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
12月4日上午消息,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主办的2009年中国信心产业经济年会在北京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等领导以及来自业界的厂商在会上发表演讲,就国内外经济及信息产业当前发展态势,以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展开探讨。
图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演讲。
以下为周子学演讲全文:
周子学: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又来参加主题为经济振兴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我已经连续参加了几次。受主办方的委托,我谈一些个人对近期以来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看法。因为工作的原因,过去我是原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的司长。但是,现在我的工作面宽了,聚焦点多了,对电子信息这个领域的研究就肤浅了,所以有一些看法不见得符合产业的情况,请大家批评。
我想谈的是结构调整问题。这个结构调整,可能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话题。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以后,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是在应对危机。今天想聚焦的是整个电子信息行业,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它是早就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今天想谈的主要观点。
我要讲三个方面。首先,试图从一些数字中看出一些趋势、一些问题;第二,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判断;第三,结构调整的成效和今后的看法。
本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上的大事件就是加入WTO。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非常快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40%多的增长,这个高速增长持续了五、六年的时间。大量外资进入中国,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从万亿级达到几万亿级。
这样发展以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就是结构问题,出现了很多不协调、不和谐的现象。下面这些数字就可以看到。
第一组数字是从2000年-2008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规模和增速。在2003年、2004年,这个产业的增量都是40%以上。那个时候我在经济运行司工作,我自己都觉得有点不适应。但是,这个数字是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我们不能怀疑。到了2005年以后,这个局面才开始走向平稳,但是也是20%以上。本世纪开始以来,尽管国际上IT泡沫破灭,应该是处于低速增长时期。2003年中国的增长数字也是比较低的。总体上来说,发展是高速的。产业从快速增长,走向非常高的增长,然后走向稳定发展的态势,说明WTO对跨国公司在国际上配置资源,把中国当成非常主要的投资地。
第二组数字是进出口贸易。同样是在十多年时间,就是从上世纪末到2008年,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急剧上升,2007年最高的时候达到38.5%,2008年达到36.5%,没有冲过40%。中国台湾地区达到过50%以上。显然超过30%对中国的贸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量上是这样的判断,在结构上要分析它的问题。
这样一个大的贸易增长,也创造了很大的顺差,顺差越来越大。逆差、顺差相抵销以后,电子信息产业的顺差相当于全国顺差的百分之七八十。每年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但是,再看市场主体,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创造的。可以看到,这个贸易的结构质量不是很高。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后,在产业本身出现了大量的世界贸易。按比较优势的理论来说,原来老的世界贸易理论是国与国之间你不能做的我就卖给你。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后,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了产业内部相互之间的贸易,跨国公司在全球布置资源,这不符合原来的比较优势理论。
再看贸易结构。一般贸易,不到五分之一。进料加工占到70%,来料加工12%。这样的贸易结构显然是低质量的。我们看到它的总量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结构问题。加工贸易占绝大多数。
再看它的市场主体,谁创造了这样的贸易额?外商独资企业占三分之二,中外合资企业占15.8%。在中国巨大的电子信息产业贸易中,实际是由外资和独资企业在主导。
同样的,进出口贸易顺差,由于国际性的配置资源,由于跨国公司内部整合产业链,这样的国际配套资源、国际市场运作,就带来了产业的不稳定,它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稳定性差,起起伏伏。总量最高的时候达到百分之四十多,低的时候到百分之六左右,没有办法预计,很难进行产业预测。
第三组数字,这个产业的软件和硬件情况。先看国际上的。从2006-2008年,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硬件比较起来,软件在不断增加,而硬件比重在不断减少。这种趋势还会继续扩大。今天有IBM公司的老总来参会,其实IBM的名字就决定了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它的第一代老板是做商业机器买卖的。做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做成现在基本上没有硬件的公司,变成了专门做解决方案的公司,越做越软。甚至连传统上专门做硬件的机械行业企业,航空工业的一些企业都在向软件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中国的情况,差距很大。中国的比重虽然也在上升,去年升到了12%左右。但这跟全世界比起来,中国差得很大。我们只有三分之一。所以,硬的太硬,软的太软。
