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县木塔的东南方,有一个出了名的美丽村庄--龙泉村。
龙泉村出名是因为它的村支书刘建银。
刘建银除了和大多数村支书一样,能俯下身子带动全村农民变村风、调产业、兴生态,走致富之路;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还能抬头看世界,依靠互联网、依靠信息化,带领龙泉人走出困境,走向富裕。
萝卜上网 黄金万两
搭上互联网快车之前,龙泉村既没有矿藏,又没有工业,生活靠天的纯农业村,藉藉无名。但在村支书刘建银的带领下,龙泉村人不但把胡萝卜种得风风火火,而且把胡萝卜卖得风生水起--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甚至出口到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九月飘雨,笔者来到了这个远近闻名的胡萝卜第一村。当说起胡萝卜远销海外时,村民老赵神秘的说:"你不是想知道咱这胡萝卜是咋出国的么,呵呵,我们可是有法宝的"。怀着好奇笔者跟随老赵来到家里,一台电脑赫然摆放在里屋。老赵自豪的说,这就是我们的法宝。老赵笑着说这都应该归功于村党支部书记刘建银。
2002年初春,龙泉村选择了刘建银当领路人。2003年,刘建银到县城一位朋友家时,无意中发现,日本一家经营胡萝卜种子的株式会社在中国的代理公司有胡萝卜良种。他结合村里的种植条件和种植传统的实际情况,决定试一试。当年村里种胡萝卜的面积大幅度增加,且在当年实现丰收。但忧愁伴着喜悦接踵而至,问题出现了,胡萝卜是大丰收了,但却卖不出去。难道让2000多亩地的胡萝卜都烂在地里?!
一天,那位城里朋友拜访时说起儿子上网的事情,这一说不要紧,他点醒了困惑已久的刘建银,既然能从网上找到种子,为什么不能让别人从网上找到我们的胡萝卜?2004年,龙泉村率先开通了"龙泉在线"网站,迈出了网上查询、网上交易的关键一步。此外,刘建银还在网上增加了龙泉村和胡萝卜的视频录像,设置了如何才能找到龙泉村的导游线路说明,并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和QQ号也一同放在网上。
网络为龙泉人打开了幸运之门。龙泉村与多方建立了稳定的经济合作关系,很快就成了网络上远近闻名的"中国胡萝卜第一村"。从此,"网络"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致富路上的黄金通道。
2005年10月,山西移动为响应国家"村通工程"的号召,给龙泉村800多户农民率先接入了有线IP电话、宽带网络、有线电视,还无偿送上了10台电脑让农民使用,并为该村建起了农村网络文化站。受了益的村民们更加意识到了信息在农业生活中的重要性,固定电话和手机也很快走进了家家户户,一部分农户甚至率先配置了个人电脑。
鼠标种田 网络备耕
"鼠标种田、网络备耕。"这句话缘自山西应县龙泉村党支部书记刘建银。
现在的龙泉村,胡萝卜产业一条龙从网络上的一条消息发展而来,又因网络而扬名天下,造就了几年之内"信息化致富"的传奇。但是,依靠信息化致富的刘建银并没有沉醉于这些,相反,他对农村信息化有着更深刻的见解。在山西移动举办的"新农村与信息化"论坛上,他激动地说:"我们要让新农村的农民不仅是土地上的农民,还要成为网上的农民;不仅是会种地的农民,还是懂经营的农民。"
在刘建银看来,过去农村种地用的是镰刀锄头,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换来的也只不过是解决温饱。而现在,电脑将村民们和外面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鼠标、键盘成了龙泉村村民的新武器,有了它,足不出户就能联系到国外的订单生意,免去了过去自己找买家的麻烦,现在,是客户主动来拜访,生意是越做越红火。
网络帮助龙泉人实现了第一波"胡萝卜大冲浪"之后,在刘建银的带领下,龙泉村进入了一个新的跨越发展期。现在龙泉村拥有7座蔬菜恒储库,20多人当起了蔬菜营销经纪人。村里建了龙泉森林公园,园中有新育经济林500亩、常绿林400亩、沙柳林3000亩。他们还建成日加工能力达100吨的脱水蔬菜厂、日包装生产能力达100吨的纸箱厂。现在龙泉人的年蔬菜自产交易量已达400万公斤。
刘建银还告诉笔者,对于蔬菜经纪人,手机和互联网的作用更大,他们频繁利用互联网查询市场上的买卖价格、蔬菜运输目的地的天气情况等,以此来指导蔬菜交易。通过网络信息的便捷性,让龙泉村村民在2006年在全国蔬菜市场低迷,行情疲软的情况下,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取得了收入1000万元的的良好经济效益,创下历史新高。现在龙泉村已建成了无公害萝卜种植基地5000亩,蔬菜恒温库6座,脱水蔬菜厂3家,依靠种植、加工、经销蔬菜,农民人均增收2300元。
不是网络选择农民 而是农民选择网络
"嗒、嗒!"随着鼠标的点击,一张胡萝卜网上销售订单完成了最后确认,龙泉村萝卜种植大户刘仕强做成了今年入秋的又一宗网上交易。
在龙泉村,刘仕强和另外50多个萝卜经营户做起了农民经纪人,时常活跃在互联网上。他们开始学着通过互联网推销自己的农产品。不少农户尝到了网络销售的甜头,不仅利用网络查找致富信息、销售农副产品,一些青年农民还学会了设计制作网页,宣传推介自己的产品。
"不是网络选择农民,而是农民选择网络!"刘建银说,农民选择了网络,放弃了低级的锄头,选择了高级的鼠标。其实,鼠标、键盘和锄头、镰刀一样,都是工具。
被网络带富了的龙泉村人,不仅在收入上有了变化,在观念上也发生着深刻变革。如今,有一些村民还开始购买笔记本电脑,村民郭五兰买了台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卡,下地时随身携带,休息时就在田间地头上起了网。
村里出现的"电脑热"正改变农民们的生活。如今,上网成为了农民新的生活方式。走进龙泉村的网络文化站和有电脑的农户家中,看新闻、浏览网页、聊天、听歌、看电影……这些以前城市里才有的生活方式,如今也正丰富着农民的精神生活。
"以前冬闲,大家三五成群地打牌、搓麻将,如今这个现象正在减少,上网的人一天天多起来。"刘建银说。村民吴海明就是个例子。喜欢打牌、玩"斗地主"的他如今把"战场"搬到了网上。他笑言,以前和村民们玩牌都带有赌钱性质。如今在网上玩,虽然也是玩牌,但不会赌钱了,家庭纠纷也少了。
电脑也改变着农民的生产方式。笔者了解到,查阅中央政策、农业科技知识、农产品市场信息是许多农民上网的主要目的。 刘建银说:"以前遇到法律问题还得眼巴巴地跑到城里找律师咨询,如今,输入关键词、足不出户就能找到答案。"
信息化为龙泉村带来了致富之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重要的是,龙泉村反映了来自民间向上生长的力量,反映了信息化扶贫的星火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