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凯谈电子政务应用软件开发的思路与技巧
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第三十个年头,举国上下有一个共识,即发展是硬道理,在电子政务领域里有没有硬道理呢?我个人认为也是存在的.那就是一应用。因为应用既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没有应用的系统是劳民伤财的花架子工程。众所周知,电子政务领域里的各项业务系统,是依托于应用软件来实现的,因此,应用软件的质量(功能指标、性能指标)高低至关重要。实事求是的讲,在现实工作中,用户满意的应用软件比例并不太高,每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听到的多是甲、乙双方的相互埋怨,甲说乙对需求了解的不深、理解的不透、开发不到位,乙说甲的需求多变、流程欠科学、实难适应。各执一词,到底孰是孰非呢?静心想一想,其实合作双方的初衷是好的,愿望为什么会与结果相悖呢?经验告诉我们,毛病大多出在软件开发的思路与技巧上。具体怎样做才有可能少走弯路、少些烦恼呢?现支上几招仅供参考:
一、充分调研、摸准需求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我们从中不难悟出需求的地位,简洁地讲,需求就是应用软件开发的依据和目标,换言之,需求摸不准开发就会无的放矢,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按照常理,人们每做一件事情都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然而目的来源于需求,电子政务建设也概莫能外。纵观走过来的历程,在开发应用软件的征途中,成功者有之,失败者有之,“鸡肋”者有之。有果必有因,观其果究其因,凡是需求把握准确者易成功,凡是主观臆断者易失败,凡是需求调研欠火候者易变成用着不爽、弃之可惜的“鸡肋”。电子政务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在捕捉和确定需求时,要注意宏观与微观相呼应、纵向与横向多兼顾、个性与共性巧结合、自身与外部互关联,同时要看到,它是一个依托在高科技成果基础上的,具有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故在需求调研中,除了了解各业务部门的具体需求外,还应环顾到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国家的政策法规、大政方针;二是行政系统和行业部门的规划与标准;三是自身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现状与前瞻;四是相关设施与技术的成熟度;五是兼顾与国际接轨;六是安全与保密;七是信息化应用的软环境(管理理念、文化氛围和人员素质)。
需求调研是甲、乙双方的事,不可只依靠甚至依赖对方独立完成,正确的做法是:各用所长、联合作战、深入实际、体察流程、认真研讨、科学梳理、达成共识、用户认可。需求调研是软件开发的基础,调研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的磨合过程,是一个培育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是一件十分艰苦、细致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要不厌其烦、不留死角。
二、切实关注流程再造
有人认为,政务领域里的信息化,不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高科技产品摸拟和替代传统的办公技能与方式吗?其实不然,这种认识有所偏颇,因为这只是计算机功能应用的低级阶段。它的优势是促使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因为,一是政务电子化后,政务活动的载体发生了由“纸”到“磁”的质变,公务、公文的处理环境不一样了,由手工作业转为在网络环境下用计算计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处理,必然会引起政务机关办文、办会、办事以及公务活动流转程序的变化;二是办公由人与人直接打交道,变为人与计算机对话,必然导致政府运行模式和服务方式的改变,甚至还会引起政府内设机构的变革;三是在用系统工程的视角来梳理原工作流程时,往往会发现一些重复、缺失的环节需要优化和重组。以上三种因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所引发、波及到的深层次变革很容易忽视,也就是说应用软件只有依据再造的流程来开发,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政务流程再造是一种对政务部门影响深远的变革。因此,启动前高层管理人员必须达成统一认识,并得到上级管理部门的认可才便于推进。
三、咨询定向、论证把关
人的知识和经验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直接实践亲自参与动脑、动手;二是间接实践一向书本或他人讨教。可人生苦短,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还是靠间接获取,面对政务信息化这一新生事物,对甲方而言多为陌生,所以工作开展前要慎甚处之,不在行不可怕.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向相关咨询机构或业内的先行者们请教,然后结合自身晴况做好规划.并在调研、咨询的基础上,由甲乙双方共同拟出一个项目实施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个好的方案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方案一定要请专家做好技术论证,并加以完善,借助外脑把好技术路线关。
四、辩证思维适度超前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发展的、联系的,电子政务的应用软件也是如此,它是以需求为蓝图,通过计算机编程语言来表达的集合体,并依托网络和一系列外设来实现功能。由于政务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所以需求不会一程不变,因此,应用软件的功能与性能必然会不断改进和创新、网络及外设也会周期性地更替升级,客观地讲,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者之间都存有变数和关联,因此,为了保障应用软件出手后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开发时在软件功能、性能、硬软接口的开放性等问题的设计与思考上要适度超前,以利并预留出为适应需求的变化而做必要微调的余地,从效益上讲可实现资金和技术的累加性。
五、先出“样”、后出“手”
开发软件的一般顺序是先做需求调研、后梳理业务流程、再确定技术方案、最后动手编程。但当软件出来后,用户一次性认可率极低,尤以界面满意度为最,反复修改费时费事,原因何在呢?这是由双方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有一技巧叫先出“样”后出“手”不妨一试,即在确定技术方案后动手编程前,乙方先将设想的界面效果以PPT文件(幻灯片)的形式将样片呈现给甲方,请他们“品头论足”,从用户的角度来审视.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调整。达成共识后再动手开发,成功率会高一些。
