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后发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果(调查与思考)
——广东省梅州市实施“绿色崛起”战略的调查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广东省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誉。这里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受地域条件限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不高,属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梅州市立足自身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平安等优势,大力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在实现山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
基本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全面发展为目的
梅州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68.6%,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这成为梅州市的主要资源优势。如何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果,是梅州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2008年6月,梅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自身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地区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构想。所谓“绿色崛起”,就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保障,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为突破口,以建设广东省的“三名城一基地”(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和绿色现代产业基地)为目标定位。显然,“绿色崛起”是一条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的新型发展模式。
“绿色崛起”的特色就在于,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抓住“绿色”这一山区优势,把梅州市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优势。换句话说,就是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绿色崛起”的核心是经济崛起,经济上不去,“绿色崛起”就成为一句空话。但与传统发展观不同的是,“绿色崛起”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人均收入水平和人的生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见物又见人”;并不只是单纯追求经济的发展,而是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在经济领域体现为注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在政治领域体现为更加注重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在文化领域体现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建设精神家园,在社会领域体现为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具体做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围绕绿色做文章
发挥环境优势,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推动“绿色崛起”的基本前提。在实践中,梅州市把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作为推动“绿色崛起”的关键,提出了“以宜居带动宜业、以宜业提升宜居”的发展思路。深入开展“绿满梅州”行动,扎实推进森林围城、绿色通道、林分改造、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六大绿色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依法依规关闭一批非法木材加工企业,全力打造“岭南林海、天然氧吧”;着力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构建便捷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现代服务功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构建五大安全体系,打造平安名城,增强群众安全感。
凸显山区优势,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绿色崛起”的核心是经济崛起,而经济崛起离不开合理的产业结构作支撑。梅州市立足山区实际,大力培育绿色产业,积极引进高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适度开发、结构合理、低耗高效的新型产业体系。严格执行“鼓励、限制、淘汰”三类目录,主动承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引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坚持“只能重点开发,不可遍地开花”原则,科学开发和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培育壮大水果、茶叶、油茶、南药等八大特色基地,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全省重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供应中心;发展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客都文化之旅、休闲之旅、红色之旅三大品牌,培育雁南飞茶田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等一批融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重点景区景点。
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源有限,只有通过资源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梅州市紧紧抓住广东省实施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的契机,充分借助广州市的支持,加快建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整合各县(市、区)园区资源,理顺市县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市县共建园区的积极性;突出发展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建立现代产业研究院,把相关产业集聚到市级园区,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同时,大力推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园区正按照“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目标,着力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培养梅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发掘特色文化,培育客家文化品牌。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梅州市充分发掘自身文化优势,擦亮客家文化的金字招牌:加大客家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创建中国梅州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着力抓好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客家博物馆晋升国家一级馆的工作;广泛开展客家文化研究,举办“中国客家山歌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努力把梅州建设成为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打造客家文化特色品牌,重点建设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等一批基础设施,创作《等郎妹》、《山魂》、《客家意象》等一批体现客家特色的文艺精品;打好客家亲情牌,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客商大会,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绿色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梅州市科学发展的步伐。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速自1990年以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6万元,增长10.1%,首次突破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万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5038元,增长9.2%,呈现出总量增长与人均增长相协调、宜居与宜业相协调、发展与惠民相协调、硬实力与软实力相协调的喜人局面。
有益启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符合山区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这是一条探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但无疑是一条方向正确的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这样评价梅州市的“绿色崛起”道路。“绿色崛起”是一条新路,很多工作刚刚开始,很多地方还需要深入思考和不断完善,但毕竟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梅州市的一系列做法,可以为其他地区特别是广大山区继续解放思想、破解发展难题提供有益启示。
坚持“不等不躁”,正确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加快发展至关重要。但如果慌不择路,就很可能退回“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上去。梅州市在推动“绿色崛起”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等不躁”。不等,就是面对“后无追兵”的落后局面,始终保持一种“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抓住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不躁,就是面对加快发展起步晚与起点要求高的矛盾,立足长远打算,长期艰苦奋斗。在“绿色崛起”起步阶段,由于煤炭等原有支柱产业退出,GDP必然受到一定影响;对产业园投资设定较高门槛,肯定也要流失一些企业。然而,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是要顶住压力,坚持既要速度更要质量和效益、既抓住当前更着眼长远,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树立辩证思维,努力化劣势为优势。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地看,劣势与优势往往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对于梅州市而言,由于地处山区,与珠三角城市相比,发展大工业受到很多限制和制约,处于劣势;然而,恰恰是因为这些限制和制约,使梅州市避免了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为选择新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可能。梅州市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先发地区无可比拟的自然优势;没有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严重依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面对的阻力相对较小;在制度和技术方面,可以直接借鉴先发地区的经验教训,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制度创新和技术升级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具有后发优势。总之,新的发展模式凸显了后发优势,为后发地区赶超先发地区提供了新的路径。
保障生态优先,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科学发展是好与快的统一、质量与速度的统一,也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梅州市在发展经济中坚持“好”字当头,坚持适度工业化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引进对财政就业贡献大、产业带动系数高、环境破坏程度低的大企业大项目;科学利用资源,对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严把安全生产关、生态环保关和群众利益关三道关口,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有限的资源、有价值的资源向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重点骨干企业优化配置,真正提高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着力改善民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让“绿色崛起”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绿色崛起”的实践中来?这就必须解决好“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绿色崛起”,必须把握好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强市与富民统一起来,处理好政府“钱袋”与百姓“口袋”的关系,让老百姓共享“绿色崛起”的成果。近年来,梅州市大力实施五年百亿“民生计划”,重点建设“十项民心工程”,有效解决了居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五大难题”。实践证明:只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绿色崛起”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进而凝聚起实现“绿色崛起”、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执笔:蒋斌 温宪元 关飞进 张造群 廖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