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公安信息化:成就“千里眼”与“顺风耳”
来源:比特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当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被广泛运用之时,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的大潮中,传统警务面临着向现代警务转变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如何使每一位公安民警都成为拥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等特殊功能的“天兵天将”呢?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格局,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决策者们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着公安机关的发展方向,谋划着这场意义深远的现代警务战略布局,提出了科技强警战略:公安工作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才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以公安信息化为标志的强警工程全面展开。

  德阳市公安机关按照公安部、省公安厅推进“三项建设”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信息化作为推动公安工作全面发展进步的强大引擎,着眼现代警务机制构建,以攻坚克难的勇气、超常规的力度与举措,大力实施德阳公安信息化建设“1373”工程,推动全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跨越发展,促使全市公安系统打击防范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党委、政府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信息化成为德阳公安“千里眼”和“顺风耳”

  “没有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建设,震惊全省、全国的‘1·10’持枪杀人案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功告破。”12月8日,说起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安机关侦查办案、治安防控能力的作用时,德阳市副市长、公安局长陈正权赞不绝口。

  今年1月10日14时许,广汉市雒城镇一露天茶铺发生一起3死2伤的持枪杀人案。受害人陈富伟等3人被3名男子开枪打死,2人被流弹击伤。案发后,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领导相继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破案,消除影响。

  专案组经缜密侦查,成功抓获1名直接实施枪击犯罪的嫌疑人和7名涉案嫌疑人,缴获手枪4支(其中作案枪支3支)、子弹40发。

  陈正权介绍说,该案的成功告破,信息化建设居功至伟。

  充分、合理利用公安信息系统,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专案组通过网上比对、串并案分析、网上协作、网上协查,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对数百人身份的识别和对数十名重点人员的排查和对上千条案件线索的筛查,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为案件的侦破赢得了时间;

  公安信息化建设延伸到社会单位是突破该案的关键。广汉市公安局建成的社会成员单位内部“小天网”工程,与“天网”工程形成了互为衔接、互相补充的监控格局,极大拓展了监控范围,正是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该案的侦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专案组通过对“天网”和“小天网”的分析,发现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据此线索,顺藤摸瓜,逐渐理清案件脉络,将该案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以及涉嫌包庇的人员一一查出,并相继抓获;

  公安信息系统为追逃提供了极大便利。专案组利用信息系统,成功获取犯罪嫌疑人详细信息和活动轨迹,成功将枪手张东华锁定在重庆,并在重庆将其抓获。

  陈正权介绍,一年来,该市利用网上情报信息直接破获刑事案件1354起,占破案总数的17.8%;协助破获刑事案件1613起,占破案总数的21.2%。这其中包括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运用经侦信息系统,破获西部地区首例印制假币1100多万元的特大犯罪案件,包括部督逃犯吴小辉在内的9名犯罪嫌疑人悉数落网;运用禁毒信息系统,侦破“1·3”特大制造冰毒案,缴获冰毒1054.2余公斤、麻黄草粉3200公斤、用于制造冰毒的麻黄草10多吨以及汽车9辆、毒资66万多元,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运用禁毒信息系统,抓获了公安部挂牌督办、涉案冰毒达115公斤的“9·9”特大贩毒案主犯玉罕丽、邬富安。运用刑侦信息系统,破获百万电信诈骗案。

举各方之力打造现代信息平台

  德阳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较高。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人财物大流动的环境下,刑事犯罪职业化、组织化、智能化的特征更加明显,预防与打击犯罪的难度不断加大。“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德阳遭受重创,公安基础设施损失惨重,灾后恢复重建面临严峻的形势,传统的警务模式难以适应。通过信息化建设,造就打击犯罪的“火眼金睛”,铸造预防犯罪的“铜墙铁壁”,闯出一条符合德阳公安实际的信息化建设新路子,势在必行。

