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炮兵推进“信息化蓝军”建设闻思录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本报记者 丁海明 特约记者 王永孝 张 荣 通讯员 张显秋
  第二炮兵深入开展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实战化训练,探索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和导弹基地集成训练特点规律,研发新一代网络化模拟训练系统,“信息化蓝军”和作战实验室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题记·摘自《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

  群山连绵,林海苍茫,第二炮兵某合同战役战术训练基地就驻扎在这里。

  山麓林畔,一座座驻训营房和导弹发射场坪星罗棋布。曾经沉寂静谧的山林,因为一支支导弹劲旅的纷至沓来而喧闹起来。

  在训练基地近年来的驻训记录上,可以找到第二炮兵序列中诸多导弹旅的代号。每个代号背后,都有挥不尽的烽火狼烟。他们与基地信息化“蓝军”对决,演出一场场战法对抗、导调考核、战力评估活剧。

  可以说,这些记录就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版的“华山论剑”。这里记录着让军人刻骨铭心的胜负荣辱——“过五关”的还想再来“斩六将”,“走麦城”的总惦记着来报一箭之仇。

  第二炮兵“信息化蓝军”,寄托着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打造“砺剑石”和“试剑石”的梦。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建设这样一支“信息化蓝军”,折射着第二炮兵砥砺神剑的智慧和勇气。

  战略导弹部队需不需要“蓝军”

  “蓝军”,中国军队对训练“假设敌”的特有称呼。

  像许多“蓝军”一样,这个训练基地的“蓝军”也不是张灯结彩挂牌开张的。这些年,他们与前来驻训的部队一次次交手,逐步完成角色定位,逐渐露出“庐山真面目”。

  记者试图追根寻源,“第一任蓝军司令是谁?”但已很难得到明确答案。基地司令员胡玉明告诉记者,从最初担负驻训部队的训练保障任务,到一步步成为驻训部队的“对手”,官兵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当他们为“信息化蓝军”这个响亮的称号而欢呼时,已很难说清经历了多少坎坷。

  其实,“原命题”并不复杂:战略导弹部队需不需要“蓝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又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这的确是个巨大的问号。导弹拔地而起,呼啸飞行,到千万里外直刺末区、轰然爆炸,战略导弹部队打的不是短兵相接、战壕对垒。这支部队似乎天然没有对手,非对称的对抗检验很难触及其核心军事能力。

  正因为如此,要建设一支能与战略导弹部队“争锋对弈”的“蓝军”,谈何容易!

  请教相关领域的军事专家学者,得到的答案非常一致:难!这样的“蓝军”,我军历史上没有,国外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路,从来都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来的。在这片莽荡浑阔的山地上,这个训练基地踏上了创建“蓝军”的艰辛开拓之旅。

  今天,他们已经针对第二炮兵部队在复杂战场环境下作战可能面临的各种现实威胁,构建起一支集信号模拟、电磁干扰、精确打击和侦察监视等战场仿真功能于一体,适应各型号导弹部队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适应性、对抗性、检验性、研究性训练和武器装备效能检验评估需求的“蓝军”,为推进第二炮兵军事训练转变,提高整体作战能力提供了练兵平台。

  从需不需要“蓝军”,到建设一支什么样的“蓝军”,这个训练基地的探索实践始终秉持着一种变革的勇气和转型的前瞻。在基地领导看来,计算机“深蓝”之所以能打败世界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就在于它能够计算出下一步棋的所有可能。从这个角度看,军队在战争准备阶段的训练,就在于规避一切战斗力漏洞,获取一切打赢要素。

  回首往事,“信息化蓝军”作为“磨刀石”的意义正在于告诫砺剑人:得失比胜负重要,问题比答案珍贵,思维比思想关键,火种比火把重要。作为“试金石”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那种“船头瞭望式”的引导与提醒。

  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蓝军”不是一支部队,而是未来战场。

  一幅“信息化蓝军”能力框架图

  山势起伏,林疏草密。记者一路踏访,驻训部队留下的营地和战场随处可见。多年来,这里的草木枯荣,见证了基地“蓝军”的成长。

  最初,“蓝军”的主体是一个战术对抗分队。那时,前来驻训的部队清晰地记得,往往部队刚刚进入基地范围,就会遭遇道路中断、电力受损、“敌特”袭扰等一系列干扰和破坏。

  狼来了!过去不带敌情的“和平训练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以往那支“烧热炕头待客来”的服务保障队伍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防不胜防的陷阱。

