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规模应用带来大市场
来源:泰尔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当前,“电子政务”成为一大热门词汇。尤其是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越来越多的厂商不断进入这一领域,并针对政府领域的各个行业、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电子政务应用产品,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主力军,电子政务向电信企业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市场。

规模应用,电子政务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对83个国家所进行的调查,91%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级的重要事项。按照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掌握的数据,1996年,全球只有不到50个政府部门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而到2002年,全球已经开通了5万个政府网站。事实上,电子政务已经被迅速地列入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政治日程。

  国务院信息办电子政务组组长陈小筑日前表示,现在世界各国,几乎所有的政府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都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尽管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的定义不完全一样,但无论是美国、加拿大,还是日本、韩国,对电子政务都有一个共识,即采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最早的三金(金桥、金关、金卡)工程已经扩展到今天的“十二金”工程。政府信息化的建设,从2001年底启动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确立北京、上海、浙江、深圳、青岛、绵阳、南海为试点之后的几年来,许多地区和部门都将信息化列为“一号工程”,推进的步伐和收效相当显著。据统计,到2004年底,我国93.4%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72.9%的地方政府(省、地、县)拥有门户网站。相关专家预测,在去年政务网络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面向公众、企业的相关应用将初步展开,电子政务正在进入规模应用的阶段,发展空间巨大。

环境成熟,政策法规日趋完善

  在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外部的政策环境也日趋成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为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推进提供了保障。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行政许可法》和《电子签名法》的实施。

  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是我国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里程碑。业内人士认为,《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和实施,在催化行政管理机构“自我革命”的同时,也为刚刚起步的电子政务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契机,是从法律的高度对电子政务的认可和推进,必将大力推进网上行政许可的发展。此前政府网站只是以信息发布为主,就是提供了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大多数也停留在“公布行政许可事项”和“共享有关行政许可信息”上,还有一些实现了“网上项目申报”和“审批结果查询”,距离审批全过程的网络化、数字化还有距离。而《行政许可法》落实到位,要求加快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实施一站化服务战略,这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已正式诞生。这部于2004年8月2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的法律,将我国电子签名立法的重点确定为: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规范电子签名的行为;明确认证机构的法律地位及认证程序;规定电子签名的安全保障措施。随着这部法律的出台和实施,电子签名将获得与传统手写签名和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意味着在网上通行有了“身份证”。这部法律的出台,解决了困扰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系列难题。

商机无限,电信企业大有可为

  目前,电子政务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即使在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国家,能够做到双向互动或事务处理的电子政务项目尚不足30%,能对现有政府形态实施电子政务改造的就更少。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而且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在我国,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为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基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公众的信息化意识不断强化,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化需求也日益强烈。同时,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订,为电子政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电子政务在2004年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进入了规模应用的阶段。而电信企业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主力军,势必要挑起电子政务建设的重担。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电子政务的广阔市场,也呼唤电信企业早早进入,捕捉商机。

  据统计,2001年到2004年,中国电子政务应用市场规模累计已达1200亿元以上,年增长率都在20%左右。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今明两年对“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等重点工程和各地电子政务工程还将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达到580.3亿元。此外,易观国际也认为,今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69.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的394.4亿元有大幅增长;2008年可望进一步增至790亿元。

  总之,电子政务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要全面实现真正的政务信息化仍然任重而道远。电信企业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介入,在推进国家信息化的同时,在电子政务的广阔市场空间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促进自身的发展。

电信运营商盯紧电子政务

  在电子政务向应用层面发展的道路上,电信运营商将是政府部门的得力助手,电信运营商同电子政务的牵手正在步入一个新阶段。从1999年中国电信率先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开始,电信运营商就一直在国内的电子政务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过,在大多数时间里,电信运营商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基础平台的建设上,如何进一步同电子政务融合、推出更多增值服务,成为电信运营商考虑的焦点。

  “电子政务的关键不在‘电子’,而在‘政务’。”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曾用这句话来针砭我国电子政务重“硬”轻“软”、重视前期网络建设而忽视后期内容应用的倾向。正是由于目前电子政务“电子”有余而“政务”不足,才导致电子政务的应用水平落后于网络建设,部门专网变成信息孤岛。从2004年开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逐渐从基础的IT建设转移到深层次的应用开发上来。

  这种建设重心的转移,为各地运营商提供了难得的商机,也要求运营商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作为电子政务的主要建设者,电信运营商需要从以往的基础网络平台提供商转向全面、综合的业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也是运营商在该领域实现盈利的基础。

  各大运营商已经意识到了开发电子政务应用的广阔前景。今年,中国移动为海关开发了移动报关系统,北京、广东、河南、宁波等省市的海关工作人员,在GPRS覆盖的地方,都可以通过“手机+GPRS”或“笔记本+GPRS”接入海关内网,全面实现办公移动化,享受移动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同时,浙江、江苏、新疆等地移动公司开发提供的税务移动稽查系统,也给当地的税务机关带来了不小的便利。中国网通去年投资10亿元,用于实现更先进的电子身份认证以及安全保密等方面的电子政务应用,同时大力推广其视讯业务。中国联通也打算将其宝视通视频业务大规模推向电子政务市场。

  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不过,在目前阶段,电子政务对于运营商依然是战略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因为在大规模的网络平台建设期,运营商的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有人估计,实现盈利最少也要5年。要想缩短盈利的周期,运营商必须向政府推出更多更实用的增值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