  德阳市公安局党委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陈正权告诉笔者,信息化建设开展以来,在省公安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德阳市公安局立足德阳实际,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和自我发展并重,跳出公安抓建设,探索出一条“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公安主体、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公安信息化建设之路。

  德阳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对公安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将公安信息化建设作为德阳“数字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项目优先启动,全市共落实经费6820.4万元投入公安信息化建设。发展改革、财政、科技、民政、国土资源、规划与建设等部门紧密协作,教育、卫生、社保等单位广泛参与,为公安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个遭受特大地震重创的地区,快速推进公安信息化工程建设进程,难度之大,难以想象。然而,德阳公安的决策者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响亮提出了“建全省一流,创西部前列,争全国先进”的目标,努力在全省率先完成公安信息化基础软硬件建设,率先健全完善信息化应用机制,率先推进警务模式的变革创新。

  按照“重点突破,示范带头,全面推进,整体提升”的思路,确定2009年为信息化基础建设年,2010年为全警信息化应用效益年。统筹全局两年全部可用经费,压缩一般项目,暂停轻缓项目,集中财力确保“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选定16个基层所队为示范单位,以典型示范带动发展。层层签订警令状,全市上下迅速形成了策马扬鞭的奋进态势。

  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已定,路径已明,但作为一个“一分钱掰成两半用”的地震极重灾区的德阳市,巨额的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思路决定出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陈正权如是说。向创新要建设资金:采取“政府保障、市场运作、企业代建、分期支付”的方式,建设经费由同级财政保障市场化运作,应用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额保障,由政府实行招标,确定四川移动德阳分公司为中标方,解决了资金难点,并建立全程跟踪督导制,把公安信息化建设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机衔接,确保了建设任务高标准按期完成。

  坚持高端定位,适度超前,规划力求科学性,平台力求先进性,功效力求实用性,方法力求创新性。截至目前,以“一个中心、三类设施、七大平台、三套机制”的“1373工程”为标志的德阳市“数字公安”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

  “一个中心”即“大情报中心”,将分散独立的市、县两级公安指挥中心、科技、信通等部门进行整合,在全省率先组建市局情报信息支队,履行情报信息综合研判职能,构建起建、管、用一体化的大指挥和大情报体系。

  “三类设施”即“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障设施”,全市各基层所队、政务中心公安窗口和警务室全部实现10兆以上公安网专线接入,部分县(市)已实现“千兆到所、百兆到桌”;建成带有指掌纹全采集系统的标准化信息采集室122个、标准化讯问室82个;建成社会信息边界安全接入平台,为社会资源整合、天网视频接入、无线移动办公打通了网络通道。

  “七大平台”即“警务综合应用平台、警务协同平台、警用地理信息平台、社会综合资源信息平台、视频监控应用平台、情报综合应用平台和考核平台”,高规格建成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时动态防控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新增建公安视频监控点2318个;建成警务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做到了决策指挥可视化、打防控一体化、信息应用集约化;大面积建成具备号牌识别和自动实时比对报警功能,可在电子地图上进行车辆可视化轨迹分析的高清公路治安卡口抓拍系统;采用具有领先技术的交通信号联网控制系统,初步实现市区交通信号的“绿波带”控制,使城市车辆通行效率提高20%以上;同时将治安卡口、电子警察、流量采集、信号控制、交通诱导等系统整合,建立起统一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成预警查控系统,依靠海量基础数据库信息进行轨迹掌控,实施精确打击;建成网络安全监察系统,实现了对全市交互式栏目网站的实时监控。一年来,以全省警综平台为基础,拓展增建31个系统832个功能模块,覆盖了公安工作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环节。

  “三套机制”即“建设保障机制”、“技能培训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驶上正确的轨道。

  据了解,截至目前,“1373”工程已经完成工程总量的70%。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后,必将实现该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跨越发展。

海量信息成就可靠度高的信息资源库

  信息化需要海量的基础信息作为支撑,否则,信息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一场以“急用先采、实用先采、有平台系统先采”为原则的“信息采集百日大会战”打响了。