  虽然,当时这些动作大都停留在对驻训部队“学会保障自己、学会保护自己”的提醒上,但它显然构成一道分水岭,隔开了两个时代。

  如今,记者在某对抗分队采访发现,他们绘制的一幅“能力框架图”,以模拟打击、环境构设、特战攻击和战法对抗等能力为经纬,架构起“信息化蓝军”的“骨骼”:模拟“敌”全方位打击,为“红军”生存防护创造真实对手;构设复杂战场环境,让“红军”进入训练场即进入战场;网络战、信息战等特种作战,以及各个层面的谋略对抗,把“红军”拖进未来体系对抗的多维战争……

  打开这支对抗分队的花名册,盘点他们的硬件软件库,更会发现,这个仅有营级建制的分队,其专业种类、作战要素之全,信息化和模拟化含量之高,令行家咋舌,全军恐怕再也找不出如此“五脏俱全”的“营”——

  巨幅电子屏幕上,战场全域电子信号和电磁频谱实现实时捕获,一条条红蓝曲线把复杂电磁环境直观地呈现眼前,指挥员快速识别,有效管控,确保指挥联络畅通;风云气象卫星云图和测雨雷达车实时监测图像,通过野战气象监测系统交替呈现、实时更新,战场上空导弹发射气象条件一目了然;一体化空情报知系统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海空情“一网打尽”,为指挥员判断敌情、定下决心提供着至为关键的预警信息;光电防护系统像全天候“哨兵”,不放过战场空间每一丝风吹草动,时刻防范和反制任何“来犯之敌”……这一切,都维系于“蓝军”对抗分队的复杂战场环境模拟之功。

  营长名叫常晓伟,官不大,但赫赫有名。他不无自豪地说,对抗分队,是未来作战对手的“替身”,我们的理想,是全面掌握和仿真模拟未来战场上导弹部队有可能遭受的全部“威胁”,包括电磁干扰、侦察监视、精确打击、核化袭击、心战攻击、特种作战等,营造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让部队在战争打响之前“超前体会”,形成反制,从容应变。

  “战争导演”越过“楚河汉界”

  如果说对抗是“蓝军”的基本存在样式,那么越过“楚河汉界”的导调评估,则意味着“蓝军”作用概念的一次全新拓展。

  这个基地承担着第二炮兵所有在役型号导弹部队的战术演练导调考核任务,穿梭其中的导调员,扮演着“战争导演”和“战场判官”双重角色——他们按照实战标准从严“发动战争”,对于驻训部队而言,这是战斗力得以快速生成的牵引和督导,是对是否具备通向未来战场资格的评估与认证。

  在基地推进“信息化蓝军”建设的过程中,导调队伍成为新生力量和鲜活血液。走进基地导调科和导调考核技术工作站,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这支导调员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7岁,具备战略导弹部队各种作战要素的学历背景和任职背景,全部本科以上学历,全部获得第二炮兵战场导调员“资格认证”。

  他们的迷彩服上,佩戴着独特的标识。他们不是“友军”,也算不上“敌军”,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驻训部队另一种意义上的“对手”,当然,换个角度看也是“帮手”。

  他们掌握着导调对抗的“令箭”,评判胜负的“特权”。

  ——在导调评估手段上,他们研制开发了各种先进导调系统和导调作业软件,推动演习导调向自动化、实时化、实战化方向发展,构建起灵活高效、实用先进的信息化演练导调方法体系。

  ——在导调评估方式上,他们操纵着精确制导武器模拟系统,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组织对抗演练,独立考核评估,完成着训练场与战场的“无缝对接”。

  ——在导调评估标准上,他们参与制定了包括第二炮兵各型号导弹部队演习评估标准,使评估实现了“经验比较”向“标准比较”、“定性评估”向“定量评估”的转变。演习中,导调员将演练信息直接输入到PDA手持机,利用部队演习评估系统得出评估结果,实现了由人工评判向计算机辅助评判的跨越。

  指标量化、模型运算、标准对比……一系列科学评判手段,客观准确地为部队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打分”。基地政委何骏告诉记者,战略导弹部队有它独特的“战斗力链条”。建设“信息化蓝军”,就是要针对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进行对抗,针对它的生成方式进行考核与评估,针对它可能的新的增长点进行探索论证和牵引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蓝军”首先要做的,就是“合格的敌人”。

  对垒“蓝军”求解“胜算”几何

  这是一场由“信息化蓝军”全程导调的跨区域联合实兵实装实弹训练,在相距数千公里的两个战场上,他们与4支导弹劲旅一同上演了一场全要素全流程实战演练。

  这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演兵史上空前复杂的战场——

  天上,卫星过境侦察,气象风云变幻;空中,电磁迷雾覆盖,空情密集繁杂;山地丛林间,袭扰分队潜伏窥探,毁伤火力瞄向“前指”……“信息化蓝军”打造的复杂战场环境,给参训部队战场感知、指挥控制和战术行动带来严峻挑战,电磁频谱协调管控、火力打击行动部署、发射时段窗口调控等等更是迷雾重重。

