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用好公积金离不开信息化
来源:计算机世界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银行专户存款余额为5616.27亿元,扣除必要的备付资金后的沉淀资金为3193.02亿元,占缴存余额的比例为26.35%,资金使用效率走低,专户存款资金继续增加。

住房公积金“沉睡”年复一年,如何管、怎样用,众口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除了靠政策“泄洪”以外,靠信息化“疏流”也至关重要。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准确定义目标顾客群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被定位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它实际上扮演着一个准金融机构的角色,而为其保驾护航的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甚至可以推动住房公积金管理更健康地发展。记者日前在成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就体验到信息化带来的服务便捷与信息透明。在管好老百姓公积金“钱袋子”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用好“钱袋子”。

一分钱也不会少

“中心实现了和12家受托银行的联机交易,通过统一核算平台和统一审批平台,每天工作结束后系统自动发起对账,可以做到一分钱也不会少。” 中心科技处处长李少华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个每日对账的过程,这一功能可以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甚至在部分业务的办理过程中还可进行个人账户的对账(如支取公积金时在审批和会计下账前中心与银行系统都会核对积数和余额)。所有归集明细账一目了然,有多少笔流水、多少金额,在当天就能反映出来,不再滞后于银行,让中心从以前的被动获取数据,变为主动监控数据。 “如果单凭银行手工传递对账文件,不仅延误了对账,而且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造成某个时间段中心与银行账务不等。” 李少华说。

在做到了“两个统一”以后,缴存、支取业务均需经过系统审批,并对重要参数(如支取时间、账户状态、可支取金额)进行控制,贷款实现了在线审批,中心与银行统一了贷款审批系统。而在此之前,贷款审批以银行传递的纸质材料为主,缴存业务难以进行系统审批和控制,支取审批信息无法传递到银行系统。

多年来,由于公积金管理机构不能行使金融机构某些职能的原因,几乎所有的资金运作都是依赖或依附于商业银行进行办理的,这样就造成了公积金管理机构所拥有的数据严重滞后,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实时资金运行情况。目前,全国很多城市还停留在以事后核算为主的阶段,其核算滞后于银行核算,并且依赖于银行传递的数据和票据。而实现了统一核算平台后,中心与银行可以实现同步核算,统一了贷款算法,有效规避了具体算法差异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李少华表示,要做到联机交易并非易事。中心内部有众多分支机构,外部还和多达12家受托银行关联,为确保审批效率和质量,必须统一各银行会计核算流程和办法。它们之间要统一标准,需要大量的协调,这是凌驾于技术之上的更大考验。只有设计出一套标准规则,让大家都讲“普通话”,交流起来才能更加畅快。为此,中心科技处连同多家银行,共同制定出一本35页厚的《成都住房公积金综合业务系统会计核算算法说明书》和《综合业务系统交易接口说明书》,后者更是涵盖了63项交易,为逐步实行扁平化专业化的资金业务管理夯实基础。

近一段时期以来,成都住房公积金贷款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李少华表示,“一分钱也不会少”并不是说大话,因为除了加强内部监控外,中心还主动开放了用户监控渠道,比如中心与成都市信息办合作实施了市民电子邮箱(简称“蓉城邮”)的推广工作,市民电子邮箱的初始用户名采用公积金个人客户编号,截至2008年12月底,共有4656名客户利用了市民电子信箱订阅了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中心发送个人公积金信息累计31145人次。 除此之外,中心还利用公积金联名卡项目和“成都通”项目丰富、完善了客户查询渠道,让市民可以用多种方式监控自己的账户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