再看一下地区结构。因为我们原来就研究过电子信息产业,它不是均衡分布的产业,不是有多少个省,就一定要做这个问题。这是高科技产业,它需要具备的条件是工业环境,再加上科技环境。两个环境同时存在,它才能成为产业的基地。所以,一些中西部地区原来是不太具备这个条件的。但是,中西部地区有一些中心城市,也有大量人才、大量民营机构、大量的大学,那样一个地方,对工业和电子信息的条件同时具备,这些地区还是能有条件的。
从今年的前三个季度来看,因为前面说到加工贸易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因为跨国公司走了下坡路,东部的情况不好,而中部和西部受到国内市场正面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很快。中西部地区在整个世界不景气的情况下,反过来,比重在上升。但是,总体上比重还是很低。这是中国的区域结构情况。
从这样一些数字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产业规模很大、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不稳定。贸易量很大。但是,主体不是中国的企业。中国自己的企业太小、太散。贸易顺差很大我们统计上有很大的顺差,但是这个意义,顺差在哪里?谁拿走了?干什么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我多次在国际会议上跟像美国这样一些大国的经济界人士讨论的时候,有一次在清华大学跟一个美国团队探讨信息技术协议,世界信息产业从美国转移到中亚,最后转移到中国。我说你们数据的表象是反映出来了。但是,深层的问题呢?这些数字在中国,主体是谁?还是跨国公司。所以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些深层的问题。这样带来了贸易结构、贸易质量,以及市场主体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从数字看到的现象背后的事情。
第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的判断。
从2006年开始,这个产业经过了WTO所带来的那股热潮以后,这个产业的发展就开始走向平稳。三年前,我们发现这个趋势已经出现。当时,我们做出一些判断。当时我们根据这样一些现象。那时候产业发展出现了不同于国民经济走势的趋向,工业增加值、出口、投资增速都开始下滑,并且开始出现低于全国工业发展的水平。大家知道,往前推近二十年,电子信息产业都是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可是,2006年低于25%。其实在别的行业来说,25%的增长速度就是很快的。工业只有百分之十几。但是,2006年出现这样的反差以后,我们就敏锐地抓住这个现象,我们开始分析,认为是不是有新的趋势要出现。
内外资企业的发展呈现了相反的局面。特别是进入WTO以后的那几年,外资投入非常大,而内资企业投入不足。但是,从2006年开始,当年内资企业的各项指标,包括投入、产出、效益等等,都开始大量出现外资企业。
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数字、平板产业。当时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碰撞性思考,当时我提出增长的拐点是不是已经开始到来。就是长期25%左右的高速增长,它总有到底的时候,要出现低速增长的拐点了。下一步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模式,应该是什么?当时政府一些部门也在谈要梯度转移,要把沿海工业梯度地转移到内地去。但是,事实上,国内产业的梯度转移趋势不强,而转到国外的反而增多了,就是有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往中国的周边地区或者是中南美洲和其他的新兴市场转移。面向国外的转移增多,国内的区域发展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内外资竞争趋向于公平。过去我们为了吸引外资,有些政策倾向于外资。长期这样做也不行,压制了本土企业的竞争。所以,政策的趋向慢慢走向公平,已经开始起步,内外资税务的公平问题。走向公平以后,显然对外资的利益就有所减少。怎么样促进外企的发展,内资企业的作用怎么样增强,这也是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产业的成本优势,面临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的低成本在慢慢上升。同时,周边国家和地区又利用他们的市场、人力和政策以及区位优势,就像越南这样国家跟着中国走,它比我们晚,它的成本比我们更低,对我们的产业带来了竞争压力。我们也要考虑,这样的优势我们也要拿到手。同时,中国的市场怎么办?产业转移到国外去了,我们的产业怎么发展?三年前已经意识到这些情况。这是三年前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现象,当时做出了判断思考。实际上,今天全球和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已经慢慢显现出来,跟我们当初的判断基本吻合。
再回头看当前。对当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形势,应该有什么样的把握?我们是这样判断的。国际金融危机确实对全球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应该说问题很严重。主要体现在全球市场需求的疲软和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一些大企业的业绩下滑。有国际性的跨国公司就在这一轮风暴中倒下了。
国际金融危机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仅是对产业的长期变化趋势起一个加速的作用,没有改变这个产业本身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就像我刚才说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在2006年开始走下坡路,那个时候没有国际金融危机。但是,因为2007年爆发了国际金融经济危机,2008年开始影响全世界,这个影响是短时间、集中冲击了这个产业。但是,它对产业本身的规律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去年底,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我记得我也在去年的年会上进行了发言,我还想再重复一下说的一些情况。当时我们的情况是这样的,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在经受三重压力的考验。第一重压力不是国际金融危机,是电子信息产业自身的内在规律。它的内在规律在影响着产业,使产业进入相对平稳的调整期。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能展开说。实际上,我想说的是这个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它还没有成熟。而高科技产业技术的发展是一波一波的,不是均衡的。某一种技术走向市场变成产品以后,市场上出现爆发。然后再跟第二次大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隙中,就有一次往下走的波谷期。所以这个产业不可能均衡。不是你每天想得到多少就得到多少。不是这样的,因为它不均衡。这是不可改变的,是最主要的规律。
