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全面启动基层医改
来源:安徽视窗 更新时间:2009-12-11

所有药物执行零差价销售肥西全面启动基层医改

 
 

     作为全省32个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的肥西县,率先启动基层医改试点工作,从12月1日起,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站,对安徽省确定的479种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物价格一律执行零差价销售。据了解,此次医改试点,该县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突破口,制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更新原来使用的近800种药物品种,重新制作《部分零差价药品目录一览表》,对目录外的库存药品也全部按进价销售,并且要求在处方上标明药品价格。

    此项试点工作的顺利启动,得益于肥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县乡村一体化平台的及时搭建,更得益于全县医务人员创新意识的增强。

    近年来,肥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全县医疗卫生工作,积极推进全县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1991年,该县决定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上划县管,由县卫生局统一行使乡镇卫生院的干部任免权、人事调配权、经费分配权。为打破乡镇卫生院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卫生院的大锅饭的格局,制定了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决定分配水平的政策,工作好的多得,工作差的少得,保证公共卫生任务落实,专项经费与建设项目挂钩,在卫生机构自筹基础上安排配套,用于卫生机构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和人才培养,并建立了乡村卫生一体化执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1992年起,该县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严把入口,畅通出口”的原则,推行卫生技术人员聘用制,规定新进人员必须具备卫生中专以上学历,根据编制和工作需要,在考试基础上择优推荐到单位聘用,严格人员资格准入,保证人员素质。2006年起,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法,对2002年以来所有新进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由“人才分中心”按政策按期办理调资晋级等,健全人事档案,人员推荐到各单位聘用,待遇由使用单位自定,建立新的用人机制。1997年以来,为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监管,该县又制定农村卫生院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人员回避制,即院长亲属一律不得从事财务和药品管理工作。2002年,向社会公开招聘财务人员,通过三轮考试考核,选拔33名财务监理,派驻各乡镇卫生院,财务监理工资待遇由卫生局从卫生事业费中列支,同时加强对农村卫生院的内部审计。

    为加强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自2003年起,该县启动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对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分期分批分专业分系统培训,将培训工作系统化、制度化,规定在职人员每年必须接受2次正规轮训。

    1999年该县推行的乡村一体化工作,到2001年底全县所有乡镇全部实行了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在一体化实施过程中,一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合理设置村卫生站,统一按照半径1.5-2.0平方公里或覆盖4000人左右设置一村卫生站,每卫生站占地400平方米左右,六室分开,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筹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二是严格资格准入,由县统一组织考试择优安排到村卫生站执业,每站3-4人;三是坚持“院办院管”、“四统一分”管理模式(即人员统一调配,业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供应,财务统一管理,各站分别核算);四是加强对乡村医生的技术培训和卫生站的医疗质量管理。2006年该县实行一体化分类管理,建立卫生站执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全县现有200个村卫生站,正逐步实施信息化管理,全县乡村一体化总体运行良好,群众比较满意。通过实施乡村一体化,健全了三级服务网络,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有效落实,提高了村级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市场管理。

    为了提高卫生行政管理的效率,2008年该县又在全省率先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以县卫生局为中心,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内容包括新农合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村卫生站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卫生电子政务系统等十个方面。基本实现卫生服务与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目前此项工程已基本完成,新农合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已同步运行,可以实现新农合的自动审核、网上审批、实时监控、信息汇总等功能。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建成运行后又将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据了解,全县现有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35个,其中县直6个,农村卫生院29个。全县村级卫生组织全部实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目前村卫生站200个,总体运行平稳,基本适应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本满足全县人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全县卫生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先后荣获“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安徽省农村卫生示范县”、“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先进县”和“全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