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外各国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及其经验的借鉴
来源:CIO时代 更新时间:2012-04-14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达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等。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国外教育信息化的特色

  1. 英国的教育信息化特色

  英国作为发达国家,在信息化教育领域具有战略上的远见卓识和策略上的求新务实。多年来,英国利用雄厚的综合国力,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大力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人才优势,努力开发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大促进了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全面提升,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而且具备强大的搜索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构学习化社会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00年英国 ”产业大学“的运作,就是政府借助信息技术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通信技术,把学习者的需求和各类教育资源的供给及时而有效地连接起来。产业大学的学习网是由遍布全国、分布合理的各个学习中心构成的,各类工作场所、学院、大学、图书馆、住宅区、购物中心、足球俱乐部、休闲中心等都被纳入其中,它是一个面向所有人,帮助个人和组织认识自己的学习需要并向学习者提供最适当学习资源的新型组织,产业大学的运作和发展已使英国的终身学习化社会构建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2. 美国的教育信息化特色

  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学校网络普及率高、设备先进、应用广泛。越来越多的学校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深层次思考能力等方面的实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此美国也形成了自己多元化与标准化相统一的特点:由于美国教育行政实行地区分权,各地(州、行政区、学区、学校)都有教育自主权,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教科书等因地区(甚至学校)而异,信息技术教育也呈现多元化格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克服多元化所造成的地区差异与学生学习差异,美国十分重视国家统一标准的研制工作。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和《全体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则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一体化促进作用。美国建立了高速主干服务网络,极大地改善了科学研究的环境条件,特别是为在教学和研究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了方便。该服务网络系统还与国防部、能源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等联邦政府部门的超级计算中心连接,实现资源共享。美国还建立了教育资源门户网站(http://www.thegateway.org),该网站中没有放置任何教育资源本体,主要是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加一个搜索引擎,把各类教育资源联系到了一起,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师、家长、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信息。而美国各院校资源建设通常采用设计与开发分开的原则,由学校教师做好资源的教学设计,媒体公司负责制作,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3. 澳大利亚的教育信息化特色

  覆盖澳大利亚全国的澳大利亚教育网不仅包括全部高等院校,而且还覆盖全澳大利亚所有的中小学,它帮助各级教学部门师生共享澳大利亚全国和全世界的信息。通过强大的教育网络,澳大利亚政府对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进行严格的课程和教学质量控制,并用立法的形式对课程进行管理和评估。如果某学校在评估或检查中不合格,就会被勒令整改甚至被取消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这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澳大利亚在教育网络方面的投入,这确保了其教育的品质,使其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二、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1.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完成,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及以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已初步形成。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已建成,并且实现了与CERNET网和教育卫星网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

  但由于目前网络传输速度太慢,宽带网等远程教学信息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有待提高,上网费用过于昂贵等原因,仍不能满足需要。

  2. 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速度加快,但应用滞后

  环境建设表现为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城域教育网、地区资源中心、小区宽带教育网等硬件和相关应用软件的建设。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数据显示:我国逾90%的高校、35%的中等职业学校、38 000多所中小学基本建成校园网。可以说硬件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网络已连接到校内的主要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和图书馆,许多高校还实现了与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的连接,建立了网络中心和多媒体教室;同时一些高校的校园网上还开展了远程教学、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教学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应用项目,开始向数字化校园方向发展。

  但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硬件环境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已建成的校园网中,相当一部分还处在一种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应用硬件开展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课程还很少,大多数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3. 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有所推进,但优质资源匮乏

  教育信息资源包括电子音像教材、媒体素材、课件、案例、文献资料、题库、教学工具等多种类型。但目前我国的教育应用软件往往从单一学科、单一功能角度进行设计,各学科各功能之间不能相互结合,造成了操作困难和资源互不兼容的问题。同时因为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大量的优质课件、资源和素材都分散在各个学校的各位教师手中,造成极大浪费。

  4. 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速度加快,但数量及质量不高

  教师信息化的专业准备不足,新课程培训与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仍然是两张皮。有人尖锐地指出这是”有思想没有技术“和”有技术没有思想“的并存,相当部分的应用培训仍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上,或者是机械地套用国外的某一种课程设计模式,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融入教与学全过程中的培训甚少,培训在质的方面没有创新,应用仍在初级层次徘徊。
 
三、国外教育信息化经验的借鉴

  1. 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总体效益

  加快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建设;加强网络地区中心建设,提高主干网速;大力兴建各省教育科研网的主干网,并实现高带宽、高速率、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启动城域网建设工程,以中心城市城域网为示范,带动周边城市城域网的发展,使辖区内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有条件的中小学和教育管理部门互通互连。

  不管是国家教育网还是”校校通“,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后还应该体现在使用上,要加快校园网络建设,提高网络建设水平,将校园网连接到学校的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和每个教师的家中,满足教育管理现代化及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将计算机网延伸到多数学生宿舍,满足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增加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必须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设立国家教育信息化基金,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财政支出预算之中,保证一定的资金比例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地方政府也要从同级财政中拨出专款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个人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对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吸引国际社会参与合作。

  2. 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是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尤其对于我们这样拥有70万所中小学、1 000余所高等学校、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加快实施”国家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尽快建成以国家紧缺人才培养课程资源为重点,涵盖各类院校主要专业门类、行业企业在职职工培训、社会成人教育信息资源,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互补、结构合理、动态更新和高效共享的”国家教育资源库“, 为广大农村学校、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用农业科技推广和文化教育提供优秀教育资源,实现全国互连互通,资源共享。

  3.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鼓励和支持各类专业学校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推动职业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整合传统专业课程和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可积极推广”模拟仿真+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因为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技能培训目标的提升,现有的办学条件仍然不能满足实验实训的需要,而且教学运行成本的提高也对实践教学的深化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为了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配置模拟仿真软件,它们不仅仿真度高、运行周期短、成本低,而且可以很方便地改变参数,便于学生自主练习,也便于教师纠错和辅导,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学生下一步到现场进行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从整体上重构教师培训模式,采用集中培训与长期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来培训教师,集中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与技能,同时还应把各种教学方法整合于培训活动之中,并提供长期跟踪指导,使学科教师能尽快地将信息技术与其自身的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反思中进步。同时在培训过程中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的评价手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

  四、启 示

  虽然我国教学信息化手段与国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但在技术手段的推广应用上和基础设施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各种教学软件、网站质量不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中运用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外国情有很多不同之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本土化特征,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才能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健康、蓬勃地发展。

  参考资料

  1 王铁江 对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思考。职教论坛,2007(5):25-27

  2 洪明 欧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比较教育研究。2002(7):17-20

  3 http://www.thegateway.org

  4 澳大利亚政府教育网站 http://www.education.gov.au

  5 李忠将 我国初步形成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新华网。贵阳2006-4-4

  6 刘志波,郑良栋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误区及其对策。电化教育研究,2004(8):75-76

  7 孙俊台 走有职教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信息技术教育。2007(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