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4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山西、辽宁、上海、广东和四川等省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振兴装备制造业、推进两化融合、应对金融危机以及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实践,做了政策法规工作专题汇报。
专家指出,这些地方的有益探索,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破题提供了新思路。
辽宁:运用法制手段促进装备业振兴
“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至今,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使辽宁装备制造业基地发生了巨大的量变和质变,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升。”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吴超异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虽然受到了较大影响,但是凭借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当前已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明显态势。
今年1~9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3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利润208亿元,同比增加14%。前8个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5717亿元,同比增长1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29个百分点。
吴超异坦言,近年来辽宁省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政法工作思路比较清晰,更加注重运用政策手段推进各项工作,并把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设立省技改贴息专项资金,加快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今年,辽宁省在安排的13亿元技改贴息资金中,用于支持装备制造业的达到4亿元,重点用于基础装备、成套装备、交通运输装备和电子信息装备领域,目前已有82个装备制造业项目获得贴息支持。
二是制定推进海外并购措施。以金融危机为契机,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初步确定并购100户的目标。
三是制定辽宁省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定。今年辽宁省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已列入2009年政府立法计划,是国内首个装备制造业立法,目前已通过国家法制办审核。
四是设立省数控机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精、高速数控机床以及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的研发制造。
此外,辽宁省各市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积极的扶持政策。例如,沈阳市今年出台了促进工业发展三十条,特别提出对使用沈阳市自主研发的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的企业,按照设备价格的20%给予补贴。
为保持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势头,进一步解决行业发展中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矛盾,吴超异建议,从国家层面制订装备制造业促进法,并将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制化。
山西:扎实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
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生产基地,山西省着眼于打造新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落后产能的淘汰。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王克建表示,山西省重点支持有优势的大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重组。王克建说:“新组建的同煤集团成为我国最大的动力煤生产企业。经过兼并重组,全省煤矿数量由原来的2598处减少到1000处左右,压缩比例达到60%,并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在淘汰落后方面,2007年以来,山西省钢铁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893万吨,焦化、电力和水泥行业分别淘汰落后产能2650万吨、214万吨和1586万吨。
王克建表示,山西省在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方面的政策选择可以概括为突出重点和“四个结合”。
一方面,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改进上。为淘汰落后,全省把电力、钢铁、焦化等行业作为重点,明确提出各行业分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及确保目标实现的政策措施。同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采取等量置换、减量置换的方式,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此外,山西省还制定了“十一五”期间电力、钢铁、焦化、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省财政每年支付6亿元作为补偿专款。
以煤炭行业为例,山西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国务院批准山西煤炭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王克建说:“山西省不仅明确了参与兼并重组企业的范围、新增资源的范围、保障地方合理既得利益政策,而且确定了兼并重组后煤矿企业资源采矿权价款处置意见,提出省内大型煤矿企业采矿权价款缴纳可作为国有股份和转为国有资本金。”
另一方面,坚持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相结合、扶优与淘劣相结合、兼并重组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关停落后与加强技术改造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工艺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八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完善重点技术项目库,组织实施太钢年产150万吨不锈钢项目等。
上海:以“1010”工程助推两化融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金兴明表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抓手,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金兴明说:“近一年来,上海以国家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通过前期调研、项目征集和规划布局等工作,发布了推进两化融合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
据介绍,上海推进两化融合的基本思路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政府职能转变为主线,抓住工业产业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信息化、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四个切入点,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具体目标有:2009~2011年,通过实施“1010”工程,形成覆盖全市主要产业和重点区域的推进格局;2010年到“十二五”期末,基本确立以两化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和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的现代产业体系。
