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转型在即应注重安全和风险管理
来源:计世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8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前有汶川地震,中有奥运开幕,后有金融危机,这一年中电子政务似乎走入了一个低潮期。

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今年发布的《2008年度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称,在电子政务的整体治理方面,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以整体治理为重点的开发和运作阶段,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整合电子政务资源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投资,中国的电子政务状况更是从2005年的第57位下降到了第65位。同时,Web2.0的兴起掀起了互联网使用方式的变革,公众对电子政务也逐渐提出了交互性、协调性、整合性和开放性的需要。政府要转型,电子政务也要随之转型,这对电子政务未来方向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计算机世界电子政务分论坛是每年IT两会的一出“重头戏”,今年该论坛由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杜链主持,邀请国内电子政务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各省市电子政务主管,围绕“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的转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电子政务如何转型?

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原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统筹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并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发展,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此次改革推进了大部制管理模式,增加了更多跨部门应用协同。因此,摒弃面向机构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建立面向政务职能的全流程的、可实现业务重组的跨部门的应用系统迫在眉睫。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杜链指出,关于电子政务还有很多问题不明确,比如,电子政务的边界是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当前处于什么状态?战略是什么?等等。到现在为止,研究电子政务问题的关键是信息化问题中的体制问题,而不是技术工具问题; 没有独立于体制之外的所谓电子政务。或者说,以技术为导向的电子政务是不存在的。

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晓波提出,电子政务对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作用主要有6个方面:第一是通过系统的建设,优化管理业务流程、提高效率;第二是网络化办公,其中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办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办公。各级部门的连通审批减少了分割,从而实现政府管理的一体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把权利进行了合理的分配;第三是通过一站式服务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第四是建立灾害的应急预报,提高政府的反应速度;第五是通过建立顺畅的网络化信息渠道,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管;第六是通过建立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使宏观调控更加科学化。

安全管理如何跟进?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对信息化的依赖有一定的脆弱性。随着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关于国家、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密责任会越来越重,国家提出了分等级保护政策和信息安全可信的政策,这在无形中给政府的信息中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对安全技术和机制的要求也更高了。在本次电子政务论坛上,与会的官员和专家都对此纷纷发表了看法。

“我们现在面对的安全问题主要有四种:一是病毒、黑客这些恶意代码和系统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二是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通过网络向我们进行攻击;三是国内有些不良和有害信息屡禁不止;四是通信与信息网络上的泄密现象时有发生。”国家信息中心首席工程师宁家骏在主题演讲中说道,“如今网络边界日益模糊,连接的范围越来越广,这要求我们随时随地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依托的就是可信计算,要确保硬件环境内部服务和应用程序及密钥的安全,从根本上阻止黑客软件。我相信通过自主创新和国家的支撑发展,我们能够保障互联网更加安全。”

在信息公开方面,原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胡晓明认为,电子政务的中心思想是要推进信息公开,而现在我们在考虑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安全问题时过于被动。“我觉得在信息公开到一定程度时,政府的阻力就变得很明显。值得考虑的是,系统保密对政府的工作到底有多大帮助?其实没有必要把需要保密的内容过多地放在一个公开的系统里,保密的内容最好不要上网,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负担并提高了工作效率。政府的开放要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因此信息安全要保证的是公众服务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