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建成统一居民健康档案共享平台
来源:新民晚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闸北模式" 用活电子档案逐步实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

作者:江跃中 喻文龙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提出:“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

  自2009年1月以来,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技术指导组、卫生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技术规范研究组、卫生部社区卫生管理咨询专家和卫生部农民健康档案规范管理专家组等专家教授多次深入到各个试点地区进行调研和学术交流,特别是对上海市闸北区建设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等卫生信息化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

  9月底,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牵头组成的专家组经过详细调研和系统整理之后编写了调研报告,盛赞闸北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认为这一城市社区服务模式可以命名为“闸北模式”。建立全国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的时机已经成熟,“闸北模式”的出现为建立全国统一居民健康档案提供了范本。据悉,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已成功地将“闸北模式”引入到河北鹿泉和河南新安等试点地区,取得了初步成效。卫生专家希望能通过这一示范区的建设,总结出一个可供全国复制的“闸北模式”,从而为推进国务院提出的在三年内逐步建立全民统一健康档案的伟大工程贡献力量。

  今天,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作为由卫生部主管的全国性社会公益组织,向上海市闸北区捐赠价值1705万元的“全民统一健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相关平台软件及设备,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闸北区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以全面推动和促进我国全民统一健康档案的相关建设工作,从而逐步实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实现健康中国2020的远大目标。

  “闸北模式”———建成统一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共享平台

  闸北区辖区面积近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21%,2008年居民期望寿命81.67岁,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2005年闸北区成为全国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由于功能不断完善以及政策的有效引导,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服务量明显增加。

  作为全国较早进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区域之一,上海市闸北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自2003年起率先启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进行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研发和应用。早在2004年,闸北区就建成以居民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一体化的信息平台。2008年,闸北区被确定为“卫生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试点区”。目前,闸北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了应建档人数的90%以上,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动态管理和运用。经过6年的探索、普及、深化和不断升级,建设了国内领先的统一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共享平台,形成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闸北模式”。

  “闸北模式”就是坚持政府主导,以全人全程健康管理理论为指导,以标准化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以区域共享平台为依托,从而有效地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闸北模式”获得的初步成效表明卫生信息共享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及降低医疗风险。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已被公认是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闸北模式”可作为诠释新医改方案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一个借鉴和示范。

  信息多点采集———健康档案从“死档”变为“活档”

  闸北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2000年,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为社区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但这项耗费医务人员累计工作人日达4488天、支出资金超过100万元的巨大工程,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社区居民不领情,上门访问常吃闭门羹;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档案常常束之高阁,利用率很低;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很大,有时还会重复劳动,得到的信息量却很有限。由于采集信息困难、更新慢、利用率低,使大量纸质健康档案成为“死档”。在该中心档案室里,至今还有6万份纸质健康档案堆成了“小山”无人过问。

  2003年起,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进行信息化建设试点,着手开展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研发和应用。他们将以防保人员为主体挨家挨户上门采集居民健康信息的“单一渠道”,拓展为在门诊医生、住院医生、家庭病床医生、社区服务站医生、儿童保健、计划免疫接种、开展健康教育等不同服务环节进行信息采集,多方位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并使临床诊疗和预防保健等信息适时自动更新至健康档案之中。通过按需建档,促使健康档案从“静态”变为“动态”,由“死档”变为“活档”。

  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沈伟珍告诉记者,社区卫生服务的理念是贯穿个体从出生前到死亡后的全程服务。在一个人出生前,就为其建立一份健康档案,这样居民从出生到童年、少年、青年,再到晚年,直至死亡,整个人生阶段的健康信息都一清二楚。这种演变过程可使社区全科医生全面了解居民生命全过程的健康变化,全面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活动。正如一名全科医生所说的:“健康档案为我们开展健康全程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这一变化激活了“健康档案”。如今社区居民就诊时,接诊医生会主动为首诊就医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而对于已建档的病人,医生通过进入健康档案,获取相关信息。不仅依据患者主诉,而且能够结合档案记录所反映的患者健康状况、既往史、诊疗情况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全面关注患者的健康,同时输入最新的健康信息。这样就建立起了健康档案信息的“多位点信息采集”方法,还实现了“多档合一”,各种信息在健康档案中集成、更新和利用,使原来健康档案的静态信息变为动态信息,也使得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特点得以充分体现。

  信息广泛应用———区域居民健康档案联网共享

  2006年,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之间进行了光缆联网。随着区域健康信息管理平台的逐步完善,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不仅可以相互调阅患者基本健康信息,还能调阅历次诊疗信息和检查检验报告等。为居民建立的健康档案无论在医院、中心还是站点,都可以被医生方便地调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区域内共享应用。

  前不久,55岁的黄先生骑车外出摔伤了腿,前往宝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科就诊。意外的是,还未等他开口,接诊的医生在轻点鼠标后,首先为他量起了血压,还仔细询问近来服药、睡眠、情绪等情况,“145/110,血压控制得不好。你骑车摔伤可能与你血压升高、头昏有关系。”黄先生恍然大悟:“怪不得这几天我总感到头昏沉沉的。”随后,医生交待好有关血压高注意事项后才开始为黄先生处理伤口,包扎好。“外科医生怎么知道我血压高?”离开诊室前,黄先生有些不解。原来,这是该中心借助健康信息化系统,对社区人群健康实行“动态管理”而带来的诊疗方式的新变化。当医生把电脑显示屏上黄先生近半年在家门口卫生站就诊时的血压曲线图给他看时,黄先生对医生关怀感激不已。

