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电子政务动力的上下前后分析
来源:硅谷动力 更新时间:2012-04-14

 行政力量不是铁板一块,要分为三个方面看。首先,行政首脑在代理人中,立场最接近委托人,他提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可以成为电子政务的重要驱动力。但有没有机构和人去落实是另一回事。其次,财政是推动行政自我变革的实际动力。从中外历史上看,政府机构改革只有当财政动因出现时,才会快速启动。因为行政自己改自己,总是被动的。财政作为一种决定力量,往往在赤字时是改革的动力,在盈余时是改革的阻力,具有双重性。当前财政处于税收迅猛增涨时期,不穷则不思变。其它目标虽然可以让行政力量动起来,但都不具强制性。第三,官僚自身在“政治-行政”格局中,一旦形成有别于公仆本位的自身利益(即形成吴思所谓“官家”,包括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就会成为电子政务深化的阻力。用科幻的话说,可以发明“根本宗旨”回忆药,让公仆克服对“为人民服务”的每日每时的遗忘,但现实是七八年搞一次运动的药方不行,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药方,效力也有限。

假设某天行政系统真产生的自我变革的动力,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能不能将电子政务的“底坐”,从“树烟囱”式的传统行政生产方式,转向流程式的现代行政生产方式,解决行政方式代差的问题。看来,我们现在不是没有看到政务条块分割的问题,而是认识不到还有另外一种行政生产方式(流程再造)可选,下不了决心实现行政现代化。表现为行政体制中,人们找不到进行流程再造的政令依据。没有体制改革依据,电子政务所有转变行政生产方式的努力,充其量只能称为试验,有机构推是如此,没有机构推还是如此。这不是上下问题,是前后问题。但改革行政的真正决策权不在行政自身,而在政治对行政的安排。

政治力量会成为电子政务的主要动力吗?

在“政治—行政”二分格局下,政治首脑会成为电子政务的主要动力吗?政治首脑(比如各级一把手)与行政首脑面临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安全压力往往成为政治首脑推动电子政务的首因,在复杂条件下加快危机响应速度及时应对挑战,在复杂条件下缩短“政治—行政”二者间的响应灵敏度,需要推进电子政务;其次是政治压力,税收多对行政部门可能有利无弊,但对政治家来说就不一定。政治家具有让政府少花钱多办事的内在驱动力。

如果选择不超出行政体制的边界进行电子政务改革,顶层的机会在于选择在宗旨既定的前提下,让行政体制如何更好地贴近、体现其根本宗旨。一种选择是传统工业化的路径,以职能为核心设计电子政务,它不要求打破条块分割体制,只是通过更有效地“树烟囱”,可以在较少需要协调的领域,提高行政效率。但这种选择的局限性,是只能解决效率问题,不能解决效能问题。另一种选择是新的路径,着眼于转变行政生产方式以提高效能,在不触及政治体制的情况下,进行政府流程再造式的电子政务改革,改变政务纵强横弱的现状。选择这种路径,内在地要求建立跨部门综合协调的体制和机制,并要求相应的机构作为保障。

今天,无论是安全、军民结合,还是跨部门产业融合(如三网融合、文化产业)等等,客观上都要求建立跨部门协调体制。政治家需要把部门间扯皮,提高到象环境污染一样的工业病的高度来认识和治理。真的从“新型”的工业化的角度,甚至信息化的角度来加以解决。

行政生产方式的转变,事关执政能力。发展方式转了,行政方式不转,经济与行政就不相适应。行政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权力与智慧结合。未来是智慧地球,球藉取决于智慧。

行政力量是电子政务的主要动力吗?

行政力量不是铁板一块,要分为三个方面看。首先,行政首脑在代理人中,立场最接近委托人,他提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可以成为电子政务的重要驱动力。但有没有机构和人去落实是另一回事。其次,财政是推动行政自我变革的实际动力。从中外历史上看,政府机构改革只有当财政动因出现时,才会快速启动。因为行政自己改自己,总是被动的。财政作为一种决定力量,往往在赤字时是改革的动力,在盈余时是改革的阻力,具有双重性。当前财政处于税收迅猛增涨时期,不穷则不思变。其它目标虽然可以让行政力量动起来,但都不具强制性。第三,官僚自身在“政治-行政”格局中,一旦形成有别于公仆本位的自身利益(即形成吴思所谓“官家”,包括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就会成为电子政务深化的阻力。用科幻的话说,可以发明“根本宗旨”回忆药,让公仆克服对“为人民服务”的每日每时的遗忘,但现实是七八年搞一次运动的药方不行,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药方,效力也有限。

假设某天行政系统真产生的自我变革的动力,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能不能将电子政务的“底坐”,从“树烟囱”式的传统行政生产方式,转向流程式的现代行政生产方式,解决行政方式代差的问题。看来,我们现在不是没有看到政务条块分割的问题,而是认识不到还有另外一种行政生产方式(流程再造)可选,下不了决心实现行政现代化。表现为行政体制中,人们找不到进行流程再造的政令依据。没有体制改革依据,电子政务所有转变行政生产方式的努力,充其量只能称为试验,有机构推是如此,没有机构推还是如此。这不是上下问题,是前后问题。但改革行政的真正决策权不在行政自身,而在政治对行政的安排。

政治力量会成为电子政务的主要动力吗?

在“政治—行政”二分格局下,政治首脑会成为电子政务的主要动力吗?政治首脑(比如各级一把手)与行政首脑面临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安全压力往往成为政治首脑推动电子政务的首因,在复杂条件下加快危机响应速度及时应对挑战,在复杂条件下缩短“政治—行政”二者间的响应灵敏度,需要推进电子政务;其次是政治压力,税收多对行政部门可能有利无弊,但对政治家来说就不一定。政治家具有让政府少花钱多办事的内在驱动力。

如果选择不超出行政体制的边界进行电子政务改革,顶层的机会在于选择在宗旨既定的前提下,让行政体制如何更好地贴近、体现其根本宗旨。一种选择是传统工业化的路径,以职能为核心设计电子政务,它不要求打破条块分割体制,只是通过更有效地“树烟囱”,可以在较少需要协调的领域,提高行政效率。但这种选择的局限性,是只能解决效率问题,不能解决效能问题。另一种选择是新的路径,着眼于转变行政生产方式以提高效能,在不触及政治体制的情况下,进行政府流程再造式的电子政务改革,改变政务纵强横弱的现状。选择这种路径,内在地要求建立跨部门综合协调的体制和机制,并要求相应的机构作为保障。

今天,无论是安全、军民结合,还是跨部门产业融合(如三网融合、文化产业)等等,客观上都要求建立跨部门协调体制。政治家需要把部门间扯皮,提高到象环境污染一样的工业病的高度来认识和治理。真的从“新型”的工业化的角度,甚至信息化的角度来加以解决。

行政生产方式的转变,事关执政能力。发展方式转了,行政方式不转,经济与行政就不相适应。行政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权力与智慧结合。未来是智慧地球,球藉取决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