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不能"劈腿"应紧扣学科建设
来源:泡泡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教育信息化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从基础设施到人们的观念和意识,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取得了巨大进步。

    成绩和进步显著

    20 世纪90年代初,一个著名高校第一次建立了网络中心,学校领导给首任网络中心主任批了38万元人民币预算,要她用这些钱建立校园网络。这在动辄上千万元投资的今天听起来,简直是一个笑话。但是在十多年前,这就是现实的客观存在。按照当时的领导意识、当时的投入标准、当时的建设规模,这是毫不奇怪的。而现在校园内信息化建设的规模,早就突破了百万元,甚至千万元,这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时代进步的速度。

    教育信息化进步的最突出表现,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投入和飞速进步。大学的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教育基础设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入学的大学生在注册的同时就能得到一个电子邮件的账号。教学、科研、图书、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所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了校园网络管理的范围。数字化校园的理念正在成为现实,网络中心也已经成为学校里最为忙碌、最不能停顿的部门之一。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甚至不少中、小学的校园网络建设也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特别是在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校园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投入的主要方向之一。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对优化教育资源的关注大大提高,“路”、“车”、“货”的关系开始走向协调。自从国家强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2004年34号文件)以来,教育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发挥作用。网络是“路”,软件是“车”,优质教育资源是“货”,这样的理念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的理解和贯彻。例如在数字图书馆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中,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信息化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得到重视和发展。在整个教育界大力推进质量工程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在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呼声不断增长,而社会实践的渠道和条件又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这样一来,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成了“热门”。全国几百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设立,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亮点。在这些中心里,信息化手段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现代信息技术给新时代的教育带来的有力支持和帮助。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师资培养中信息化手段的作用。教育水平的问题在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于教师水平的提升。这几年来,在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关注下,对于教师的信息化知识的培养和普及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工作已经纳入正轨,不少高等学校已经把计算机知识列为教师提升职称的必要条件。一些师范院校已经把相关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也已经开始有计划地进行。

  问题依然存在

毫无疑问,和整个信息化的进程一样,教育信息化终究是一件新生的事物,各种各样问题的存在是必然的,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和认识,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信息化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脱节。在不少地方,教育信息化还是游离于学校主流工作之外的一项附加工作,和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科建设关系并不密切,只是在生活管理、食堂用餐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还是用“路”、“车”、“货”的比方来说,从只关注“路”和“车”,发展到关注“货”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然而再往前走,如何让“货”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如何提供“好货”、重要的“货”、急需的“货”,就成为了关键问题。在这里,关键问题就在于和学科建设的融合上。对于教育资源来说,什么叫“好货”,不是由从事信息技术的人来判断的,而是由各个学科的第一线教师来判断的。正像现在一再强调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样,如果脱离了具体的产品、设备、技术、生产流程,信息化就不能在工业企业中真正发挥效益,就谈不上“融合”,信息化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育信息化领域,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和学科建设的“融合”,教育信息化就只能提供“次货”,“路”和“车”的作用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与此相关的是技术和内容的关系在一些单位还没有摆正,“技术导向”甚至“厂商导向”的现象仍然相当多。技术是重要的,提供设备和服务的厂商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在教育信息化这个问题上,起主导作用的只能是学校和教师,提出要求和判断优劣的必须是学校和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才是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由于在这些问题上的误解,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被当做单纯的技术工作,领导很少过问,完全交给技术人员甚至校外的厂家去实施,处于失控的状态。一些单位把信息化建设项目当做上级检查工作或者外人参观时的摆设,当做应付检查、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这种情况影响很坏,败坏了教育信息化的名声,使广大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以至产生“信息化没有用”、“信息化是浪费钱”等不良影响。这需要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充分重视。

教育信息化项目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可持续性的问题。现在一些信息化建设项目有头无尾,缺乏持续运行的机制和动力。建设时有钱、有人管、有人过问和关心,投入使用后却很少有人使用,甚至根本就没有人用,也没有人管理,更没有人维护和更新,甚至运营所需要的经费(例如设备和软件的升级、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等)都没有着落。立项轰轰烈烈,结项冷冷清清,交付使用以后再也无人过问。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上的偏差,在项目立项的时候就没有定好位,没有想明白如何可持续地运行和发展。

上述这些问题表明,我们对于信息化,包括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着片面和肤浅的地方,还有必要从社会进步和改革开放的全局出发,进一步认识信息化的深远意义和巨大作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