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中國海軍作戰軟裝備發源地,第一個艦艇作戰軟件、第一套艦艇作戰軟件系統……第一套艦艇編隊作戰軟件系統就誕生在這里。
這里是中國海軍惟一的水面艦艇作戰軟件研制基地,從這里“出爐”的作戰軟裝備,已成為我艦艇戰斗力躍升的“倍增器”。
這里是中國海軍艦艇作戰軟件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從這里走出的大批博士、碩士和學士,已成為海軍信息化建設的生力軍。
這里就是軍中“硅谷”———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作戰軟件研究中心。
勇做探路者———
一頭闖進科學迷宮
如果把一艘軍艦比喻成一座高科技城堡,那么作戰軟件就是這座城堡的核心“芯片”。作為艦艇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核心軟裝備,作戰軟件隱含著一支軍隊的作戰思想和戰略戰術,既是艦艇指揮控制系統的中樞神經,也是多學科交叉的軍事高尖技術。美、英等西方國家海軍艦艇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裝備了作戰軟件系統。
這樣的裝備用錢是買不到的,惟有自力更生。1985年,共和國海軍統率部決定,在大連艦艇學院組建海軍作戰軟件研究中心。很快,我國第一個作戰軟件研究中心在大連艦院組建完畢。由熊吉光、孫紹光、劉鼎臣、趙曉哲、繆旭東等老中青年教員組成的作戰軟件研制團隊,一群誓言要開創歷史的中國軍人,義無返顧地闖進了科學的迷宮。
掌握金鑰匙———
中國“芯片”橫空出世
模型是軟件的基礎,研制作戰軟件,首先要創建作戰模型。作戰軟件研究中心的首要任務是創建作戰模型。一套作戰軟件一般由多個作戰模型組合而成,一個模型里則包含著上萬個公式。這些公式除了少量可以重復運用外,更多的則需要科研人員根據作戰需求推導出新的公式。
從此,時間被加入特殊編碼,脫離了正常的紀年軌道,所有的智慧與熱能、思想與精神、意志與欲念,統統被抽象、凝煉、組合成排山倒海的偉力。經過兩年多的日夜兼程,科研人員圓滿完成了作戰模型的研制任務。
科學的發現往往只隔著一層薄薄的窗戶紙,只要捅破它,也就握住了打開科學迷宮的金鑰匙。作戰模型的研制成功,為作戰軟件的研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經歷了上千次的試驗,上百次的失敗之后,1988年8月,我國第一套艦艇作戰軟件橫空出世,成功嵌入某艦指控系統,并順利通過海軍組織的海上實兵檢驗。
為破解“瓶頸”———
軟件人奔向新戰場
第一套作戰軟件的誕生,讓軟件人備受鼓舞,但他們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將目光投向了未來的戰場———
軟件人敏銳地洞察到,適時有效地處理信息是未來戰爭制勝的關鍵。要想贏得戰爭,就必須在第一時間完成各種信息匯集、分析和綜合處理,迅速地將信息優勢轉化為決策優勢。這是一個影響作戰指揮自動化進程的“瓶頸”問題。也只有破解了這道難題,艦艇作戰指揮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自動化。
單艦單系統作戰軟件的研制成功,讓軟件人第一次嘗到了“吃螃蟹”的味道,面對新軍事革命的滾滾浪潮,面對一線指戰員的殷切期待,面對未來海戰場的急切呼喚,以趙曉哲博士為代表的新一代軟件人昂首奔向了新戰場。
突破舊模式———
成功研制作戰軟件
海灣戰爭已經證明,現代戰爭并非是單件兵器與單件兵器的激烈拼殺,而是體系對體系的強勢對抗,為此必須將多種武器裝備有機地組合成作戰體系。作戰軟件系統不僅是鏈接這些武器裝備的“黏合劑”,也是提升這些武器裝備綜合作戰能力的“倍增器”,它的加盟可以創造出1+1>2的整體效應。
未來高技術戰爭牽一發而動全身,一艘艦艇、一支編隊、一個艦隊;海面、水下、陸地、天上、電子……對抗激烈的一體化戰場,要求所有參與者都必須連為一體。
以作戰軟件研究中心為主的大連艦院科研人員,歷經數千個日日夜夜,攻克了上千個難題,突破了外軍艦艇“單機單控、分別指揮”的指揮模式;創建了一整套覆蓋水面艦艇作戰全領域的作戰模型,在水面艦艇作戰理論和方法以及作戰模型建立技術上實現了創新和突破……成功研制出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化水面艦艇作戰軟件系統,裝備我主戰艦艇后,艦艇全武器系統的作戰效率成倍提高。