  多方面聚集采集力量。首先,在公安机关内部,以警种和派出所民警为采集主体,全面采集警务综合应用平台基础数据;以治安部门和派出所为核心力量,分阶段采集治安防控基础信息系统,警用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等新建系统基础数据;以刑侦、经侦、禁毒等主要警种为作战单元,分类别重点采集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其次,在工作协作上,依靠基础党政组织,广泛动员各企事业单位、行业场所开展信息采集会战,开发出了建设从业人员、汽车租赁等管理系统,免费提供给行业单位使用;公安机关通过内外网安全交换平台,将各种社会信息纳入公安数据综合库,使各种社会信息更加直接服务于公安实战应用。

  多种方法增加信息“库存”。把信息采集的责任要求落实到每个基层队所、每个基层民警,逐村、逐户、逐小区深入群众开展入户调查,采集信息。在实战过程中,民警还先后发明了一些独到的工作方法,如预约定时采集法、错时采集法、人机错峰录入法等。绵竹、什邡等极重灾区公安机关,针对安置点、拆迁户变动频繁以及外来民工流动性大的实际,反复查,查反复,确保不遗漏每一个信息采集对象,确保不出现一起信息采集错误。

  多措施保证质量。信息采集采用前台必填项控制、后台控制校验、入库数据查纠维护等手段,严把系统技术关口,实行信息采录三级监测。

  通过信息采集百日会战,目前该市实际采集和导入信息达到1.2亿条,是会战前信息库存量的12倍以上。各类人口、案件、指纹、旅馆住宿人员等信息库日渐完善,初步形成了综合性强、可靠度高的信息资源库。

  “不会信息化应用的领导将失去指挥权,不懂信息化的民警将失去工作权”。模块有了、系统有了、平台有了;让每一个民警既懂公安业务,又会信息化作战,打造一支智勇双全的数字化警队成了当务之急。

  “提高民警素质能力,是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陈正权这样认为。为此,全市公安系统“坚持把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作为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在教育培训中逐步掌握基本技能,在实战勤务中磨砺战术战法”。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信息应用技能大练兵在全市上下展开。截至目前,该局已分层次、分阶段举办各类培训班249期,集中培训民警7496人次,培训目标就是“六会一掌握”:会打字、会查询、会搜索、会文档制作、会收发邮件、会公文流转和掌握网络安全。全局民警全部参加“六会一掌握”技能考试,并建立信息化应用技能“准入制”,将其作为晋职、晋级、晋衔的必考内容,不合格者一律取消“三晋”资格。今年以来,已经有5名民警因信息化应用技能考试不合格被取消晋升警衔资格。

  信息化全面提升公安工作能力和水平

  投入巨资打造的公安信息化,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作为新形势下公安战斗力生成的孵化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的推进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深刻改变着德阳公安工作面貌,思维方式变了、工作方式变了、警务模式变了,信息工具成为了民警的第一武器,有力地提升了德阳公安的核心战斗力。

  ——带动警务机制的变革。通过信息自动综合检索、精确定点定位抓捕,实现了警务模式从传统的大面积摸排走访、地毯式清查,逐步过渡到大情报、大信息支撑下的“小行动”。通过移动警务系统、卫星定位系统、警务地理信息和警务视频督察系统,实现了对一线民警的扁平化指挥调度和管理,提高了公安机关的决策指挥、快速反应能力和警务效率。通过考核平台,实现了绩效考核由主观认定到客观评判的变革。

  ——带动打击效能的提升。通过推行以案、人、物、证和场所等信息为起点的主动进攻型作战模式,推进网上研判、网上串并、网上对比、网上摸排、网上缉捕,“从人到案”、“从物到案”、“从信息到案”相结合的侦破打击格局日益成型。

