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帅 戴剑威 韩永先
1999年启动的“数字国土”工程,今年进入收工阶段。这是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日前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上发布的消息。
■“数字国土” 浓缩的中国
中国“数字国土”工程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3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从数字地球的战略高度,系统整合集成有关地球表层国土资源的空间基础信息,即将矿产资源、耕地、地质等以图形建模的形式存储在服务器中,使之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数字国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数据库及其数据更新系统和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两大部分。其相关业务范围包括国土规划、耕地保护、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矿产开发管理、矿产资源管理、地质勘探管理、地质环境管理、法规监察、战略决策、政务办公、综合管理、综合统计等。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信息管理处处长吴智慧说:“在20世纪末,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触发了对矿产、土地等国土资源的大量需求,而这涉及到海量数据资料的采集、管理、处理与决策。为了解决当时存在的大量数据分散、保存方法落后、查询困难和利用率低等问题,国家适时提出了以‘数字国土’为支撑之一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国土资源工作的效率,实时地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应用提供信息服务。”
■大力投入 十年磨一剑
吴智慧说,“数字国土”工程主要由国土资源部下属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研究院携手各省、市、县的相关部门共同完成。通过野外勘测调查、卫星监测等方式汇集大量数据,再利用成熟的国内外技术,将信息进行汇总,形成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国土”工程建设,给予了充足的财政支持。在“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逾4.5亿元,开展项目329个。主要涵盖基础数据库建设、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基础网络与信息化标准建设等方面。“十一五”规划实施4年来,国家更是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支持,使得工程领域不断扩展,进度不断加快。
通过十余年的建设,“数字国土”工程在全国各地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在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工程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为政府调控提供依据、保护耕地资源以及地下开发利用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效果明显 工程展威力
据介绍,通过“数字国土”工程,可以将以前的“串行审批”(即一个部门审批完到下一部门)改为现在的“并行审批”(即几个部门同时网上审批),节约申请者至少一半时间,而审批管理则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更具公平性。更重要的是通过网上审批,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社会资源。
上海近年建起了阳光操作平台,加强对土地交易的全过程监管。全市土地交易机构通过联网共通,信息共享,构筑集“提供交易场所、办理交易事务、发布交易信息、代理土地交易”职能于一体的操作平台,对国有建设用地,实现了从土地审批到合同签订的上线操作、数据交换和共享等。上海还通过一季度一次的遥感影像对比、日常的三级网络巡查、每天的执法巡视等3种发现机制,实时监控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对疑似违法图斑立案查处。
徐绍史说,北京地下三维城市,地层构造、地下水、地下热水、地下设施建设等一目了然。北京市地下建设力度非常大,几条地铁同时建设,而采用漫游技术可在其中穿越底层,穿越构造,穿越含水层,为整个工程构造提供依据。
据了解,相关部门还将继续进行国土资源数据的集群化、产业化建设,以后将根据不同的需求形成不同的资料产品,通过投放市场或网上共享平台,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