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上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再简单不过了,围着观看,俗话就是看热闹。
围观的首要条件是一群人,并且发生了这群人想明白但不明白的事。在围观过程中,“看”的攫取性强,风险性小。无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工农商学。也许不是诚心要看,也许是忍不住要看,也许是迫不及待地看,也许是隔岸观火地看……围观还常常和“不明真相的群众”一起使用,以表示众人一脸纯洁但不乏认真的表情。
近来越来越热的网络围观行为,应该也可以叫做“舆论监督”,但与传统舆论监督不同的是,并不是有人大声疾呼,而是默默地把一个消息传布开来。由于网络无远弗届、光速传播的特点,信息传递开去,就会吸引更多的人过来默默地看一眼。
在互联网上,网民最近开始流行研究政府采购中标公告,各种对政府网站信息的研究发掘方兴未艾,从围观一地政府副秘书长人数,到围观会议桌上的烟盒,再到最近围观财政部网站上某机关采购中心发布的卫生间装修工程中标金额。与政府信息公开对应的公众围观态势在网络上成形。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围观个案,借由政府信息公开,网民深度开掘,舆论凝聚压力,事态获得了异乎常情的改善,比如“周至尊”,比如“躲猫猫”。但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网络围观这种泛泛的民意凝聚机制,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努力,也不应只停留在公关技术的认识水平。
反过来说,围观之所以类似舆论一样,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不是说舆论本身有什么强制力,而是谁的心中都有关于公平、正义、常识的底线,超出这个底线的事情通过舆论暴露出来,最怕的就是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