六、适时引入项目监理机制
所谓项目监理,是指聘请第三方(丙方)代表,根据甲乙双方签订的项目实施合同监理合同的要求,对项目实施中的双方的工作和成果进行审查和监督,以确保项目的成功。我国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监理制度和理念已相当成熟,但在信息化建设丁程中的应用还是个“半盲区”,既使知晓也多认为多此一举,花冤枉钱没有必要,其实此念差矣,因为现状是甲乙双方的知识和信息不对称,政府业务部门对信息技术缺乏深入的了解,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市场上不当的产品与方案无处不在,只有注意引入项目监理机制才可减少失误。监理可分为三种形式,即咨询式、里程碑式、全程式,用户可根据项目的大小、难易度而白行选用。
七、巧借外力认真测评
有一种现象很常见,经过专家们的验收,已视为合格的应用软件,开始还尽人意,但随着用户量、数据量、业务量的递增故障频出,是谁在作怪呢?其实病在“表”而根在“里”,是因为有个隐性的问题还未引起我们的警觉。那就是对新开发的软件未进行规范的测试,使应用系统依托在一个有缺陷的软件平台上,你想能不会有“磕磕碰碰”吗?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编程和评测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承的技术活动,缺一不可。因为实践证明。任何一个程序,无论它是多么小,总存在着错误,没有错误的程序世间难求,而错误是一种严重的软件缺陷,它不会自动消失,但通过测试可以尽可能多地发现这些隐患,并通过改错将其修正,以提升软件的质量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软件测试的方法和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白盒测试、黑盒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强度测试、压力测试、容量测试、兼容性测试、可靠性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回归测试、可用性测试、安装/卸载测试、恢复测试、安全测试、比较测试等。
测试工作科学的做法是,应由独立测试小组与开发小组共同参与并辅以用户的协助一起来完成。
八、合作伙伴双向慎选
政务信息化中的应用软件开发,是一个电子与政务相结合的系统工程,甲、乙双方的主客观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项目的成败。实践证明,对于电子政务的用户而言,不是任何一家软件开发商都适合与你合作,同时对于软件开发商而言,也不是任何一个电子政务的应用软件项目都适合你承揽。要达到双赢,不留遗憾,必须相互了解慎选合作伙伴,可把握以下几点。
1、甲方要选择具备“三实”的开发商
(1)是否有实力:软件开发是高难度的智力较量,担纲的工作人员,要有较好的架构设计和计算机编程水平与经验,怎样考证呢?可从分析他的队伍结构人手,如是否有高层次的系统设计人员;程序设计员的学历、经历、来历;软件人员对硬件、网络以及数据库的掌握水平;开发群体的数量、年龄、知识结构和配比是否合理;是否拥有一批自主产权的软件产品,特别是要确认开发商是否有相应的施工资质证书(如系统集成、软件企业、产品代理、涉密资质等)。
(2)是否有实绩:考核一个软件开发商除了听其自我介绍外,重要的是看他干过什么,特别是干过什么大项目,尤其是与我们需求类同的工程,要亲临现场观摩,亲耳听一听老用户的评价,亲手操作体验一下,从中考察所编应用程序的先进性、实用性和介面的友好性。
(3)是否有实招:通过招标方式来公平、公开、公正地,从系统构思、技术选用、保障措施、工作进度、后期服务、取费标准等诸方面,比较和评判投标者谁最优化,最完美,最实际,一句话谁有多、快、好、省的实招。
由于信息产业的硬软产品发展迅速,升级换代周期短,而应用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开发出来的应用软件不可能会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完善,修改升级,加之政务部门一般技术维护力量单薄,这就决定甲乙双方合作不宜只考虑一次性,应是一个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因此,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选择乙方,要以先国内,后国外,先本地,后外地为原则,如遇重大项目,本地公司无法独立承担时,为免后患(后期本地化维护问题),可考虑用1+1的策略,即一个外地公司绑定一个本地公司合作投标的方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甲方对以上三点的考虑因素,应在政府采购招标时,根据标的大小和个性化的需求,乙方的资质、注册资金、公司所在地以及是否具备何种类型软件开发的实绩等条件做出必要的限定。
2、乙方选择投标前要■力而行.注意“三下”:
(1)是否吃得下,即面对甲方的需求,实事求是地评判一下,以自己的资质和开发实力能否应对有余;
(2)是否容得下,即面对处于信息化应用初级阶段,需求非标化、多变化的用户,你的开发队伍的应变力和容忍度是否适应;
(3)是否赢得下,即面对个性化强,产品化比例低,成本较高、后期服务漫长的政务应用软件,你是否做得到有利可图。当然,为开拓政务信息化市场不计代价者除外。
九、培训、陪练授以技能
电子政务是个人机对话的过程,开发完应用软件只能说成功了一半,还有一半是业务人员对软件的驾驭能力,这里的学问很多,发挥潜能的空间很大,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统一思想,协调步伐,加快应用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倍增器,只重视开发而轻视培训会事倍功半不可取,所以软件使用和技能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培训不是陪衬,乙方对甲方的培训不要视为份外事,要指定专人、编制好教材。
培训要全方位立体化。这里说的全方位一是指知识结构和技能,要理论实际相结合,要与应用相贴近,力求解渴,有情趣;二是指受训人员结构要分梯次多角度,即有领导、有主管、有专业、有应用,要因人员、因岗位、因职级有所侧重,持之以恒。培训是个基础性工作,必须从长计议,既要考虑到长需,又要照顾到近求。
应用软件的培训不能只停留在教,要重视练,更要抓好在线实战.特别是乙方前期要拿出一定时间、一定力量为甲方陪练。在现场解惑答疑,加快用户驾驭软件的能力,这样奏效会更快。
十、用中完善、不厌其烦
业内有一个共识一好软件是用出来的,比如微软的操作系统,是在全球成千上百万的用户不问断的使用、挑剔和修改与完善中逐步成熟后脱颖而出的,君不见软件行业中有个版本制吗?什么1.0、1.1等等,这就是—个软件的完善升级的轨迹。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软件也不例外,甲乙双方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只能在实践中成熟、在用中成长。但要注意不要一事一改,要先记下来积攒一批,运行一段时间再改动,用句老话形容就是要做到“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