“所谓‘1010’工程,就是聚焦十个重点产业,实施十项重点工程。”金兴明说。他表示,十个重点产业是指航空、钢铁、石化、汽车、装备、船舶、信息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十项重点工程包括工业软件振兴、节能控制与综合利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和示范园区引导等。金兴明坦言,为深入推进两化融合,上海将采取以下四项具体措施:加强综合配套,优化发展环境。如加快完善政策配套,加快制定规划、标准,加快建立评估体系等。目前,上海已形成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两套两化融合发展评估体系和一套两化融合整体水平发展指数。
依托企业主体,突破重点项目。已确定中国商飞大型客机全球协同研制平台、上海电气临港数字化基地建设(一期)等12个项目,作为2009年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同时,做好项目推进和项目储备,形成两化融合项目滚动实施机制。
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产学研结合。已认定4家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首批10家两化融合重点实验室。前者主要依托科研机构和知名高校,开展相关战略、标准规范、统计评估和共性技术等基础研究。后者则凭借企业技术中心,分领域开展各行业关键信息技术研发。
分类开展培训,培养专业人才。做好对一线操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争取建成全国两化融合人才培训基地。
广东:两化融合与两业融合并举
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广东省首当其冲地成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前沿阵地。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吴锋表示,为有效化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广东省多管齐下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建立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实施了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等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同时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意见、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意见以及促进产业加快转移意见等。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财政一次性新增10亿元扶持资金,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贴息;编制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滚动计划,提前使用2009~2012年安排的财政资金。吴锋说:“2009年广东省经信委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超过百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实施“暖企工程”。建立千家企业监测平台和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通过设立广东电子商务专区,引导超过9万家中小企业开展网上交易,形成了“网上抱团打天下”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率先出台了推动两化融合指导意见,建设了省级两化融合创新中心,重点在传统制造、装备制造、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各培养10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或项目。“目前,已在珠三角地区启动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也正在加紧推进过程中。”
吴锋说。受益于上述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当前广东省工业经济已经扭转了自由落体式下滑的趋势,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反弹势头,第三季度继续回升,9月份工业增速创下今年月度新高,首次恢复两位数增长。
谈及下一阶段的发展规划,吴锋表示,广东省将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扩内销与拉投资、优化存量与培育增量相结合,推动经济由企稳回升向全面增长、优化结构转变,同时把握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为此,全省将着力实施高端发展、高新引进、龙头带动、集群提升和产业转移战略。”吴锋说。
其中,在推进两化融合方面,将在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和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上实现突破。为加速珠三角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实施了“4个100”示范工程,即培养100家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示范企业、100个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项目、100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100家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示范企业。
四川:以产业重建带动灾后恢复
“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工业战线以产业重建为龙头,把产业重建与生活恢复、产业调整和基础设施重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灾后工业恢复重建的新路子。”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玉山表示。
截至今年7月,四川已开工重建项目21607个,占需要重建项目总量的66.1%。其中,竣工14319个,累计完成投资4032亿元,约占估算总投资的45.5%。今年前三季度,四川重灾区德阳、绵阳、广元和阿坝工业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2.5%、22.3%和53.1%,成都的工业增速也达到20%。
回顾四川省在灾后重建中的主要做法,张玉山重点谈及了四个方面:
一是加快编制实施灾后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强化灾后恢复重建的产业支撑。张玉山说:“地震后不久,四川就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工业园区,支持因地质条件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限制而无法原地重建的重灾地区发展‘飞地经济’,引导完全被毁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
二是优先恢复电煤、成品油、天然气、电力等生产要素型企业和民生保障型企业生产,加大工业灾后重建生产要素保障协调工作。灾后一个月,四川主网日均发电量已经恢复到灾前正常发电量的95.34%,日均用电量恢复到灾前正常用电量的96.09%;非重灾区煤矿复产达到灾前水平的99%;天然气生产也恢复到灾前水平的97.9%。
三是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生产和大项目在灾后重建中的带动作用,加快恢复重建大工业项目。灾后,四川省实施了“一厂一策、重点帮扶”政策,率先加快东方电器、二重、攀长钢、长虹集团、九州电器等各类重点企业恢复生产。
四是狠抓灾后农房重建建材供应,确保灾后重建和灾民安置所需物资供给。四川省建立了“八特六保”农房重建建材特供机制,安排工业发展资金1.4亿元支持建材企业用于贷款贴息。同时,加大建材企业尤其是砖厂技改力度,对特供企业实行直供电,实施灾区农房重建价格干预和质量监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