第二,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完善期。提出市场经济已经十多年了,中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既然是市场经济,它的经济就有周期的特征。实际上,因为电子信息产业是国际性的,国际性的技术处于比较疲乏的周期。中国又出现了自己的周期,这个周期不一定与我们的完全同步,但也影响它。中国的经济也面临调整,主要表现在转型方面,也影响产业的发展,至少影响中国的市场。
第三,国际金融危机确实对这个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进一步分析,其中第一重压力是根本的,是决定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产业的发展是集中式的。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未来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它的发展主题是结构调整。这个结构调整包括了技术的升级。应对危机的时候,在国际上提出了新的理念。走的快的企业,比较早的在市场中占领了制高点。产业的技术升级、商业模式的转变、产业分工和布局的重构,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等等。对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来说,它跟国际上是相同的。但是,这种结构调整显得更加复杂、更加困难。这是我们得到的一些判断。
第三,结构调整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当前或者将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问题,不是国际金融危机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比如外部市场萎缩了,就要开拓本国市场,像家电下乡等等就是一些措施。但是,国际市场的萎缩是整个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都面临的结构调整问题。它不仅仅是外部强加给我们的,更是产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的现象出现以后,我们就非常兴奋,觉得这个产业可能又有新的突破或者新的领域出现了。刚才我跟卢总一直在探讨,再过若干年以后,印度的设计外包就要达到500亿美元。那很了不起。我觉得是一些中国企业没有想到的事,他们包燃料汽车、波音公司、空客这样一些传统产业公司的设计。人家为什么要把这个产业包给你?你有什么品牌?你有多大的实力?你有什么样的科技人员?能把我的设计包起来。设计肯定是这些大公司的核心技术,一般来说是不会转出去的东西。印度的公司能把这个事情做起来。非常雄心勃勃地说若干年以后要做到500亿美元。这不就是两化融合吗?我们中国的软件企业没有人提出这样的思路,至少目前我还没听到。或者是我们这样的企业,像东软已经很大了,也能创造几十亿人民币产值的公司,也有万人级的员工。但是,要到那样的一些高端的国际传统产业的公司的设计业务,可能还没想到这样的问题。至少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又是一次兴奋,可能又找到了我们的前景。尽管这个产业不在中国,在印度,那也是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在BPO、IPO里面,是不是又要出现DPO。这个O已经越来越多了。
进行结构调整,有这样一些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走的是外资企业主导、加工贸易为主、外向型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促进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对少数发达国家市场依赖度比较高。实际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欧洲、第三是在我们周边的日韩这样的国家。非常集中。对一些新兴市场,我们在开拓,但是,量比较少。对国际市场依赖度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是要去克服的。
当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处于技术发展的相对贫乏期。什么时候是最活跃的时候?显然,晶体管的出现、半导体的出现、计算机的出现,后来的网络的出现。一个新的巨大的技术出现以后,带动了相关的周边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个产业就出现了短时间三、五年或者五、七年的高速成长。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网络和无线通信,再到本世纪初的网络泡沫的破灭,这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现在处于技术相对贫乏期。技术短期内对产业的发展促进作用比较弱。新的技术在孕育的过程中,包括IC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材料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等,它不断在往前发展,但是没有出现大的突破。像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这是应用的全面扩展。也需要时间来发展。还有云计算、软件服务等等,这样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还要不断突破。中国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研发体系,提升和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在未来的竞争能力,并且为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全球市场需求增长趋向于平缓。这个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市场的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一种是市场本身对你的需求,某一部分产品推出以后,让一部分人认可,是市场对你产品的认识。更多的是市场推出一个新技术,新技术推出新产品,然后新产品创造新市场。现在全球市场取向于平稳,国内需求也处于较低的水平,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市场供给不足。
稳健的信息服务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点。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业、硬件业比重高,软件业的比重少,产业增长的极限开始显现。因为个头很大以后,硬的没有太多的市场动力,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显然发展的潜力就不足。而软的又要有待于培育,现在还没有到达爆炸期。
