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深化应用的“结婚证”
来源:CIO时代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进入“深水区”,必然面临更多的体制、机制上的挑战,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动力在哪里?是一把手的重视与支持?过硬的技术团队?充足的资金?还是来自外部的绩效评估?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后,这个问题成为摆在政府信息化建设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日前在北大闭幕的2009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重点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傍大款”与“结婚证”

  政务本身的复杂性、行政人员与技术人员对电子政务认识的不一致、过分依赖或轻视技术的看法,都使得电子政务的开展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殊为不易,身处其中者颇有感触。武汉市硚口区信息办主任易鹏先生在对话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把信息化部门形容为一个小姑娘,由于信息化部门本身一般没有太大的权利,她必须要傍大款,就是说要寻找一些机会,引起领导的重视,在一把手领导重视的情况下才能把信息化工作做好,或者是上面有一个大的政策,或者是大的机会。

  很显然,“傍大款”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要使电子政务真正得到重视还要靠制度建设。易鹏主任也深有感触:制度是什么?制度就像是一张“结婚证书”。也就是说制度建设就像是领取“结婚证书”,“傍上大款”只是一时的,必须领到“结婚证”,才能有保障。

  我们经常强调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这恰恰是信息化制度缺乏的后果,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的表现,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期性。遇到一个重视的领导,信息化建设可能会有长足的进步,如果领导不重视,那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所以易鹏主任说一定要在傍上大款的时候一定要制度化下来,后来即使有其他的变化也可以健康地持续下去。可以说,制度建设既是信息化推进的动力,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之一,更是检验电子政务水平的标准之一。只有建立起健康健全的制度保障,才能让我们把电子政务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制度当然重要,但很多人还在感慨连“傍大款”都没有机会的时候,又何来领“结婚证”呢?这似乎陷入了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悖论中。其实,单纯的争论鸡和蛋并没有多少意义,还是来听一下专家和领导的看法吧,或许从中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穆勇在谈制度建设这个议题中提到,北京的电子政务已经到了电子政务深化应用阶段,单独系统的建设基本上已经完成,各业务系统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更重要的一点是北京特别注重制度化建设,前后出台了多项相关法规和文件:《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政府信息共享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若干意见》等等,通过法律、政策、体制机制问题来解决电子政务深化应用中遇到的难题。

  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杜维成则认为应该从政务和电子政务两个角度看制度建设。在电子政务以前的手工政务运作中有很多东西不规范,制度缺失,制度里面的设计不完整,这个在电子政务当中必须要解决掉,否则电子政务的精准性、连续性、规范性就达不到了,所以随着信息系统的推进,就要推出一大堆的制度,包括办事的流程,绩效考核等等,这是根本的保证。另外,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制度保障也非常关键,比如说关于若干部门的沟通协调的制度,互相配合的制度,信息资源共享的制度等等,只有有了好的规章制度,完备的规章制度,才能提高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