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同风起 直上九万里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郑州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77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在近三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励精图治、笃实力行、辛勤耕耘,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卓著,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科研发展势头强劲,国际合作广泛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社
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励精图治,浇铸轻院发展基石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遵循以德树人、特色立校、严谨治学、知行合一的治学方略,秉持“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在上规模、上质量、上层次、上台阶的发展目标指导下,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辛勤耕耘。特别是1998年以来,学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理清了办学思路,开拓进取、奋发向上,脚踏实地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学校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切实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建设了先进的教学条件和设施,为本科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建立并实施科学规范的教学工作规章制度,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先后建成省级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22门,省级网络课程9门,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展现并固化了教学改革的成就。

  学校注重发挥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对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建成了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设有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河南省生物工程中心、郑州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8个科研机构,加入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知识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三年来,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2项。出版了近160部学术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0多篇,对本科教学工作形成了有力的支持。

  学校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和英国龙比亚大学合作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与韩国汉城市立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并互派留学生。设有河南省唯一的雅思考试中心。学校在国际教育方面迈出的坚实步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开阔了视野。

笃实力行,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狠抓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和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汇英纳贤,构建人才保障体系。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采用灵活务实的政策,拓宽渠道,广纳群贤:倡导以个人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在学校发展中实现个人发展的理念,营造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加大校内各项政策向一线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倾斜的力度,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设立校内科研基金、新进博士硕士专项基金、青年教师科研项目扶持基金以及一批奖教基金等,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领导爱才、访才、请才,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感染人才,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力求所有,更求所用”。

  由于目标明确、机制灵活、措施到位,确保了学校人才引得进、稳得住、用得好。几年来,引进和聘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特聘教授、外籍专家等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造就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先进个人;一批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将陆续完成学业,返校工作。目前,一支严谨治学、爱岗敬业、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强化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校准确把握经济社会需求,立足行业又不为行业所限,在继续保持、发展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拓展学科专业领域,不断扩大和丰富服务面向。

  “八五”期间,学校重点扶持家用电器、烟草工程、工业设计等优势专业。“九五”期间,又加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专业的特色建设,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优势特色专业。“十五”期间,为了巩固已有专业建设成绩,引领专业建设走向更高水平,学校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加强基础平台建设,从而形成了以4个省级重点学科为龙头、13个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目前,这些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不仅在国内相关领域拥有突出优势,而且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加大投入,改善硬件支撑条件。学校针对高校扩招以来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局面,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大对教学基本设施的投入力度:近三年共投入2.1亿元新建了综合教学大楼、工程技术实验中心、图书馆和学生公寓;投入5000多万元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重点装备了一批现代化实验室;创新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平台的模式,与美国摩托罗拉、德国博世力士乐、河南省生物工程中心等合作建成了一批专业实验室;投入近1200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建设;成立了河南省高校首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成了标准化的人工草坪足球场和塑胶运动场。

  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数字化校园,校园网覆盖教学区、家属区、学生宿舍区等各个区域。建成了校园网应用服务系统,为本科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支撑。2003年,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单位。

辛勤耕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厚基础,夯实学生基本理论。学校十分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本科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淡化专业、大类培养的原则,做到公共课全校打通、公共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打通、学科基础课按专业大类打通。建成了三十余门校级以上优质公共课、基础课,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提高基本技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近三年,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不断提高,在省内同类院校一直位居前列;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通过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应届毕业生研究生报考率、录取率均呈逐年增长趋势。

  重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校坚持重实践的优良传统,不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集教学实验、生产实习、科研探索、社会实践于一体,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校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科学安排实验教学环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夯实实验教学基础;每年设立15万元以上的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建立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奖励制度;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先后建成了校内6个、校外112个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学生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家具设计大赛等活动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96篇。

  强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做事先做人、立业先立人,通过实施“德育学分制”,创新团学工作模式、学生社团管理方式等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把营造浓郁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作为学生素质拓展和提升的载体,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拓展实践空间,强化能力培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切实加强体育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郑州轻院的学生素以踏实严谨、从基础做起的求实精神,团结协作、善于沟通的团队精神,自信自强、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而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率在90%以上。

  严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严格管理,制定并实施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教学综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学校各项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规范运行。近年来,学校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大力开展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实施了教学工作考核一票否决、教学督导、全员评教、三段式综合教学检查等制度,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还在河南省高校率先开展了教学质量年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04年,学校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教育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成果。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近3万名高级专门人才,他们扎根基层、勤奋实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断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使郑州轻院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连续多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总体就业率达95%,始终名列河南省高校前列,获得了“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殊荣。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郑州轻工业学院将继续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办学条件,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专业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明显、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的教学型大学,再创教育教学工作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