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互联互通面临新局
来源:通信世界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 者: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所 孙颖
    2008年5月,我国电信业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重组。重组后,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拿到了全业务运营的牌照,中国移动正式进军互联网领域,我国互联网产业的格局自此开始发生重大变革。博弈条件在变化,博弈中的各方追求利益最大化,新的纳什均衡将逐渐形成,我国互联网互联互通形势在新环境下面临着巨大变化。

    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现状

    经过此次重组,我国互联网骨干网互联单位由10家变成了7家,分别包括3家经营性互联单位——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4家非经营性互联单位——教育网、经贸网、长城网和科技网。原中国卫通的互联网资源并入中国电信,原中国网通的互联网资源并入中国联通,原中国铁通的互联网资源并入中国移动。时至今日,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互联网基础资源整合工作尚未全面完成。中国电信互联网预计仍以普网ChinaNet163和精品网CN2为主;中国联通互联网将以普网169、精品网CNCNET为主,165网整合方案待定;中国移动互联网以CMNET为主,中国铁通互联网资源或整合或独立运营。

    目前,我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存在交换中心互联和直联链路互联(其中又分为长途直联和本地直联)两种方式。无论是骨干直联还是通过交换中心互联,各互联单位之间只实现双边互联,不向对方提供骨干网的穿越服务。全国共设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国家级交换中心,重庆、武汉两个实验性区域级交换中心。网间直联点建立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截止到2009年6月,国家级交换中心接入带宽为41G,我国各互联单位间的骨干长途直联带宽已达到332G,本地直联带宽达到16G。

    互联网互联互通问题突出

    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间互联问题越来越突出,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网间互联带宽不足,影响网间通信质量,引发大量用户投诉。

    第二,由于运营企业间存在竞争关系,资源占优的企业扩容意愿低,因此目前的网间结算方法需要调整,从而调动企业扩容的积极性。

    第三,直联点数量少且直联地点过度集中,与我国国土面积不相适应,造成部分网间流量绕转,严重降低了互通效率。

    第四,交换中心利用率较低,交换中心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国家级交换中心在我国互联网发展初期有效解决了各互联单位骨干网间互通问题,但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交换中心的作用正在日渐弱化。目前交换中心疏通的流量仅占全部疏通流量的2%,大部分资源闲置。

    第五,部分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方式单一,缺乏多种互联方式的相互补充和备份,增加了网络安全隐患。例如,我国目前最大的电信163网与联通169网主要通过直联方式疏通,存在安全隐患。

    八大因素影响互联网 互联互通

    影响我国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互联网用户分布地域差距显著

    我国宽带接入用户的地域分布不均匀,互联网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地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发展的制约,互联网发展呈现出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乡村慢的地域差异。截至2008年6月,东部区域宽带接入用户约占56.1%,其中广东宽带用户达到830.2万户,市场占比11%,排名稳居全国第一;中部地区约占27%,西部地区约占16.8%。互联网用户发展地域差异显著,导致我国目前互联节点全在东部地区,西部用户绕转现象明显,通信质量相对较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几年西部地区宽带接入的用户比例略有上升,互联互通架构要做相应调整。

    基础运营企业互联网基础资源不均衡

    由于“南北拆分”以及原信产部408号文等历史原因,在我国互联网领域形成了南方以中国电信为主导和北方以中国联通为主导的局面。重组后,中国电信以56%的宽带用户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宽带用户数在2008年10月达到4601万户。中国联通合并中国网通后,宽带用户占比为37.4%,用户数为3077万户。新移动合并中国铁通后,宽带用户占比为6.6%,用户数为544万户。在互联网固定宽带市场中,中国电信占据绝对份额,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基础资源不均衡使得弱小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尤其互联互通需要支付高额成本,谈判不占话语权。

    互联架构亟待完善

    我国互联网骨干网网间互联无论是交换中心还是长途、本地直联,均以京、沪、穗为主要互联点。互联点数量偏少,且集中于东部、南部地区,西部、北部流量绕转严重,网络结构不尽合理。中国电信163网与中国联通169网主要依靠中国联通北京节点——中国电信上海节点,中国联通北京节点——中国电信广州节点两个方向的长途链路实现互联。这种互联方式形成于“南电信、北网通”的时代,造成了双方网间部分流量的迂回,尤其是同城电信用户与联通用户的互访流量经过两段长途互联链路的传输,增加了大量的链路时延,同时对长途链路资源造成了浪费。极端的现象如黑龙江电信用户访问黑龙江联通用户要绕至上海、北京。

    从2007年开始,中国电信163网与中国联通169网进行了本地直联试验。本地直联点设在京、沪、穗,总带宽达到16G,每个直联点根据自身能力或仅疏通本地,或疏通本地及周边省份互联流量。在本地直联建立初期有效缓解了两网长途直联的压力,提高了网间访问质量。本地直联试验在当时当地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为如今互联网格局变化后的网间架构方向调整进行了有益探索。

    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

    近年来,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P2P、云计算、IPTV、移动互联网、SaaS等层出不穷。P2P和Web2.0技术在推动传统互联网产业演进和变革的同时,也给电信运营企业的传统技术和网络运营带来了巨大冲击。IPTV、P2P流媒体等视频类业务要求网络提供较大的下行接入带宽,需要大容量、高性能的业务转发和组播能力。ICT集成类业务需要整合接入类、互联网类和电信类等业务来开展,其中视频监控要求网络提供较大的上行接入带宽,而视频会议要求网络提供较大的上下行接入带宽。新技术、新业务(尤其P2P、云计算)对互联网资源的占用及消耗成为互联网运营企业规划网络结构及规模的主要考虑因素。

    据统计,目前,我国P2P流媒体用户规模超过2亿人,P2P流量占据国内网络流量60%~70%,占互联链路总流量的50%以上。随着P2P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预计在未来几年内,P2P流量占网络流量的比例还将持续上升。P2P占用大量的互联链路带宽,就大大增加了互联单位间扩容的压力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