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危机中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访农业部部长孙政才
新华社记者 董峻
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亮点频现――夏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度连续第6年丰收,农民购买农机热情高涨推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8.1%……
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的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依然十分严重。如何防止农业生产滑坡、农民收入徘徊,防止多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出现逆转?记者24日就此话题采访了农业部部长孙政才。
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加深对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冲击
据孙政才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农业效益下滑,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困难加大。除粮食价格在国家托市收购政策的作用下总体稳中有升外,多数农产品价格虽近期企稳或小幅回升,但价格水平仍明显低于去年同期。5月份棉花、油菜子、花生仁、天然橡胶、大豆同比分别下降7.5%、25.5%、18.8%、39.7%和31%。
价格下行,加上成本增加,挤压着农业生产效益。据测算,2009年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总成本将比上年继续增加,生猪养殖效益可能继续下滑。
二是农产品进口冲击严重,一些农产品进口价跌量增的现象突出。1-5月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口继续大幅增加,对国内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如油菜子、食糖、奶粉、大豆进口量同比分别增长149.3%、66.1%、152.6%和27.3%。
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许多国家出台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大大增加。1-5月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147.1亿美元,同比下降9.2%。特别是蔬菜出口出现十年来首次下降,出口量、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5.6%和9.1%。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三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生产可能出现增产难增收,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将出现增速下降。据统计,上半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幅同比下降13.5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方面,受危机影响,一些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农民工返乡回流或失业留在城市现象突出。上半年农户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幅同比下降9.5个百分点。
“这些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农业农村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孙政才说,这既反映了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等方面结构不协调,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调整滞后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又反映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支撑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等矛盾和问题。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应对危机打下坚实基础
孙政才说,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依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持续增收,这对全局具有重大意义。
2004年至2008年,我国粮食实现40年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稳定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07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供给充足、价格基本稳定,为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危机奠定了基础,赢得了主动。
2004年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增速超过6%。5年累计增收2000多元,年均增收400多元,属历史首次。农民购买力不断增强,农村市场逐步扩大,为实施“农机下乡”、“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扩内需政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上半年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4%,比县以上高2个百分点,首次实现农村消费增长幅度高于城市。
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人数达到2.25亿。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要素支持,支撑了国家工业化发展,推动了城市建设与繁荣;促进了城乡交流和协调发展。
孙政才还表示,国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理顺了农民心气,激发了农村活力。稳定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和回乡创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
在应对危机中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
孙政才认为,应对危机挑战,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的机遇,坚决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保供给、促增收、增投入、强科技、抓改革”。
保供给――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放在首位,统筹促进农业各产业协调发展。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自给的基本方针,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加大力度,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动农民积极性上想办法,在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上找出路,统筹各方利益关系,协调各产业发展。
促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要稳定现有增收来源,又要想方设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既要依靠产业发展增收,又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矛盾,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寻找其他增收依靠;既要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又要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性收入。
增投入――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农业倾斜,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落到实处,切实在宏观调控中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引导金融、工商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争取和落实好农业扩内需相关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强科技――积极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健康养殖。
抓改革――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大力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