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刘学松
   网络政治参与或许是个陌生的概念,但却是个熟悉的事物。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上,网友可以就当下的时事政治随意发表意见和看法;每年两会期间,在两会网络社区,网友可以与国家各部委主要领导面对面地交流。这些都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实例。

  政治参与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西方政治学家提出: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活动,对政治体系提供支持或施加压力,一方面能够将公民的意志在国家的公共政策与管理活动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保证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治参与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广泛的政治参与既是这些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又是不断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动力之一。

  网络政治参与的认识

  网络的出现、兴起及飞速的普及,出现了网络政治、虚拟政治、网上政治、网络空间等政治概念,人们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从而产生了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最早出现在互联网的诞生地美国,2000年后,国内才出现网络与政治参与这一概念。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者说,老百姓听”,而是转变为“管理者边说边听,老百姓边听边说”。它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途径,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和热情。网络政治参与的产生,在参与意识和能力、主体结构和参与方式等方面,均给传统政治参与予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中国网民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现象日益增多,有些已经对公共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厦门的二甲苯事件,引发了媒体的注意,在网上形成了热烈讨论,促使已投资108亿的项目下马。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征,与传统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在途径、方法、载体、内容、频度、范围上均有所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第一,直接性。传统政治参与大多数是间接参与,即由参与主体选举的“代表”来参政议政。而网络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公民的直接参政议政。通过电子邮件、BBS、聊天室等,人们可以直接对公共政策和议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并可以直接进行网上投票。

  第二,开放性。互联网已经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简单的上网设备,就可以接入互联网浏览政府网站,了解政府最新的政策动向,并可以以多种方式及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政府决策。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对于政治信息的审核力度要小得多,每个网民都可以自由平等地与他人进行政治问题的交流沟通。

  第三,平等性。在网络上,任何网民只要达到法律允许的条件和能够上网,就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平等的政治权力、平等的参政机遇、平等的网络权力。只要愿意,都可以在网上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讨论,对政府的政策品头论足,深入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既给政府提供了一个了解民情、关注民生、科学决策的平台,同时也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利益表达、评论政策的通道。

  第四,隐匿性。网络的虚拟性造就了其隐蔽的功能,能够把网民身份随意进行修饰涂抹,使网民完全可以掩盖其自身的真实身份、性格、年龄、职业乃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使网民能够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参与政治活动,大大减少了现实社会中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

  同时,以上四大特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它使主体的参与更加自由,一些非法参与行为更加隐蔽,如参与主体容易放松自己的言行,甚至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容易被一些极端分子以合法的身份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同一个参与主体可以在一个或多个论坛上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可以使用不同的ID,甚至可以雇佣“网络推手”,就同一主题不断地发表相同的意见。并将最终影响政治参与的质量,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也正因为网络政治参与的这些特点,对现有的政治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全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38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13.4%,普及率达25.5%,高于去年末的22.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带领人们走到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3G网络的迅速普及,将通过手机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1月份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手机上网的总人数达到1.55亿人。这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首先,执政者要有扎实的网络操作能力。网络操作能力不仅仅指能够通过操作计算机上网,而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越来越多的网络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级政府日常的工作中,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已成趋势。只有熟悉了计算机网络操作才能更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所以,懂得计算机操作对于当下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最基本的技能要求。各级政府通过网络进行经验交流,问计于民,与网民面对面交谈,倾听民意的现象越来越多。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说过,研究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学会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是现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去年以来,一大批领导干部开通个人实名博客,通过博客的形式了解民情、掌握民意,解决问题。比如,江西省万载县委书记陈晓平开通民生博客后,仅半年时间,共收到各类群众留言达350多条,其中反映问题的达230多条,共梳理出181个实际问题,通过督办落实,已经解决到位的达125个。领导干部个人实名博客的开通不仅拉近了干群之的距离,也给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对领导干部直接诉求的平台,反映的问题的通道,在促进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络又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江西省万载县茭湖乡是有名的“有机之乡”。有机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是该乡的主导产业,去年以来,该乡利用网络搞起了电子商务,在阿里巴巴上开起了网店,通过B2B方式直接销售自己的有机产品,不仅大大节约了销售成本,而且拓展了销售渠道。今年上半年以来,通过网络共取得有机农产品订单3000多万元。

  其次,执政者要有驾驭网络舆论的能力。“沉默的螺旋”理论形象的解释了传统舆论的形成。人们在表明自己观点之前首先会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时,就会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则一般人会屈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避免了“多数”的“优势”,即使是“少数”的观点也能够通过互联网顺利表达出来,而互联网的平等性也为一些错误舆论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网络舆论显得更加的复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指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的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网络媒体虽然还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主体地位,但网络舆论形成的速度、广泛性是传统舆论不可比拟的,由网络舆论引发的公共事件影响到政府行为决策的事情屡见不鲜。如杭州的“欺实马”事件、2008年11月底的“出国门”事件都是网友的跟帖热议最终形成了公共事件而促使政府再作为。所以,作为信息时代的领导干部,要善于驾驭网络舆论,懂得正确利用舆论宣传造势来推动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规避错误甚至反动的网络舆论带来的不利影响。

  再者,执政者要经得起网络监督并充分利用网络监督的能力。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说:“政治体系所能提供的参与渠道越来越通畅,政治参与就越加便利,相应的参与也就越多,只要克服较少的障碍,便可行动,人们就去参与;遇到的障碍越大,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小。”信息流通的广泛、自由、公开、独立等方面都是政治监督必不可少的条件,腐败事件的产生多是产生于信息不公开条件下的暗箱操作。网络政治参与相比传统政治参与在信息公开、透明及自由沟通方面更加具有优势,通过网络,网民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政府各项工作的进程,知道政府正在做什么、怎么做、由何人做等。全面地了解政府各项工作,为公民正确认识、评价政府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利依据。另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再仅仅局限于政府的各项工作或者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决策和意见表达,而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细微的突出性事件也会进行关注。可以说,信息社会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尤其是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监督作用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2008年,被不少网友称为中国的“网络监督年”。湖南衡阳六名“瞌睡干部”被免职、深圳“猥亵女童”局长林嘉祥被免去党内外职务,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被免职,还有上文提到得“欺实马”、“出国门”等都是网络监督发挥作用的实例,还有最高人民检查院举报中心网站启用首日就被“点”瘫,这足可以说明网络监督参与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重要形式。所以,执政者要能经得起网络监督,经得起群众的评说。另一方面,一系列网络监督事件的出现,显示了网络监督蕴藏的强大力量。因此执政者在受网络监督的同时,更要善于运用网络监督推动工作,如开通实名博客、建立政府网站和网络举报中心,发表公开信,广泛征求网民意见等都是很好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