  ——带动治安防控能力的增强。通过信息情报的综合研判分析,提出超前性、预警性工作意见,引导主动性防控、指导针对性防控、制导精确性防控,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与此前3年平均水平相比,今年德阳市刑事案件、8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和可防性案件分别下降了7.7%、13.2%、9%。据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全市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了94.9%,较去年上升了0.54个百分点。

  ——带动执法质量的提高。依托警务综合平台,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公安机关的刑事执法、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等全部执法管理活动进行流程再造,纳入规范化轨道,实现了执法管理网上全程运行和实时监控。通过警综平台,提前3天告诉办案民警强制措施到期期限,确保执法行为的规范运作,有力促进了执法规范化建设。

  ——带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依托“平安德阳”、“警务公开”以及遍布城乡的警务室网站和QQ群,搜民意、听民生、解民怨,对群众的每一个报警、求助,通过短信提供专门的识别号码,把公安执法服务的全过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依托交通管理社区服务站,群众可以远程办理车驾管业务。利用移动警务系统,实现了暂住人口身份现场勘验、现场登记制证,简易交通违法行为快速处理,简易交通事故网上快处快赔。信息化建设1年间,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民警的满意度大幅度上升,达到95.6%。

四川省公安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

  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信息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在公安工作中发挥着传统手段无法替代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省公安系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确定了“分类发展,整体推进,即一类地区先行一步、二类地区紧跟一步,三类地区跨一大步,整体发展全面进步”的信息化建设战略,明确提出了“西部领先、争创一流”的奋斗目标。我省公安系统将公安部的总体部署与本地实际相结合、长远需要与目前可能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及时下发了《四川省公安厅关于大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指导意见》,对今后3年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做了详尽的规划,在这一科学规划的指导下,我省公安信息化建设稳步深入推进,大大提高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省公安厅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省通过信息化手段协助破案1.2万件。今年以来,通过信息化手段抓获逃犯和其他违法犯罪人员6300多名。今年8月,成都发生一起大学生村官在街头被故意伤害致死案,引起了媒体和群众的高度关注。公安机关利用案发现场及周边路口天网监控录像,在较短时间内破获了该案,及时平息了网上的各种流言,树立了四川公安的良好形象。目前,全省共有这样的报警点、天网监控点位6万多个,基本覆盖了重点单位(部门)、人口密集地段、案件高发地段和商贸繁华地段区域,有效提高了公安机关打防控管能力。

  为加速全省公安信息化建设步伐,省公安厅要求全省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传统与现代两种手段的理念,在充分借鉴传统手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推进现代手段的建设和应用,当前尤其要全力打造好“数字化公安”、“无线公安”。为此,省公安厅要求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稳步深入扎实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强化公安数字化理念。从全省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公安对于全面推进我省公安工作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公安纳入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加快建设和应用步伐。

  ——打造全省公安数字化平台,加快构建公安“大情报”系统。按照公安部的部署和要求,省公安厅和市(州)公安机关将在2010年4月底前初步完成情报平台建设,2010年底前各级公安机关要实现情报信息规范化运行。

  ——推动基层基础数字化转变。

  把随时随地掌握情况信息、随时随地录入信息数据作为基层民警的主要职责和日常工作,让信息采集录入工作从突击式转变为常态化,成为基层民警的“标准动作”、“规定动作”,切实做好这一基础性、源头性工作,确保数据的完整、准确、鲜活,始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了、控得住,进一步提高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层次、质量和水平。

  ——实现全省公安数字化应用。在人口管理中,进一步强化对实有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管理,对于高危、刑释解教、精神病等人员,要建立常态化管控机制;在治安防控中,突出信息化应用,健全社会面动态防控网络,积极构建融打防管控于一体、全面覆盖网上网下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升对动态社会的管控能力,发挥整体作战优势,确保对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准确、高效地指挥处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全省公安始终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高擎信息之剑,乘风破浪,奋勇前行,迈开警务革命的新征程,创造公安工作的新辉煌,续写平安四川的新篇章,为全省“两个加快”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