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芳
生命健康管理意味着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
信息技术有助于现代医疗重新设计传统的健康系统,为病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开辟了一条道路;同时通过追踪人群疾病谱的变化,对人群健康状况作出可靠的评估,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管理能力。
从A点到B点的路径有很多,广州市政府卫生系统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体验,正在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非典型流程”
这是一个普通广州市民就诊的“非典型流程”。
因为工作压力大的原因,钟旭身体经常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平常频繁出入社区医院。这一天,他感觉胸部疼痛明显比往常强烈了许多,社区医院的医生建议他去大医院复诊,并且当即给他在网上填报了一张转诊单。
第二天,钟旭无需再挂号,拿着自己的医保卡,直接去了区里的大医院,找到了预约的医生。医生接过钟旭的医保卡在连接电脑的读卡器上刷了一下,医生工作站便自动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调取了他的个人健康档案,其中包括他既往病史、过往的检验结果、用药史等各种详尽的信息。
医生根据钟旭的相关资料,给他做了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后,给他开了些药,随后他的这次诊疗信息自动添加到区域卫生数据中心中他的电子健康档案里。
离开了诊室,钟旭直接到了医院收费处,收费人员再次刷了他的医保卡,系统调取了刚才医生开的处方,同时认定钟旭符合市里医保条件,很快自动作了结算并为他办理了现场的医保报销。实际上,不只在大医院,钟旭所在的社区医院也早就可以实现现场的费用报销。
目前在广州市的黄埔和番禺两个区,已经率先实现了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生活在这个两个区的广州市民都能享受到像钟旭一样方便周到的医疗服务。
不过,随着区域医疗体系逐渐在全广州市推广开来,随着越来越多人可以享受同样的服务,当前这种覆盖了一部分人就医的“非典型流程”,慢慢地也就会变得“典型”起来。
双向转诊与区域信息网络
近年来,广州市一直在致力于构建一个覆盖全市的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加快社区与农村医疗、保健和卫生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促进医疗、医药与医保联动,实现医疗资源及信息的共享共用。
在广州市财局、市信息办等部门大力支持下,近3年,广州市卫生局加大对信息的投入,共立项建设信息化项目36项,财政投入达1.1亿元。
另外,在卫生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广州除了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外,还成立了卫生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要为卫生信息化领域享有较高声誉专家,充分发挥专家在卫生信息化项目规划和实施技术指导作用,以保证项目建设符合总体规划和建设原则。
当前,借助市社保系统卫生子系统的建设项目,依托广州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公共网络平台和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广州初步搭建起全市统一的卫生信息虚拟专网平台,已实现市卫生局与十三家大型医院的虚拟专网连通。
目前,由广州市卫生局建设的广州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管理系统项目业已上线运行,初步实现了医疗卫生机构到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的数据采集,以及向市信息中心数据平台报送数据的功能,并建立了全地区卫生管理信息数据库,为下一步区域性健康档案信息交换,诊疗信息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的两个试点区,黄埔区和番禺区率先在全市对此作了全新的探索。
为此,广州市卫生局局长黄炯烈为记者作了详细的介绍,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目前,两个区基本已建成全区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社区卫生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黄埔区社区卫生信息化系统”同时也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内容。
在区域卫生信息网络框架下构筑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民家庭 “ 三站式 ” 服务,已经可以让当地的社区居民随时随地可享受到社区医生提供上门看病、送医送药的服务。
此外,在满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管理、基本诊疗、建档、慢病管理等基础上,两个区还建立了全区统一的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随着在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逐步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共享,可方便地实施社区医院与大型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 社区药品库区级统一管理等。
患者在区内的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就诊,只需一张统一的医疗卡,即可畅行无阻,而且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也会随身而行。
作为我国新医改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双向转诊一方面可以合理分流患者,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然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改革难点。为了有效推动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广州市卫生局尝试通过推动相关规章来促使其长效体制化。
除了黄埔区和番禺区外,海珠区和荔湾区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已在试点运行当中,经过不断的磨合完善,当前两个中心系统运行正常,基本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需要。
黄炯烈局长表示,广州各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度差别较大,当前的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全市统一的业务标准、功能规范和支持示范区的建设上。卫生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广州市卫生局将逐步通过重点推广、规范实施及制度先行,来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全区域卫生信息化。
数字化医院
广州市卫生局黄炯烈局长认为,医疗信息化建设最关键的不是技术,而是思路。
近年来,广州市卫生系统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对卫生信息化的统筹管理,按照“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的指导思想,大大地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提升。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作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也包括数字化医院建设。
据了解,目前广州市级以上医院已全部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近90%建立了检验信息系统(LIS),70%建立了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50%建立了医生工作站,并与检验、影像等进行信息整合。医院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就诊流程,减少患者排队挂号等候时间,有些医院实现了挂号、检验、交费、取药等一站式、无胶片、无纸化服务。部分医疗卫生机构门户网站的建设,实现网上挂号、网上专家咨询和网上验单查询等大众服务功能,为患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其中,广东省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电子病历、全院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服务器集群等先进的系统和IT技术成功地应用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年门诊量180多万人次,开放床位1400多张,临床科室34个,医技科室8个,是一所有110年悠久历史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黄达德院长讲述了医院的信息化整个里程。第一人民医院从1994年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经过15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实现了全院几乎所有业务、服务、管理流程的自动化,包括门诊、住院、医技等业务领域,以及临床医生所需的全部信息数字化。