以劳动力为代表的传统增长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弱化,还有像人民币升值,都导致了原来的增长方式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寻找新的突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急需加快产业调整。调整的方向主要有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现在不能说不搞加工贸易了。但是,长期的加工贸易肯定是不行的。这样的产业链是不完成的。所以,要完善产业链。以及国际市场的平衡和国内需求的促进。要表扬将要成为跨国公司的大企业,像中兴、华为这样的企业,他们在前几年中国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坚定不移地走到国际上去,在国际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的三张牌照发放的时候,他们在国际挤到了第一方队以后,回头再开发中国市场。在国际金融危机情况下,这些企业逆风飞扬,一点都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产业内部的调整和优化,包括产品结构、软硬件结构等等,都是产业要做的事情。还有生产和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这种外包,把客户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像软件、设备提供,最后变成一个系统,变成网络运行的系统以后,卖东西不是把软件产品、硬件产品卖给客户就结束了,而是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卖给客户,那个客户是在网上消费的。客户消费多长时间,就卖多长时间,卖了多少钱,拿回来大家一起分。这种生产方式、贸易方式确实出现了转型升级的问题。谁跟不上,谁就要被淘汰。
企业结构的合理化。需要有一批的跨国公司,但更多的是中小企业的合理配置。这种企业结构的优化应该包含大中小企业结构和内外资企业的结构。前面已经分析了,我们的内外资结构不合理。
产业区域布局的合理化。不是所有省份都要做电子信息产业,我刚才已经提到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就是合理化。当中国的本土市场发展起来以后,从成本角度考虑,什么地方有市场,这个产业就应该梯度的转移到什么地方去。而不是让内地企业做加工贸易,把沿海材料运到内地,加工完了以后再运到沿海,这不符合成本规律。信息技术新运行的开拓,像IBM做得非常出色,很值得企业学习。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是很重的,我们有没有做这个事?是不是我们现在才提这个观点。不是。实际上在本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做这个工作,我们一直把结构调整作为工作重点,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像政府大力促进软件和集成电路的发展。本世纪初我们就颁发了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发展的18号文件,效果非常好。为了加快通信产业的发展,TD在顺利地上路。3G牌照发放以后,带动了通信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提供商的产业规模。通信产业规模又望再上新的水平,这会在以后的年份上表现出来。
鼓励和促进平板显示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个产业,也做了将近四年的工作。终于,今年得到了启动。
通过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得到了加快发展。说明区域布局和本国市场的结合度提升了。
节能降耗减排,引导产业的生态发展。我们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推出《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现在大家买电器的时候里面都有承诺,有一个标记,说明它的产品是绿色的,是遵照《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我当时在经济运行司跟若干部门联合,调查研究一年多,起草文件和网上讨论一年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又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推出以后效果非常好。现在《电器产品回收处理办法》也出台了。这不仅对产业本身,对于它的市场,对于国际市场的开拓都有好处。
从应对危机角度,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刺激消费的政策,提升产业改造,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内需得到了提升,内外资结构有所调整,产业集中度在加大,加工贸易转型取得了良好成效。我们还要陆续出台促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培育新的增长点等新政策,进一步推进结构优化调整。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引导和促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再次步入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前面我说了很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全面融入世界。这个产业规模在世界上占到了20%左右,规模很大,确实是世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已经融会贯通了。我们要立足全球,本着推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升级、健康发展的原则,克服当前产业面临的困难,促进并且进一步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信息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扩散和转移。实际上现在全球贸易不是那么自由化的,我们屡屡地被反倾销、反补贴。而且发达国家一边说贸易不平衡,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另外,不把自己的技术转移给中国。这就是一种矛盾,也是不公平的竞争。我们要竖起自由化的大旗,要督促一些发达国家把信息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促进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合理分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