  “闸北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后,在闸北区,中心与中心,中心与下属的卫生站之间的患者信息是互通的,为病人建立的健康档案无论在中心还是卫生站,都可以被医生方便地查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动态管理和运用。

  家住沪太路的蔡阿婆前两天受凉,有点感冒发热,就在家附近的小药房配了些感冒药吃,随后身上起皮疹发痒。她急忙赶到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沪太路1170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接诊的全科医生严正接待了她。经过认真询问后,只见严医生拿出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在“医生工作站”上点击了查询了一下。“阿婆,您在外开的药不对。请您切记:您对磺胺类药物过敏,以后千万不能吃啊!”严医生关切地对阿婆说。蔡阿婆惊讶:“你怎么知道我对这类药过敏呀?”严医生笑了笑说:“忘了吧,去年7月份您到过我这里看病,用过这类药后发现起了很多皮疹,所以,您的这个药物过敏史就存在我们健康信息系统里面了。现在,我只要轻轻点下鼠标,就可以查到在我这里就诊的每个病人的健康信息。”

  除了实现区域联网共享外,闸北区还把居民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一体化的设计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的功能。如手机短信服务、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以及残疾人社区康复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闸北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疾病监测。闸北区卫生信息中心凌云主任介绍说,在区域健康信息管理平台上可以快捷地获得有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实现预警以监测发热、腹泻、慢性病、传染病等发展趋势,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无疑具有重大作用。如今,全科医生通过电脑就可以看到辖区内每位结核病患者的管理状态,哪些病人该来拍胸片、查痰或者其他化验都一目了然,同时系统对于随访、痰检、催配药等重要时间都会自动提示。在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实现健康档案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近期闸北区又将实现与辖区内三级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

  信息畅通传输———居民看病享便利健康得实惠

  2006年,闸北区率先在市北医院与临汾、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实行“电子双向转诊”试点。闸北区卫生局局长王光荣介绍说,网络信息化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更多实惠和便利,“电子双向转诊”着眼于借助信息化,不仅可以有效节约卫生资源,减少浪费,还改变了以往转诊中普通存在的‘重复检查’现象,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快、更方便的诊疗平台,使患者省去了挂号、候诊、取药和化验的时间,从而延长了医生接诊病人的时间,增加了医患交流、沟通的时间,使得医患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有效地缓解“看病难”、“看病烦”、“看病贵”的问题。

  “看病自主挂号、候诊电脑排队、拍片不用胶片、化验不拿单子、病人网络跟踪、接种短信通知、电子双向转诊……”等等,这些在许多医院还没有的医疗信息化项目在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施5年多了,社区居民深刻体会到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体现健康管理———依托信息化实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

  依托信息化,闸北区创新探索了全人全程健康管理新模式,特别是居民健康管理从被动管理向自我管理迈进。闸北区开发了“健康钥匙”———一个加密存储了个人身份认证的移动盘。社区居民在电脑USB接口上插入“健康钥匙”,登录闸北区卫生局网站点击“个人健康管理”模块,并输入个人密码后,可以及时了解本人的诊疗信息、检验检查结果、相关健康保健知识,获得针对个体健康状况给出的健康教育指导等内容,还可以与医生互动,给医生留言等。这是闸北区用“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促进居民方便、快捷地关注自己的健康,管理自己的健康,实现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方面的一个缩影。

  从2008年12月开始,闸北区依托信息化技术,与复旦大学、哈佛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合作,提出“健康闸北2020”行动计划。通过随机抽样对辖区内4万居民(约占5%人口)进行大肠癌、乳腺癌、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等6种主要疾病进行筛查与健康管理。

  近日,芷江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和社区科相关人员前往芷江西路285弄,看望社区居民朱传贵。朱先生拉着中心领导的手,连说称谢:“要不是你们中心提供的免费健康筛查,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得病。”

  芷江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其他中心一样,近期都在为辖区居民提供健康筛查活动,朱先生也在筛查对象之中。那天,当中心李卺娣医生给朱先生做了相关检查后,将一系列数据输入电脑后,健康档案马上出现评估结果:肠道有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几天后,当朱先生拿到中心医院的电子肠镜检查诊疗报告单时,惊出一身冷汗,检查结果显示:朱传贵被诊断为乙状结肠癌,若不及时手术,病情将进一步恶化。朱先生的妻子急忙为丈夫登记住院并进行了手术。几天后,顺利手术的朱传贵健康出院。

  通过健康筛查,很多居民的健康问题得以早发现。“闸北模式”的信息化医疗服务使很多居民从中受益。

  “把筛查工作与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结合起来,通过积极主动经济有效的干预策略,更好地把预防关口前移,能有效、准确地确定相关危险因素和个人健康的现状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工作,探索科学的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闸北区卫生局局长王光荣博士介绍说,“我们不是简单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就了事,终极目标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