黄达德院长强调,医院信息化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宗旨,所有来院就诊患者都能够以唯一的标识统一存放,并通过各种服务渠道开展各种方式的便民服务,包括电话和网上预约挂号、预约床位、预约检查、自助查询、定期随访服务等等。
第一人民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也在逐步完善过程中,目前已实现的信息收集包括完整的住院电子病历门诊电子病历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检、治疗意见、电子医技申请单等等。此外,所有病历均支持修改痕迹记录、可以订制病历处理流程等。
在医疗物资管理方面,不仅实行所有医疗物资的数字化库存管理和生产管理,而且,对于患者消耗的物资(药品及卫生材料、消毒器械等)实行二级、三级管理,使得物资消耗能够与医嘱和业务对应,有利于医院核算和控制物资成本;对于非患者消耗的物资成本,也可以实现定额管理。
同时,物资管理的流程将与财务核算的流程、物资管理和物资会计有机地实现统一,使得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步生成,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做到“数一出门、信息共享”,并且减少差错。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医院的工作效率提高、病人流转加快、医疗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目前,该医院每年收入的增长8%以上、住院病人年均增长10%,门诊人次年均增长5%。每年直接节约耗材等物资成本数百万元,仅PACS系统每年节约的胶片费用就达300多万元。
现场医保
广州市是我国率先实现了市民在医院看病现场医保报销的城市之一。
当前,普通广州市民在市内各医院和大部分社区医院就诊,都可以实现现场医保报销,不仅如此,广州市周边的农民通过新农合组织,在市内各级医疗机构看病,也能进行现场报销。
还有,广州市还与深圳、东莞以及佛山三地的社保系统取得联网,只要是这三地的市民到广州市各级医院就诊,也能享受到现场的医疗报销。
广州市卫生局黄炯烈局长告诉记者,广州市民在医院看病的现场医保报销是通过“医保项目”实现的。“医保项目”是“广州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最早启动的一个子系统。广州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项目是由市政府主持,市信息办牵头的重点信息化项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五个核心业务单位以及市卫生局等相关业务部门参与了项目建设。
实现“市民在医院看病的现场医保报销”这一目标最大的难点是医院信息化基础参差不齐、信息标准不统一。
针对难点问题,广州市卫生局协助组织有关医院和专家,制定了医保报销相关的全市统一的药品、治疗项目及服务项目三大目录标准,并大力支持医院建立医保系统与医院HIS接口改造。
广州市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机构均具备电子政务外网接口及ADSL互联网接口,所有医院已连通医保光纤网络。上述医疗卫生机构基于卫生信息虚拟专网平台之上,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区域性的服务应用。
广州之所以能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现场报销,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广州市医院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较高,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大部分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这是现场医保报销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广州市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明显优势。
全民健康档案
个人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不同,收录的信息不如后者详尽,却是建立在后者基础之上,是一个人从生到死各个阶段全生命周期内所有健康信息的概要。
电子健康档案是一项非常浩大和复杂的工程,广州市全民健康档案系统架构在市、区(县级市)两层平台之上,信息的主要来源为医院的电子病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为社区居民建立的以个人生命历程为主线的健康档案,将居民生命历程的大量健康信息被记录在了健康档案里,将成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管理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
黄炯烈局长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来,广州市非常重视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并下发了《广州市居民健康档案指导意见》。
广州市健康档案的应用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全市12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手工为辖区内居民建立纸质和健康档案和随访记录;到后来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单机版的健康档案管理软件;目前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区(比如黄埔区和番禺区),初步建立起区域内统一的卫生信息网络、卫生数据中心和交换平台,为区域内居民建立统一的可共享交换的健康档案。
目前,按照卫生部印发的《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及《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广州市卫生局已完成了《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的建设方案编制。
通过该项目建设,广州将实现区域内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和交换,为居民建立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居民还可以查询自己的健康资料,使用区域内统一的标识在各医疗机构中进行就诊,享受更便捷的、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
“村医之家”
早在2005年,广州市就启动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覆盖参合人员管理、资金管理、报销管理、统计报表、方案测算、监测评价等多项功能,该系统已完成开发并在试运行。
目前,虽然各区(县级市)因委托管理新农合的机构不同,使用的参合管理和报销结算系统不尽相同,但均实现了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上在线审核、参合人员管理、资金管理、报销管理、费用测算以及数据信息自动上传到市级管理数据库的信息化管理。
由于农村医疗信息化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市卫生局正研究制订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方案,并先期拨出专项资金,计划在一年内为全市1094家农村卫生站配置电脑,解决全市村卫生站的联网问题。
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村医的诊疗规范、医药知识和信息化知识培训等各项管理力度。
为使村医及时有效了解相关信息,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广州市卫生局建设了“村医之家”网站。网站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病诊疗、疾病控制、健康教育、操作规范、病案分析、药品信息、网上培训等,旨在为乡村医生提供一个学习业务知识、查询相关信息、交流工作的平台。
下一步,广州市卫生局准备为全市村卫生站免费提供统一标准和规范的管理软件。相信不久,广州市民的就诊路径图覆盖范围将会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