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健康解決“看病難”十年內醫療模式將改變
来源:中國新聞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4
 
 
    隨著電子健康系統的建立,將來發達地區的病人有望實現足不出戶、在家里接受遠方專家的診斷和治療。

  1984年,著名的未來學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爾文·托夫勒這樣預言:“在未來的醫療活動中,醫生將面對計算机屏幕,根据從遠方傳來的病人的信息,進

行診斷和治療。”

  20年后的今天,“電子健康”(e-health)時代已經悄然來臨。這不禁令人想起托夫勒的那句感慨之言——“未來總是來得太快!”

  把健康信息載到网上

  分布在美國各地的哮喘病患儿在家中拍攝下自己使用呼吸裝置和气流檢測儀的情況,通過跨越太平洋的网絡,把圖像和數据傳送到位于夏威夷的Tripler軍隊醫療中心。那里的項目主管將根据收到的信息來分析每一位患儿的情況,再把下一步有效控制哮喘的要點反饋給他們。

  在波士頓的眼科中心,專科醫生為几百英里以外的糖尿病患者實施遠程的視网膜檢查,以早期發現和防止他們出現視网膜變性 過去的四年中,這樣的定期檢查使這一地區糖尿病人的致盲率減少了5%。在一些發達國家,這种遠程的眼科檢查,已經成為一种被廣泛使用的篩查方式。

  在瑞典,腦外傷的病人在從哥特蘭島緊急轉移到斯德哥爾摩的大醫院接受手術的過程中,接收病人的醫院早已開始有針對性地為手術做准備,因為包含有數字圖像的電子病歷,已經在醫院之間完成了网上傳送。

  “近十几年來,歐美發達國家一直在大力推廣電子健康計划,電子健康在國際上正在成為新的熱點。把這一新概念、新技術引入中國,已經迫在眉睫。” 9月25日,在“北京電子健康2005研討會”上,中國電子學會醫學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蕭紹博教授對本刊記者表示。這位60歲的專家是國家863項目數字醫療核心裝備与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組電子健康專題組的組長。

  蕭紹博把電子健康系統定位為“國民健康的綜合信息平台”。他說:“現代信息通訊技術(ICT)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全方位地滲透到生物醫學領域,除了實現遠程醫療之外,電子病歷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在此基礎上,從出生到死亡的完整個人電子健康記錄也在快速發展之中。”

  据蕭紹博介紹,真正進入電子健康時代以后,每個人都將有一份終身的電子病歷。數字化的電子病歷系統,可以覆蓋個人從一出生就開始的体檢結果、計划免疫記錄、既往病史、各种檢查和治療記錄、藥物過敏史等等。他舉例說,有了電子健康网絡,病人在家上网就可以預約挂號、查看自己的化驗單;在礦井等危險的施工場所一旦出現事故,無線電子健康系統不但可以立即定位作業人的位置,還能了解他們的呼吸、心跳等生命指征,并提供緊急救護;心理醫生可以在网絡上与需要幫助的人進行對話……

  實際上,電子健康除了在醫療服務方面的應用之外,人口与健康領域的管理、科研和培訓等工作都將納入電子健康的框架之中。電子健康系統將通過標准化的軟件和制度,搭建起全國健康服務和管理机构間跨地域、跨部門的電子信息共享网絡,綜合實現計算机輔助診斷、電子病歷、電子處方、网絡咨詢、遠程會診醫療和遠程教學等各种功能。

  未來十年,醫療模式將改變

  美國總統布什在2004年的國情咨文演說中曾經指出:“從航空業到銀行業,信息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可是醫療人員在使用21世紀的醫療技術為病人服務的同時,卻在使用19世紀的傳播載体。必須改變這种落后的醫療模式。”

  布什提到的問題在剛剛過去的卡特里那颶風災難中再次凸顯出來。

  在此次颶風的受災地區,許多醫院保存的紙質病歷記錄遭到破坏,已經無法恢复。臨時轉移到异地的病人得不到妥善的治療。因為醫生面對大量突然轉來的病人,對他們的病史、檢查和治療情況一無所知。据報道,一些癌症病人不得不停止化療;有的糖尿病病人因為沒能适當地使用胰島素而出現昏迷。

  美國國家健康信息技術協調員大衛·布雷勒博士在9月召開的健康信息技術峰會上,以卡特里那颶風為例再次強調了建立電子健康系統的迫切性。他呼吁醫療保險公司、藥品供應商和政府部門共同協作,立即為臨時居住在避難所里的災民建立電子病歷記錄。

  布雷勒感嘆道:“電子健康系統是用于挽救生命的信息技術。”

  實際上,布雷勒所擔任的國家健康信息技術協調員一職,是專門為了實施“總統健康信息技術計划”,于去年剛剛設立的一個非正式的內閣職位。根据這一計划提出的要求,在未來10年內,大多數美國人將擁有個人的電子健康記錄,在患者本人授權同意的前提下,全美任何醫療服務机构都能夠查看到病人的健康檔案。布什去年在宣布這一計划的同時,當即撥款1億美元用于2005年美國電子健康系統的推進工作。

  据蕭紹博介紹,電子健康系統近年來得到歐美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美國把下一個十年定位為“健康信息技術的十年”。但是,美國以保險公司為主的醫療体制大大限制了電子健康系統的全面發展。相比較而言,瑞典等擁有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北歐國家,在构建電子健康系統方面目前走在世界前列,其發展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北京電子健康2005研討會”不僅邀請了瑞典、芬蘭等國的專家學者進行技術交流,還宣布建立“中歐合作推動中國電子健康計划”。10月份,世界衛生組織又宣布了一個与全球17所大學合作開展的計划,目的就是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為偏遠地區開發和提供廉价适用的電子健康技術。

  中國衛生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高燕婕表示,電子健康系統的建立已經列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划之中,是“十一五”期間中國衛生信息化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電子健康解決“看病難”問題

  中國醫療信息化的建設已經有十几年的歷史,但目前醫院內建立的計算机系統,主要涉及挂號、收費等流程。

  專家指出,這些內容僅僅屬于醫院管理的計算机化,并非真正意義的電子健康系統。即使有一些科室用電腦錄入病人信息,也只是一個個的“信息孤島”,遠未實現以數据庫為中心的無紙化、無膠片化的病人信息共享。

  參与組織此次“北京電子健康2005研討會”的北京理工大學生命科學与技術學院副院長唐曉英對本刊記者表示,研討會在國內首次有系統、成規模地探討了中國電子健康的發展問題,但信息技術在國內醫療行業的發展問題仍然有待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她認為,醫院發展信息技術的整体環境還需改善——醫療人員,尤其是醫院領導對電子健康的概念和技術還存在認知不足的問題。此外,在人才、資金,以及技術標准的制定等方面也還存在很多障礙。

  實際上,電子健康的發展特別需要工程技術專家和醫療專家的緊密合作。蕭紹博認為,其中醫療人員思想觀念的更新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因為他們往往習慣于傳統的工作方式而不易改變。

  “要想根本解決造成目前看病難、看病貴的深層矛盾,除了著眼于制度上的改革之外,電子健康則是最為先進和有效的技術手段。而且,推行電子健康可以有效地消除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复檢查、重复收費現象,以及由于信息不暢造成的誤診誤治。” 蕭紹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