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对政府民主决策有影响吗?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电子政务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政府管理中来,并通过信息技术来改造政府管理的流程,以达到“善治”的目的。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政府运行模式,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中便影响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政府决策就是国家机关为管理公共事务在一定环境下遵循一定的程序做出某项决定的活动。“政府”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本文中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即政府是所有国家机关的总和。决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中的“决策”是广义的决策,即决策是一个过程,而不单单是“选择备选方案”。政府的民主决策,通俗来讲,就是政府决策要体现民情,反映民意,要让民众尽可能地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来,并接受民众的监督。

政府决策是政府管理的核心。政府决策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方面,是推进我国民主行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时代的到来对政府决策民主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电子政务对政府决策民主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对政府民主决策也有着潜在的消极影响。

一、电子政务对政府民主决策的推动作用

1、电子政务拓宽了民众参与政府决策的范围

(1)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新渠道。传统的代议制民主中,只有“代表”能参与决策过程,而其他公民则缺乏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例如,在我国,过去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主要途径是选举代表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以及各人民团体来表达政治诉求或通过党的组织渠道、政府决策咨询、人民来信来访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广泛推进,民众已可以通过网络来表达对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网络来参与到政府决策过程中。

(2)电子政务为公民提供了更多决策信息。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也是参与决策的基础。公民缺乏必要的政府信息,是阻碍公民有效参与决策的重要因素。政府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通过网络,政府能够为公众提供全时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这就改变了长期存在政府与公民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奠定了基础。

(3)电子政务降低了决策参与的经济成本。公民作为理性经济人,在政府公共决策参与上的态度决定了理性分析参与成本与收益的结果。参与成本过高是公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很高的通信和组织成本,使得只有那些富有并且组织得很好的团体,如有强大财力支撑的利益集团,才能较为有效地参与政府决策;而下层的、贫穷的团体和个人则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信息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参与成本,这将较大地提高公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4)电子决策的互动性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网络的互动性使公民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成为一种主动的选择者或者生产者。网络提供的公民与政府及高层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机会增强了公民政治功效感,促进了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热情。

2、电子政务增强了决策参与者意思表达的真实性

民主参与和民主表达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在生活中,人们常常把民主参与等同于民主表达。但实际上,二者是有重大区别的。在政府决策中,尽管人们可以民主地参与到决策中,但由于表达路径和方法存在非民主的缺陷,则仍将导致不民主的决策结果。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例,人民选举代表参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利,这是真实民主参与;但是人民代表在行使表决权时,若表决采用的是举手投票或鼓掌投票,他们可能存在迫于政治的压力而违背自己真实的意思表达。文革时期许多荒唐的决策之所以能获得高票通过,无疑跟非民主的表达路径存在极大的关系。

1990年以来,电子表决系统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逐渐使用,一些在非电子表决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的政治现象出现了,如沈阳市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在人大会上没通过。许多媒体对电子表决发表评论认为,电子表决尽管是科技发展的一小步,却推动了民主的一大步。

电子政务之所以能增强决策参与者意思表达的真实性,是因为电子政务能为参与者提供安全的决策参与环境。网络具有隐蔽性和虚拟性,公民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在电子决策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不用担心由此带来的政治迫害,减少了公民政治参与政府决策的不安全感,增强了公民意识表达的真实性。

3、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决策的民主监督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在网络环境下,人民对政府的监督能够跨越时间和地域,在公开状态下进行,做到政府权力运行到那里,监督就延伸到那里,任何部门都不敢懈怠。因此,推行电子政务对于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发挥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是其他技术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政府上网之后,由于信息的公开和信息的自由传播,代议机构、监督部门和广大民众可以更容易地知道政府的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决策内容以及决策的实施效果。政府不民主的决策或由此带来的重大决策失误,在网络这种便捷的传播方式中很容易被曝光。网民可以利用网络对相关决策者进行问责。电子政务的网络平台是天生的民主派。网络上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各个方面的对政府非常有见地、有水平、有针对性的批评和建议。但若是没有网络,这些有价值的批评建议可能不会提出来。这无疑将对决策者施加巨大的压力,促使他们进行民主决策。

二、电子政务对政府民主决策的消极作用

电子政务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政府决策民主化的同时也给政府决策民主化带来消极影响。

l、数字鸿沟导致决策参与的非均衡状态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电子鸿沟,是指基于掌握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差别而催生的,横亘于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客观差距。对于政府电子决策来讲,一方面,受过良好计算机教育和拥有先进计算机设备的人可以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带来的便利,成为政府决策参与的“喉舌”,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倾向;另一方面,那些买不起计算机甚至对计算机感到恐惧的人则根本无法承受互联网这一奢侈品,也就无法通过网络来经常性地参与政府的决策,从而也就无法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和政治态度。例如,政府经常会就一些重大决策进行民意调查,接受网上调查的人肯定绝大部分是有电脑和懂电脑技术的人,那么调查的对象就受到了限制,调查的结果则反映的是有电脑并懂电脑操作的一族的利益和意见,而没有电脑或不懂电脑的人的议决案则被排除在外。

