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由此可见,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
电子政务即“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我国电子政务已走过了10多年的时间,各级政府机构也在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2000多个政府公共网站,涵盖了税务、工商、交管、公安等。但我国的电子政务现在大部分地区还徘徊在电子政务的第一阶段(建立政府网站公布信息,供群众查阅),与世界发达国家政府管理系统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尤其需要改进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电子政务中,“电子”只是用来辅助政务转型的一种技术和手段,当需求发生变化时,政府可以凭借“电子”手段快速做出响应。相比,“电子”而言,“政务”才是目的和中心。其次,电子政务是帮助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一种手段。而政府职能表现为对外事务的掌控和反映,政府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政策推出和被执行的速度与质量,政府的公正性是否得到公众认可及其所作所为是否能被监控等基本职能。从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时期。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显得更加迫切。
中国加入WTO,就是全面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在给我国带来机遇和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冲击和严重挑战,首当其冲的不是企业,而是政府。加入WTO对我国政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首先,要求政务活动的公开化,这种公开化是指政府决策和行政行为除涉及国家安全及商业机密等不宜披露的信息外,都应通过适当的渠道和方式告知社会。其次,要求政府动作的高效化。再次,要求政府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而电子政务则是政府管理手段信息化的首选。
纵观全球政府信息化的过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的各项业务,实现政府业务流的计算机化,可以加快我国的机构改革。具体操作可分为:一是进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进一步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二是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解决事业单位社会化程度不高、结构布局不合理、公共财政负担沉重、缺乏竞争机制等问题;三是推进机关后勤服务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后勤管理与服务职能彻底分开,理顺管理职能,转变服务方式,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灵活高效、保障有力的机关后勤服务体系;四是规范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对现有各类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清理整顿,挂靠政府部门的社会中介组织,必须在人事、财务、业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