  记者全程跟踪采访这场战役,亲眼目睹“蓝军”袭扰、电子干扰、远程精确打击毁伤等一系列全程对抗式的训练方式,为部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军事训练转变注入全新要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战平台。战斗力生成模式变了,战斗力的“含金量”水涨船高。

  历时月余的这场联合训练,“信息化蓝军”牵引各发射部队以野战复杂条件下遂行联合作战任务为背景推动战法创新,寻解“野战条件下装备长时间待机”等重大训练难题,检验淘汰一批老战法,创新适应联合作战的新战法。经过这一番洗礼,多种型号导弹部队的战场感知、侦察预警、快速反应、精确打击、体系对抗、生存防护等核心军事能力,展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

  有关专家在全程观摩战局后认为,多型号导弹联动出击,不同任务分队携手作战,全新的联合训练组训方式、协同方式、力量组合方式,标志着战略导弹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

  从始至终穿针引线的“信息化蓝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大战鸣金之时,某旅旅长吴祚宝等“红军”一线指挥员纷纷专程感谢“蓝军”。

  据统计,迄今为止,在与这支“信息化蓝军”进行的各种规模、各个层次的数十次对抗训练中,各参训部队历尽实战检验,成功发射了数十枚各型导弹。

  训练基地司令员胡玉明选择《孙子兵法》的一句话,作为电脑屏保字幕别具深意:“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这是“蓝军”的自警,抑或也是与“红军”的共勉。

  以“蓝军”为镜照见“真实的自己”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某旅3年3次到训练基地驻训,每年1次对抗演习,每年1次考核评估,是“信息化蓝军”的“老对手”。3年后,这个旅战斗力的进步跨度让组织考核的上级机关大吃一惊。今年,第二炮兵军事训练等级评定改革试点任务被赋予该旅。

  仔细考察这个旅的发展轨迹,该旅所在的某基地司令员张军祥作出一个决定:以基地化作战为背景,把所有主要作战要素全部拉到“信息化蓝军”面前,与他们实际对抗一番,请他们实际考核评估一遍,看看我们究竟有多少打赢战争的底数!

  这件事,已经在第二炮兵传为美谈。然而,替“战斗力”评长短、辨高下的本领,早已是“信息化蓝军”的拿手好戏。

  基地政委何骏认为,称职的“蓝军”,绝不仅仅是一个高明的对手,而是能出上乘试卷、能判分数高低的考官——他打出的分数让人口服心服,点出的软肋和支出的招法更让人恍然大悟、醍醐灌顶。

  看来,“蓝军”之道,决非仅是打打杀杀、一决高下的胜负之争,而更深蕴着指点迷津、点石成金的造化之功。

  采访中,记者目击了两场“信息化蓝军”以不同方式进行的导调评估,着实大开眼界。

  其一:某旅前来驻训刚刚安营扎寨,“蓝军”便对其指挥所发动了强大的网络攻击,远程控制了其信息系统。一时间,计算机系统瘫痪,连鼠标、键盘都失灵了,事先拟制的各种文书都被删除。更为严重的是,“蓝军”成功修改了他们的一份重要命令计划,悄然调动了部队驻防和火力打击程序。仗还没开始打,就这样结束了。当夜,“蓝军”导调员走进驻训帐篷,与对手一起展开复盘与反思……

  其二:两个导弹旅同时进驻,“蓝军”以超常手段,导调两个旅实施网上和实战两个战场全面对抗。机动发射阵地上,双方两个发射营相互出难题、设险局,等效检验发射单元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实战能力。随着作战进程逐步推进,双方互相割裂对手的筹划链、指挥链、行动链、通信链、保障链,招招欲置对手于绝地。实战发射单元战斗力链条经受着实打实的检验,生存防护、快速反应等核心军事能力高低暴露无遗。

  同时应对两个战场,同时完成两种体系对抗。与此同时,早已嵌入双方战斗力关节点的“蓝军”导调员,则依托信息采集和战斗力评估系统,以要素集成的方式对指挥、技术、发射和保障分队的能力作出科学评估。

  面对这两个战局的“评估成绩单”和“问题账单”,记者似乎领悟到以“蓝军”为“镜”的真谛:所谓镜子,是指找到自己的弱点,并寻求克服这些弱点的办法;所谓镜子,是指找到对手的弱点,并造就利用这些弱点的能力。说到底,就是照出一个“真实的自己”。

