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专家估计,在未来1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8%。在未来二三十年问,我国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1/3提高到1/2左右,约有一半人将住在城市里。处理好城市的和谐发展问题已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如何科学地确立建设目标,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如何考核评价建设成果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尝试提出利用电子政务建设成果推进“和谐城市”建设的新思路。
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这就必将带来国际性大城市、众多的地区性中心城市以及面广量大的小城镇的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把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落实到城市的层面,就造就了“和谐城市”的基本理念。“和谐城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有现代化的设施,又要和大自然融合,创造人类适宜的未来居住环境,创造2l世纪的生态建筑,创造田园化的社区,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二是人与人的和谐:强调城市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避免城市范围内的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相对抗。三是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和谐以及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域的和谐:通过积极地构建区域和谐一体化的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设城市群。与周边城市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给周边城市以发展空间,就是给自己创造了绿色发展空间。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发展,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围绕城市功能定位有特色地进行城市规划建设。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个角度来看,蓝天、绿地、空气清新、水质良好、交通方便,是“和谐城市”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十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但要清醒看到,我国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令人堪忧,水资源紧缺浪费严重。作为“和谐城市”的具体标准,一般来说,要求大气质量达到标准,对人类健康不造成危害,污水和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环境整洁。当前,我国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在世界上处于偏下水平者居多,距离宜居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相当多的城市还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方.可达到宜居和谐城市的要求。交通顺畅是宜居和谐城市的又一个重要指标。交通拥堵,人们就得提前出发,把时间都花在路上,这就影响了人们的休息、工作和学习,也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就是道路规划不合理,公共交通不发达。解决的主要办法应是合理规划城市公共交通,修建公交专用道,让公交车享有道路优先使用权,有条件的城市要发展一些公交快速车道,让公交车顺利通行,增强公交车的运载能力,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建设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整个城市的交通脉搏健康和谐地动起来。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建设宜居和谐城市的重要课题。
人与人的和谐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物质和生态指标,却容易忽略社会人群的和谐、和睦相处和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和谐城市”也可以说就是建设城市“和谐社会”。广大老百姓是城市的主体,只有他们“和谐”才是真正的城市和谐。实现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达到宜居和谐的要求,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是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规划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本地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总体布局,结合本地的经济和社会特点,逐渐发展为区域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借助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走上优势互补、高速发展的可持续型经济发展道路。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不同,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制定科学的、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措施。
二、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推进,为“和谐城市”建设打下了牢固基础
近年来围绕建设和谐社会,各城市政府以信息化为手段,进行多年探索,全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创新,许多城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破解了城市发展中的难题,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步入良好的发展时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政府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重要条件
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城市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城建、房地产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都建有信息化应用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行政务公开,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形成“政府组织、专家领衔、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的良好机制。推行政务公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不断提高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围绕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很多城市政府建立健全了政务信息发布制度,加大政务信息发布力度,提高政务信息质量,及时、全面、真实发布政务信息,畅通人民群众了解公共信息的渠道,保障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2.电子政务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城市的和谐发展系于管理。温家宝总理也曾明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城市管理要健全民主法制,坚持依法治市,构建和谐社会。”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技术手段。城市政府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用信息技术推动管理的现代化,用技术创新推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为广大群众做好服务工作,以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维护稳定。
3.电子政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手段
面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问题,单靠传统的手段、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需要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先进的管理方式,以信息化为基础来处理和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所带来的问题。
三.利用电子政务建设成果,解决“和谐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由于党和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电子政务建设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一个全面的信息获取和资源调配平台正在形成和不断完善。在“和谐城市”建设中,需要及时获取动态信息和不断合理调配资源,这些都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尤其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才能得以实现。
1. 构建“和谐城市”指标体系
在“和谐城市”建设中,为了实现“和谐城市”的建设目标,我们需要通过确立目标,建立指标体系,了解掌握目标完成动态信息和定期评估建设成果等方式确保“和谐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能够如期完成。由于“和谐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利用传统的静态信息获取方式已经不能够有效地掌握建设中所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主要指标及其动态联动关系,为此运用电子政务建设所形成的动态、信息共享的数据平台和沟通渠道来构建“和谐城市”指标体系成为唯一可行的解决途径。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从“和谐城市”的基本内涵出发,以贫富差距、社会安定、环境资源作为主要指标,结合当前影响北京市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以点带面地反映北京市和谐社会建设的特征,建立了北京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也称“和谐城市”指标体系。
北京和谐社会指标体系主要包含社会冲突的客观现状、社会主体的社会诉求、社会冲突协调机制现状三个一级指标。
社会冲突的客观现状包括贫富差距、社会安定、环境资源三个二级指标。贫富差距包含国民经济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标准差、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城市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等三级指标。社会安定包含刑事案件立案数、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生产安全死亡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等三级指标。环境资源包括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比例、万元GDP能耗、环保投资指数等三级指标。
社会主体的社会诉求包含对和谐社会的认同度、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相对剥夺感、底层市民自我认同度,幸福感、社区归属感等指标。
社会冲突协调机制现状包括社会保障、舆情反映、民主法治、社会应急、社区控制等二级指标。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享受低保占社会救济对象比重、外来流动人口借读人数。舆情反映主要是信访办接待集体来访批次。民主法治包括村委会选举选民参选率、万人拥有警察数。社会应急包括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交通拥堵报警数量。社区控制主要是万人拥有专职社区工作者。
“和谐城市”指标体系的数据需要借助电子政务平台的各种信息资源体系来动态获取和汇总。通过建立北京市“和谐城市”指标体系,每年对“和谐城市指数”进行评估,及时发现不足,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北京市“和谐城市”指数情况如下:2000年100.00,2001年100.62,2002年113.29,2003年111.56,2004年115.96,2005年116.25。
2.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水平
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城市规划。多年来,各城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信息化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和做好城镇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对做好城市规划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系统,在首批20个城市和17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设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规划实施遥感监测系统,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城市管理。过去城市管理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人手不足、管理不到位、效果差等老大难问题,不仅不能有效地管理好城市,而且往往造成一定的社会矛盾。而信息化的发展为城市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较好地破解了城市管理的难题。以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档案等为代表,信息技术手段在城市管理各个方面开始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城市都开展了数字城市的示范试点工作,为科学有效地管理好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信息化建设在城市交通管理中更是得到普遍应用,城市交通管理不断改善。通过金卡工程的实施,公共交通行业IC卡的应用,对推行公共交通票制票价改革,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IC卡服务范围已经扩展到其他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成为继金融,电信、公安之后的第四大发卡领域。
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城市监管。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组建了部、省、市三级的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全国房地产预警预报系统。这些系统建设,保证了对住房公积金、建筑市场、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保障。
5.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信息透明度,促进社会和谐
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利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配合自身业务、管理流程的变革,其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运用电子政务手段,确保所有人都可以访问、使用在线公共服务,扩大了政府服务的惠及面。在公共部门对采购过程中实施电子化改造,既降低了采购成本,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政府财政经费使用的透明度。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总的来说,电子政务促进了群众进一步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而这样的促进和便利条件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4.建设完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
建设“和谐城市”离不开高水平的城市应急保障体系和应急指挥系统。目前我国城市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据统计,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城市占45%,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有800多个市县处于洪水水位以下,每年过境台风对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造成了巨大损失。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信息时代,保障城市安全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大力开展应急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城市”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