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关乎成败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众所周知,数字是科学领域的常用符号,是培养人们缜密思维习惯、推动科学不断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人们从抽象走向客观的有力“佐证”。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数字就没有今天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在军事领域里用数字决定胜败,早已是屡见不鲜。对数字的敏感性,以及对复杂战场环境的“运算”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信息化条件下新型军事人才打赢素质的重要因素。

    二战期间,英军船队在大西洋经常受到德军潜艇攻击,而英国空军的轰炸机对德军潜艇几乎构不成威胁。于是,英国请来一些数学家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结果发现,潜艇从发现英军飞机开始下潜到深水炸弹爆炸时止,只下潜了7.6米,而炸弹却已下沉到21米处爆炸。经过科学论证,英军果断调整了深水炸弹的引信,使爆炸深度从水下21米减为水下9.1米,结果轰炸效果较以前提高了4倍。

    无独有偶。二战期间,美军截获了日军将派出大型护航舰队驶往新几内亚莱城的情报,当时日军舰队有两条航线可供选择,航程都是3天。美军也只好采取两种预案,集中航空主力以歼之。当时北面航线云多雾大,能见度不便于观察;南线能见度好便于观察。经数列推算,有四种情况可能发生:日走北、美走南,美将在南耽搁2天,最多有1天轰炸时间,或因天气原因而不能轰炸;日走南、美走北,美将在北耽搁1天,可有2天轰炸时间;日走北、美亦走北,有两天轰炸时间,或天气原因而不能轰炸;日走南、美亦走南,则足有3天的轰炸时间。为此,美推断日必选择被炸天数为0~2天的北线;而放弃可能被炸3天的南线。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了日本人的“数字”能力,但日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由此联想到我们有些单位在军事斗争准备过程中存在的“数字”偏差问题。突出表现为:首长机关组织推演时,不以条令条例做理论指导,搞概略瞄准,甚至不知道开进距离多长、展开范围多大、冲击长度多远;参谋在分析敌情、我情时,不结合作战对象或想定作业提供的条件“务实”定论,而是在搞“大众化”讲评上津津乐道,缺乏作战时所必须掌握的各种“人数”、“坡度”、“高度”、“长度”和“深度”等具体参数;部(分)队在作战行动实施时,缺乏战备观念和敌情意识,甚至不知道各战备等级转换的时间和所要做的工作程序及内容,不知道作战对象的侦察监视范围;在新型数字化武器运用上,不能够结合信息装备的技、战性能做出决策,有时提出“过高”、“过强”和“过线”的要求,难以发挥装备的最佳效能……凡此种种缺乏“数字”的现象,凸显了综合素质上存在的“软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中的数字化进程。

    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部队,需要的是一批在关键时刻能找出“数字”依据的科学人才。“技术决定战术”、“数字决定成败”,缺乏科学理论做指导的经验性战争,或许能够“赢得”偶然的“小胜”,但在“标定”整个人类生存空间的“数字”星球上,缺乏了能够抢占“经纬”高度的位置和能力,终将被别人的“运算”方式所取代,从而丧失掉“数字”成就未来的重要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