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哪位官员不关注网络,等于说这个官员不关注民意,不关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问政方式。但是,对某些人来说,这种关注难免有叶公好龙之嫌。媒体近日报道了灵璧县政府网站“市民论坛”留言板块啥都等待审查,网民建言无法发布,招来网民强烈不满。其实,充分发挥网络监督作用,不仅需要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开明、睿智,更需要现实中的监督体系健全有力,实现网络监督与体制内监督的有效对接。
网络监督作为群众监督的一种方式,是近年来的一大亮点。借助互联网方便快捷、人多力量大的优势,网络监督很容易迅速发酵成社会热点。近年来,一些大案要案的查处,就是源于相关问题被搬到网络上,南京“天价烟局长”落马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表的照片在网上曝光后,引起舆论大哗,有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最终,“天价烟局长”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受贿所得赃款予以追缴并上交国库。周久耕落马,网络当记首功。
但是,网络监督只是群众监督的一个方面。一些问题为什么非得在网络上沸沸扬扬之后才会引起重视?为什么在公开渠道不能发布并放大?上网作为一种了解社情民意的方式,说到底也就是“微服私访”一类,“微服私访”不可能成为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的主渠道。网络监督多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实中的公开渠道存在“堰塞湖”,一些问题不能非常准确、迅速、全面地上传下达。
事实上,如果现实中舆论表达不够顺畅,监督机制不够有力,那么,尽管网络提供了一个异常活跃的信息平台,网络监督仍像沙滩上的楼阁,极易坍塌。灵璧县政府网站封闭网民留言,是一些政府网站对网络监督叶公好龙式的具体表现,这种情况下的网络监督,存在着随时失效的可能。
所以,基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必须切实提高有关部门和网络自身的约束力、公信度,在政府部门和普通百姓之间建立真正畅通无阻、有序有效的沟通渠道,保障网络监督切实转化为现实行动。网民提供的只是线索,这个线索能不能真正得到重视和彻查,从根本上有赖于相关执法机构和权力部门的姿态。情绪性的姿态是柔性的、多变的,而制度化的姿态是刚性的、不可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