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难题待解:信息资源共享不畅;运行维护不力
作者:张启 刘熠
省信息产业厅向记者提供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电子政务发展包括起步、提高、交互、事务处理和网络化五个阶段,我省总体而言处于交互阶段,正在向事务处理阶段发展。以新加坡为参照,我省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而言,珠三角地区落后5到8年,粤东西北地区落后10到15年。
何时能迈入令人憧憬的“电子政府”时代呢?广东正在向这一目标努力迈进。根据相关规划:到2012年,全省90%以上的医疗卫生、劳动保障、交通出行、水电气等服务事项要提供网上咨询投诉、预定缴费等服务。珠三角城市要在全国率先提供政务和商务融合的个性化公共服务,基本达到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全民享受“E化生活”。
昨日,广东成立国内首个省级电子政务协会,由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邹生领衔任首任会长。邹生表示,由于电子政务建设专业性非常强,目前还有许多难题待破解。该协会将集思广益、引进外脑、整合资源,有力协助党政机关在“推进政府服务在线化”、“信息资源共享”、“深化公共服务应用”上有所突破。
据悉,这是国内首个省级电子政务协会。副省长佟星发来贺信要求,协会要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协助政府加强和改善管理;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向专业化、市场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信息资源共享推进缓慢
◆对策:建立各级政府共享信息目录体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做出美食,首先你得有基本的食材。”省信息产业厅电子政务处处长陈少媚将掌握在不同政府部门的各种信息比作电子政务的基本食材,只有信息共享充分了,才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个性化电子服务。
陈指出,政府各部门掌握了许多重要的信息资源,但同时实施十分严格的管制,不仅公众和社会机构难以获取,其它政府部门也很难共享使用。“信息资源部门分割、形成信息封锁和信息孤岛,是当前我省乃至全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中山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蔡立辉教授则认为,“电子监察力度的加大使各部门实际上有信息资源共享的动力与需求,而在实践中难以推进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比如,哪类信息可用来共享?如果我把我的信息给你共享了你却不给我,怎么办?本来我的信息是用来给你做某件事情,你却把它拿去做另一件事,出了事却由我来担责,我怎么能够将信息给你?”
陈少媚说,这涉及到政府各部门在信息共享中“权、责、义”如何界定的问题,“有的还涉及政府信息安全的问题”。成立电子政务协会,就是为了推动标准与规范的制定,通过推进相关立法工作来解决这些问题。蔡立辉表示,推进信息资源共享,首先应建立各级政府的共享信息目录体系,明确各部门可以用来交换共享的信息。
事实上,这项工作正在艰难推进中。自2006年开始,广东省就开始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目前,省级信息资源中心已实现省民政厅、劳动保障厅、工商局、地税局等7个单位的接入,信息交换量每月超过154万条。信息共享带来的好处也已显现。比如,工商部门的企业注册信息与地税部门的企业纳税信息比对,一些偷税漏税大户就无法遁形。
陈少媚告诉记者,今年年初以来,省社保局与省公安厅将“个人参保信息”和“在逃人员信息”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社保局的“离退休人员待遇信息”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被记录为死亡人,涉及金额上亿元;而公安部门也通过个人参保信息发现200多名逃犯。
运行维护遭遇尴尬
◆对策:探索服务外包和市场化运作
目前国内的电子政务发展,为众多专家所诟病的一点是:电子政务建设很多,但使用率并不高,并且日常维护运行费用难以为继,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记者昨日登录广州市工商管理局网站,尝试点击其中一个“并联审批进度查询”栏目,却发现无法进入。经记者多方了解,原来该系统多年前就已投入使用,但后来渐渐就荒废了,现在已不再运行。
政府花重金打造的电子政务便民项目,为何最后难以为继?
“重建设、轻应用的普遍存在是提高电子政务绩效的主要障碍”。省信息产业厅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热潮的兴起,我省各级政府部门逐步开始重视电子政务工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机制,对电子政务的重视目前仅停留在建设阶段,而对于深化应用,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尚未有足够的重视,或有所重视但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障。
陈少媚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效仿国外,通过将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来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后续维护。“将服务外包,不但节省成本,而且外包公司还能提供更专业化服务,从而提升整个电子政务的水平。”
本报记者 张启 实习生 刘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