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帅萍
克服医生和医院使用EHR的障碍,一方面要求逐步解决有关的机制和体制问题,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实施目标,以逐步完善的激励标准为基础,制定阶段细分且动态调整的激励措施,提高参与意愿。这样,电子健康档案才能成为有效服务百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市民健康档案,并规范管理。以电子健康档案(EHR)为切入点,连通现在的“信息孤岛”,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目前,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已经开始探索实施途径。不过,真正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的预期目标需突破重重困难。
构建符合国标和城市医疗体系要求、内容规范的电子健康数据,推动各医疗相关机构自成体系的非标准化数据实现共享,确保数据传递到恰当的信息使用者那里而不侵犯隐私权,是电子健康档案存在的前提。虽然这是涉及巨大投入的信息化系统工程,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
相对技术难题而言,激励使用者参与以提升电子健康档案的价值,“做活”档案、共享数据,是更为复杂而艰巨的难题,也是电子健康档案能否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
电子健康档案在医院有效使用率远不能称为理想
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卫生主管部门、医患保健对象、医生以及医院。由于它提供的海量数据十分有助于提高城市医疗体系的运作、监控和管理能力,卫生主管部门应该有参与的积极性;借助HER,医患保健对象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因此也愿意参与其中。
值得关注的难点之一,可能在医生那里。医生是档案的主要使用者,更是适时更新信息、“做活”档案的关键人物。然而,电子健康档案全新的数据录入方式、数据共享可能带来的医疗风险以及“利益重新分配”等,都会降低医生的参与热情。尽管医疗信息互认和社区首诊等新体制的推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但仍不免让人担忧。在美国,尽管EHR上世纪70年代已经出现,但直到2005年,仍然只有大约24%的医生使用,且只有9%的医生能有效使用电子健康档案相对复杂的功能系统,比如电子处方有效共享。
医院是另一个重要的使用者,可以借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推进医疗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甚至构建虚拟的医疗平台以实现专家等稀缺医疗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但从短期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巨额的初始投资和高昂的维护费用,却很可能因为更严格的医疗监控和不断减少的重复诊断,降低医院的直接收益。从各国的实施状况看,电子健康档案在医院的有效使用率远不能称为理想。
克服医生和医院使用EHR的障碍,一方面要求逐步解决有关的机制和体制问题,一方面要积极配合实施目标,以逐步完善的激励标准为基础,制定阶段细分且动态调整的激励措施,提高参与意愿。这样,电子健康档案才能成为有效服务百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整合现有平台明确公共服务信息服务目标和理念
探讨电子健康档案问题,可以启发我们举一反三探讨公共服务信息化如何提高水平的问题。目前,信息化的理念和手段已经被包括医疗机构在内的公共服务部门广泛接受,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已取得长足发展,但怎样提升水平,让已经运营的信息平台更好地为公共服务部门增添服务能力、效率和质量,让百姓满意,值得深入思考。
——要整合现有的各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减少不同部门彼此独立但其实需要连通的“信息孤岛”。这可以减少百姓的麻烦,也可以拓展公共服务的领域。整合,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着力点。
——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要明确服务目标和理念,锁定的目标要始终与百姓的切身利益挂钩,而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为民服务,是公共服务项目必须确立的理念。
——信息平台建设既要注重当前的实用性,也要有前瞻性,比如为今后打造更大的、互连互通的平台预留接口,更要力求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日后重复建设,浪费公共资源。
从更高的层面看,信息平台的完善涉及电子风险认证制度、电子信息隐私和电子证据法律等信息化机制体制的建设。这是公共服务信息化提升的系统课题。信息平台建设还涉及相关公共服务部门流程再造、绩效评估、组织文化等,涉及公共服务部门深化改革的课题。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