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ZDNET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丁慧茹
        今年是建国60周年,我们的政府在管理和服务方面也在不断地改善和提升自己。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初具规模。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群众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为此,至顶网制作此专题,来对电子政务建设进行回顾与展望。

        在制作这期专题前,我们采访了一些国家单位信息部门的负责人:(排名不分先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赵锡铭、国家统计局数据管理中心主任许剑毅、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沈文海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总工程师刘瑞丰和信息网络部主任李卫东。采访中,几位信息部门的负责人给我们详细介绍了各自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历史、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赵锡铭在说到信息化的概念时,强调其对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始终没变,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也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信息化认识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面对这样关系到民生,政府投入的全国性的大项目,赵锡铭表示更需要上面的政策支持和资金统一,建立一套可行的制度和管理措施,以保障信息化的统一和顺利推进。对于信息部门的工作性质的理解,赵锡铭强调指出:“有很强的管理性,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组织、需要经营。”

        国家统计局

        我国的统计信息化建设是从20世纪80年代微机起步,说到这点,国家统计局数据管理中心主任许剑毅颇有感慨得指出,在计算机出现的初期,“当时统计系统的计算机设备是所有部位中最好的。”在采访中,笔者感触最深的是许剑毅对创新的理性推崇态度。 在80年代初,计算机系统刚开始应用,而统计系统的设备则是国内行业最先进的,在许剑毅看来,统计局对信息化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关注很高,所以在应用新技术方面,统计局是最愿意接受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对于未来统计局电子政务的目标,许剑毅用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项目就是我们的目标。”

        国家气象局

        气象预报与每个人的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提供优质的气象信息服务是气象部门根本的责任。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沈文海指出,信息化建设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但深层次看其实应该是一个技术与业务融合的问题。除了高精密的仪器可以提升气象信息预报的准确性以外,我们需要分析,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哪些因素阻碍了气象服务的广泛和深入,如何真正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信息化的应用上?为了更好的提供实时的、准确的和周到的气象服务,我国的气象信息化事业还需要等待着下一个飞跃。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总工程师刘瑞丰和信息网络部主任李卫东一起介绍了我国地震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据刘瑞丰介绍说,从1983年起,中国地震局开始同美国地震调查局开展合作,在全国建立了9个数字化的地震观测台站,之后又增加了拉萨和西安两个台站,这意味着我国整个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开始。接下来经过“八五”、“九五”和“十五”的发展,所有的地震台站基本都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而李卫东就地震行业信息化目标和挑战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政府为什么要做信息化?因为信息化就是政府为社会体服务的载体,地震信息服务本身地震部门社会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方式。

        结束语

        ZDNET从7月份就开始策划这期专题,也在与各位专家协调采访时间,最终呈现出了我们这期专题。也希望通过这次采访,让更多人了解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也更期待信息化能在我们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