崭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有形物资预置转向潜形能力预置

    以往,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制约,作战保障为确保“以防万一”,世界许多国家常常采用以“宰牛刀杀鸡”的做法,不惜投入财力物力大量储备“有形”物资,以备不测之需。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这种“有备无患”式的保障思路,不仅战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而且极易造成资源浪费,许多国家难以承受。如海湾战争中,美军运抵战区的4万多个集装箱,直至战争结束,仍有大批装备物资没有发挥保障作用,造成高达20多亿美元的损失。实施“潜形”能力预置,是适应信息化战争对保障资源随机、快速、准确性要求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潜形”能力预置既能充分满足战争保障需求量大与平时储备有限之间的矛盾,又能加快补给速度,降低战役战术储备数量,实现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体支撑,以高质效能为价值取向,以全面兼容为基本方式。

    保障力量储备。有关研究发现,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引申出了“牙齿与尾巴之比”的新思维,即强调在部署一支数字化、火力猛、机动能力强的打击力量的同时,也必须要保持拥有高比例的支援保障部队。据外电报道,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在充分利用现役支援保障部队的同时,还启用了国家战争动员机制,征召20多万后备役人员,极大地弥补了建制力量的不足。随着信息化战争保障需求的加重,作战保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化保障力量的储备,从物资供应、装备维修到设施维护,几乎所有领域都有可能使用储备力量参与保障。因此说,没有足够的保障力量储备,就很难完成战时保障任务。

    经费储备。现代战争所需物资器材、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零部件和维修材料等价格昂贵,更新换代周期大为缩短,因此大量进行实物储备必然导致资源严重浪费。而在海湾战争准备期间,美军动用大量储备经费购置食品、服装和药品等保障物资,大大减少了管理环节,提高了保障效率。

    科学技术储备。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加强科学技术储备,不仅可以提高战时武器装备及保障物资的快速生产能力,而且能够降低平时的实物储备数量,避免“研制-生产-储备-落后-淘汰”的恶性循环。据有关统计,目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都能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攻克伊军坚固的地下掩体,通过紧急动员平时的技术储备力量,短时间内就完成了GBC-28型激光制导钻地炸弹的设计和实验,并迅速生产了50多枚投入战场。可以看出,搞好科学技术储备,既要打破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的壁垒,又要注重开发军民两用技术,这既是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减少实物储备实现能力储备的有效途径。

    信息储备。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专家莫里斯·科恩认为:“今天的战争没有必要建立大规模的资源储备,而是需要掌握大量的各种保障信息”。其观点是说,知道补给品的位置,与实际拥有它们几乎同等重要,因为准确、可靠、实时、充分的信息,可以使信息能力成为战争保障能力的“倍增器”。近年来,美陆军依靠掌握信息减少了60%的保障力量,缩减了50%的仓库,却完成了增加3倍的保障任务。

    静态平面预置转向动态多维预置

    传统战争中,多数战争都是在预设战场进行,作战保障多以静态储备、单一物资储备为主。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保障需求呈现出瞬时膨胀的特征,而且物资需求的随机性、选择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强。因此,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必须加快建立多方式的预置保障手段,变静态储、平面储为动静结合多维预置。

    建立信息化预置基地。陆地战前预置是预置保障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实施有效装备保障的基础。未来信息化战场,作战空间急剧扩展,时间高度“浓缩”,以基地形式提前预置各种信息化保障资源,实施快速补给,愈来愈成为一种有效的保障方式。

    建立海上预置船队。伊拉克战争前期,美国通过向战区海域派出大量预置船队,在前方预置了大量装备和保障物资。据悉,美第4机步师在人员到达战场前,其整师的装备物资已由40艘预置船先期抵达作战地区,提前部署到位。海上预置储备的优点在于将物资供应勤务中物资储备和物资补充两项职能合二为一,使传统的、固定的大规模作战物资储备具备了高机动能力,有效地解决了战时急需。

    建立“物流”与“信息流”体系。战时保障,距离是最大的障碍。所以,实施预置保障既要有“物”的资源,更要有“流”的力量。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以战场直达补给、配送补给与伴随补给相结合的方式,对作战部队随时提供油、水、弹、医、修等保障,有效地提高了保障的速度和精度,其强大的“物流”和“信息流”在战争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单纯军队预置转向军民结合预置

    现代战争不仅是军队自身力量的对拼,更重要的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单靠军队自身的力量已难以满足保障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和科技力量,加强战时从地方征集。据报道,美军曾提出“保障民间化”的思想,外电有评论认为,这既是未来精兵建设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反映了现代战争条件下预置保障的重要特点和规律。其重点方向为:国家代储;动员登记;加强半成品及原料储备;合同储备等。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军队认为,凡是在市场上可以采购到的物资器材,军队就可少生产、少储备,或者不生产、不储备,可以通过与地方公司签订承包合同获得可靠保障。这种绕过传统的采购、储存、运输、分发等环节,由民间商业企业将物资直接送达部队用户的方式,不仅比军队自我保障更经济,而且更有效率。据报道,伊拉克战争发起前,美国陆军器材司令部同1500多家承包商签订了价值近40亿美元的合同,有关专家认为,转变保障由军队自身包办的思维方式,建立军民兼容的社会化保障体制,推进、发展和完善兼容型社会化保障,将成为世界未来军事装备保障新变革的重要内容。

    古往今来,中外战争无论规模大小、时间长短,都必然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即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就是打物资、打消耗、打储备、打生产、打能源的。尤其随着现代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技术成果在军事装备保障领域的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军队预置保障方式正在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并将对战争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所以,着眼信息化战争特点,不断跟踪保障发展大趋势,结合实际适时适地适量地开发与整合预置保障各种资源,战时才能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高效率、快节奏、超强度的变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