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打赢要求培育信息化人才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人才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核心要素。北京军区某防空旅用信息化引领部队建设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武器装备与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最佳结合。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必须突破常规,与时俱进,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

  当前,我军人才队伍建设与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官兵在信息化条件下接受的严格训练不够,有参战经历的人更少;人才市场的竞争导致优秀军事人才引进难、保留更难。面对这种现状,一些领导和机关缺少有力的应对措施,有的对人才培养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上面研究布置声势很大,会没少开,话没少讲,但抓起来起色不大。现代战争不仅是先进武器装备的较量,更是人才与智能的对搏,谁拥有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谁就能掌握未来军事斗争的主动权。在人才培养上失误、失时,就会在战场上失策、失利。高素质军事人才决定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进程。未来战争信息化程度越高,对军事人才的依赖性越强。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打赢信息化战争就是一句空话。

  在长期和平环境下形成的育人、用人思维定势,影响和制约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我们应当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人才培养的思路。一是要转变重管理能力轻打仗素质的倾向。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军事人才不仅要有很强的管理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很高的谋略水平、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精湛的军事技能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的领导评价干部,标准只是放在能否管好部队不出事上,这种倾向应当纠正。二是转变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育人是为了用人。有的领导喜欢把有本事、能干活的人才留在身边,用起来顺手,导致优秀人才失去进院校学习深造的机会。这种目光短浅的做法应当改变,只有把好苗子放到各种环境中培养、锻炼,才能成长为一流的人才。三是转变重“专才”轻“通才”的倾向。随着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作战部队向合成化、小型化、多样化发展,武器装备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指挥军官与技术军官知识结构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适应这种转变,干部必须全面锻炼,成为精通指挥、熟悉技术的指技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四是转变重经验轻创新的倾向。面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必须突出知识型、复合型、谋略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战场环境。

  瞄准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努力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战争年代我军涌现出那么多智勇双全的优秀军事指挥人才,是因为有战争实践的熏陶和锻炼。把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官兵培养成能打赢未来战争的优秀人才,必须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锻炼提高。一是营造“打仗”的氛围。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军军营里的战争氛围非常浓,“其军队的报纸刊物天天聚焦于国际冲突的热点和潜在的危机,连篇累牍地介绍新兵器、研究新战法、炮制新学说”。相比之下,我们的军营里缺少这种氛围,有的单位的主要精力花在了防事故、保安全、搞活动,甚至迎来送往上。“忘战必危,有备无患”。和平条件下练兵,必须组织近似实战的演练,开展战法、战例研究,让官兵听到炮声、看到血腥、体验死伤,组织近似实战的演习,才能调动官兵练兵习武的热情,促进军事人才的成长。二是构建“实战”的环境。与外军相比,我军在建造逼真战场方面还很薄弱。有些领导对盖楼房、种草坪很热心,但部队训练缺场地、少器材、没经费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艰巨的任务,需要大投入、下大力气,集中财力、物力,为部队训练提供保障,为人才成长搭建舞台。三是创造“打仗”的机会。依托训练基地进行基础性的模拟“实战”演练,是培养打赢人才的有效途径。一些军事强国的军队,都在强化基地化的仿真训练,网上演兵、网上对抗,在“电脑上打仗”已成为信息化作战的主要形式。他们认为,要想在未来战场上取得胜利,都必须经过“准战场”的严格考核,必须到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摔打、锻炼,以熟悉作战理论、作战样式和作战行动,丰富战场理论,积累实战经验。培养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人才,各级要着眼军事斗争准备的趋势、武器装备更新发展的态势、未来作战对象的特点,从实战需要出发设计演习情况,按照实战要求组织演练,使官兵真正体验战场环境,进入打仗角色,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未来信息化战争接轨的优秀军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