2、政府决策信息存在被操纵的风险

政府决策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分配,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然存在各种利益集团或个人通过影响或干预政府决策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而决策的电子化为利益集团及政客影响政府决策提供了不可避免的便利。

(1)决策信息存在被特殊利益集团和政客操纵的风险。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民众参与政府决策的物质技术手段,也同样是一些形态各异的政客和利益集团影响和控制政治的便利的工具。政客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络来打击自己的政敌,可以自由利用网络空间美化和宣传自己,甚至可以欺骗和愚弄民众,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利益集团可以通过发表一些虚假或偏向于自己利益的信息来影响公众和决策者,以谋求本集团的利益。政客和利益集团还可以通过自己的雇佣学者把持决策信息的话语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的一篇文章所言,游说集团的“效率也由于传真、电脑以及市场信息库其他装置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移动电脑使得坐在国会旁听席上的走廊议员能及时给游说集团办公室头头通风报信;按一下电钮,传真机就能向成千上万的同情者发送‘广播式传真’,这一技术在乌拉圭回合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已被用来向政治家发动突袭;或者,用电话说服潜在的支持者,与他们的议员直接对话,以壮声势”。

(2)电子决策存在被技术官僚操纵的可能性。电子技术只是一种手段,网络只是一个载体。电子技术以及网络服务于其使用者,即具体掌管信息发布者和提供者。任何部门的信息提供都是由具体的人来负责,即技术官僚。网络在促进民主社会形成的同时,也使得有缺陷的技术官僚统治得以强化。由于技术越来越复杂化,网络时代的权力明显地转移到专门技术和保密信息的技术官僚手中,他们不但掌握行政权力,还掌握着计算机知识,指挥着大量被储存的信息,利用这双重优势,他们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由于决策者并不亲自控制做出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所以决策者不得不依靠技术官僚和智囊咨询机构,并只能根据他们提供的有选择的信息、推荐的有倾向性的备选方案来作出决策,很大程度上技术官僚成为真正的立法者。

3、电子表决存在技术上的安全隐患

当前绝大多数的政务工程中,均是按照分别建设内网、外网和公共网设计的,但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公共服务网的网络环境,都是采用TCP/IP协议而建立的,该协议以开放和自由为基础,从协议规划、服务模式、网络管理等方面均缺乏安全性设计,所以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就存在着先天的安全隐患。另外,操作系统存在来自Internet的黑客攻击和内部用户随意利用办公终端与Internet联接,再加上恶意病毒的无规律性的连续侵袭,同样是目前电子政务安全的主要隐患。况且我国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信息设备制造业,大多数电子政务系统中所使用的设备也是引进的,这些设备本身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而且,我们也没有基础操作系统,所使用的基础操作系统本身也潜在安全问题。因为所有的政务应用和安全措施(包括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等)都依赖操作系统提供底层支持。操作系统的漏洞或配置不当很可能被一些高技术人员所掌控。出于个人或本利益集团利益的需要,或出于炫耀需要,他们会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来操控表决结果。所以相对于非电子表决而言,电子表决在技术上更容易被操作,且这种操作更具有隐蔽性,这对民主将是极大的威胁。

三、减少电子政务对政府民主决策消极影响的建议

1、加快信息化进程,跨越“数字鸿沟”

解决政府民主决策中“数字鸿沟”问题,关键是要求政府要加速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实现国家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解决数字鸿沟、公平分享信息化成果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为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鼓励非国家性投资,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对信息弱势群体要采取倾斜和扶助政策,对不发达地区加大投入,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通过远程教育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网络技术,提高其吸收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消除数字鸿沟。

2、拓宽决策信息的来源面,加大对决策信息的审查

为减少决策信息被利益集团和技术官僚控制的可能,首先,政府要拓宽决策信息的来源面。所谓有比较才能分真假。政府要收集和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而不能仅听取技术官僚的一面之词。政府官员做决策最重要的不是自己去分析决策的所有信息真假利弊,而应创造一个决策的社会相互作用系统,让决策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决策中来,让他们进行信息真假及决策方案利弊的争辩,如听证会、辩论会就是很好的形式,这样政府官员对于决策信息就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回。其次,决策官员要加大信息审查的力度。在网络时代,虚假信息泛滥,这既可能是因为利益的需要,故意制造虚假信息,也有可能是治学或工作的不严谨,编造虚假数字,或想当然而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政府决策官员对于决策信息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要进行仔细的分辨和理性的思考,尽量减少虚假信息的影响。

3、加大对电子政务技术的监控

为保证电子决策的安全性,必须对与政府决策相关的技术进行监控,要保证决策技术的安全性。首先政府对于一些关键性技术应进行统一的生产,防止产品存在安全漏洞。其次,在决策过程中,仍要加强对技术使用的监控,防止被一些技术专家所操控。

总之,电子政务对于政府民主决策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通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来推动政府的民主决策,同时我们对政府电子决策的消极影响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减少这种消极影响。

 杨伟才  李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