如今,我水面艦艇作戰軟件系統已由過去的單艦單系統發展到全艦全系統,由單系統至全系統,由單艦系統到編隊,由編隊到水面、水下和空中、陸地的立體化系統,其功能也由信息處理到輔助決策、全面輔助決策、攻防作戰指揮、對空、對■和對海作戰,為平臺中心戰向網絡中心戰轉變提供了有力保證。
在歷次重大行動和軍事演習中,由大連艦艇學院研制的系列作戰軟件系統經受了考驗,在水面艦艇與■艇、航空兵的對抗演練中,在多批次多目標的聯合攻防演練中,效果較以往提高了數倍。實踐應用表明,他們研制的系列艦艇作戰軟件系統不僅功能完備、性能穩定、運行可靠,而且兼容性強,能夠將海、陸、空、天的信息鏈接,并將各種信息優勢在分秒級單位內轉化為決策優勢。
人才是根本———
重點培養軟件研制群體
人才是科研之本。現代科技的競爭,歸根結蒂是人才的競爭。作戰軟件研制幾乎涉及了當代高科技的各個領域,具有高技術、多層次、多兵種、全空間、高度合成等突出特點。因此,必須鍛造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
中心成立之初,作戰軟件研制人才不僅匱乏,而且發展不均衡,有的只會建數模不會編程序,有的只懂戰術不懂技術,為了盡快培養出一批拿得出、用得上、能戰斗,有闖勁的作戰軟件研制人員,熊吉光、黃性惠、孫紹光、劉鼎臣等第一代艦艇作戰軟件專家,采取師傅帶徒弟的辦法,一人帶一個,手把手的教,一關一關的過。他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作戰軟件研制群體,形成梯次結構。
現在已是作戰軟件研究中心主任的繆旭東教授,至今仍還清晰地記得,每次討論戰術思想、準則時,老教授們總會主動邀請年輕人參加,邊討論邊跟大家講授、示範,從建模型、設計思路到編程序,都毫無保留地告訴年輕人。就是在這樣手把手地傳授下,繆旭東從一個程序員、建模工程師,成長為作戰軟件研制的領跑者。正是老教授們這種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看家本領倒出來,提攜后學,才使得我作戰軟件研制始終后繼有人。
創良好環境———
百項成果躍升戰斗力
作戰軟件系統技術門類多,專業分工細,是多學科多專業的結晶,研制中需要綜合運用戰役學、戰術學、指揮學、軍事運籌學等多學科理論、方法和技術。要完成一套結構復雜的作戰軟件系統工程,僅靠軟件研究中心的研制人員肯定不行,因此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加盟。
大連艦艇學院黨委一直關注著作戰軟件研究中心的發展,學院首長明確表示,要盡心盡力當好他們的“后勤部長”、“公關部長”。為了給作戰軟件研制人員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學院黨委和機關各部門主動服務,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難。今天,一個跨單位、跨學科、跨專業,大聯合、大協作的作戰軟件研制集團,已經在大連艦艇學院形成。
良好的科研環境,使大連艦院作戰軟件研制人才在縱向上因師承效應形成“人才鏈”,在橫向上因共生效應形成“人才團”,在總體上因合成效應形成“人才網”。大批脫穎而出的研制人員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他們先后共完成了100多項作戰軟件研制項目,其中超過一半的項目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中國海軍駛入了信息化建設的“快車道”。
■新聞背景
在歷次重大行動和軍事演習中,大連艦艇學院研制的系列作戰軟件系統經受了考驗。在水面艦艇與■艇、航空兵的對抗演練中,在多批次多目標的聯合攻防演練中,作戰效果較以往提高了數倍。實踐應用表明,他們研制的系列艦艇作戰軟件系統不僅能夠將海、陸、空、天的信息鏈接,并將各種信息優勢在分秒級單位內轉化為決策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