  “信息化大蓝军”旗帜插在“零公里”

  这支部队,不管走过千山万水,官兵脚下的路标永远是“零公里”。

  站在训练基地山峦起伏的制高点上,可以眺望更远的地方。那里,有这支“信息化蓝军”心中的蓝图——

  以第二炮兵部队未来战场为参照,建设一支编成合理、体系完善、手段多样、指挥高效,能够进行多维信息对抗,适应导弹基地和作战集团集成演练需求的“信息化蓝军”。今年初,按照“一体化设计、模块化配置、组合式应用”的思路,这个基地又为“信息化蓝军”的长远发展制定了新的规划。

  对抗手段装备建设——抓好固定指挥所、机动指挥所和末端指挥通信系统组成的“蓝军”指控平台建设,对电磁干扰、侦察监视、模拟打击和特种作战平台进行升级改造;

  “蓝军”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多个导弹旅同时驻训演练的需要,对战术对抗分队进行改编,并通过外出学习、交叉代职、资格认证、任务锻炼等方式,培养懂信息化战争知识、熟悉复杂电磁环境、精通演习对抗评估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蓝军”训练体系建设——编写有利于优化“蓝军”队伍素质结构和提高“蓝军”模拟对抗能力的训练教材,借鉴第二炮兵军事训练“十大创新成果”,形成具有“蓝军”特色的训练方法体系,建立完善“蓝军”训练考核、训练管理和训练政策法规体系;

  对抗理论研究建设——加强跟踪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前瞻性研究和战略导弹部队作战样式研究,针对第二炮兵部队纵深部署、非接触作战等特点,根据作战时机、强度、兵力、方式等,梳理形成系统、完整的“蓝军”对抗运用战法。

  审视这个“零公里”路标,我们就会发现,第二炮兵有关部门正在更高层次上,更新、更勇敢地思考着“信息化蓝军”的构架与作用。

  在他们的视野里,如果将第二炮兵所处不同地理位置、肩负不同使命任务的训练基地、试验基地和“作战实验室”进行整合配置,建立起科学合理、稳定高效的协作机制,就会联结起壮阔的一体化“大沙盘”,更高层次的“信息化蓝军”就会挥洒出砥砺大国长剑的“大手笔”。

  就在今年,涵盖第二炮兵范围的“战场导调人员库”已经进行了第一轮“资格认证”。截至目前,“库”存“战场导演”和“战场判官”共有68名,设置专业114个,并已在220多个演练项目中发挥了作用。

  这预示着,战略导弹部队的“信息化大蓝军”建设已经起步……

  结束语

  敬礼!沉默的坚守

  采访“信息化蓝军”,记者被允许翻阅了一份近年来训练基地完成任务情况的一览表。里面,记录着一支支导弹劲旅出征与班师,一枚枚大国神剑壮丽升空,伴随这一切走过春去秋来的“信息化蓝军”,却隐在这功劳簿背后,是一位不露面的“主人翁”。

  基地领导认为,不论对抗演练中的群雄逐鹿,还是超越“楚河汉界”的导调评估,“蓝军”没有自身的利益,也没有自身的胜负之争。它就是一块忠诚的“磨刀石”、坚忍的“试金石”,只为砺剑中迸射的火花而生,只为剑锋的犀利而永生。

  因为,“蓝军”以沉默的坚守告诉我们,战斗力建设的征途上,看起来落后的仿佛是装备,其实更多的时候往往是观念;我们不能让装备等人才,更不能等的是观念更新和新知储备。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信息化蓝军”用智慧和勇气构建的经天纬地的大沙盘上,他们是令所有对手严阵以对的“难”军,是让所有对手肃然起敬的“狼”军。

  敬礼!沉默的坚守。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信息化蓝军”建设虽然刚刚起步,但它有理由雄踞于战斗力生成链条的最高端——

  它给出的,永远是问题的海洋,是永远层出不穷、永远也不会全部拉直的问号。破译战争指挥密码的魅力,正在于永远走在探求未知的路上。战争指挥,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它奥妙无穷的深处,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浪漫的英雄色彩实现了对立统一。

  它代表的,永远是高手的棋局,是寻求战斗力新的增长点和新的生成模式的“不二法门”。对于对手而言,它奉献的永远是符合军事变革发展规律的对抗,是符合战争形态发展的考核,是符合作战流程样式的评估。

  “蓝军”的告诫,“红军”可能暂时还无法破解,但敲响永恒不息的暮鼓晨钟,正是“蓝军”存在的意义。

  征途没有鲜花,但历史会有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