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须提速
来源:农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 黄苏丽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信息化的关键在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是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关键。
  农业信息化旨在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因此,农业信息化人才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与其他行业有着明显不同,既要求具备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又要求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与逐步完善的农业信息硬件设施相比,农业信息化人才的“量和质”显得尤为薄弱,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人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农业信息化人才在“量”上比较薄弱,即从事农业信息化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在农村中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都大量外流;在高校中报考学习农业相关专业的人员十分有限。第二,农业信息化人才在“质”
  上比较薄弱,即农业信息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我国现在农业信息化人才主要是来自农业学科专业、计算机信息专业和经济管理学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由于培养的专业针对性强,知识面不广,在具体从事工作时往往会感到或是农业科学知识不通,或是信息技术不精,导致在承担农业信息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懂农业的不懂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的又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由此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笔者认为,面对农业信息化人才“量和质”方面的问题,可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决:
  首先,要切实提高对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认识。一是提高各有关部门对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深入调查研究,努力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培养农村信息化人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宣传,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宣传,不断提高人们对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要切实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以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对现有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制定实施“农村教师、农村干部、中小学生和农民工”信息技能培训计划,以充实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二是建立省、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式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努力培养出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农业信息化人才。努力为每个农业信息化人才创造一个展现自我、干事业的广阔空间。第三要完善激励机制,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薪酬分配和竞争机制,积极营造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和谐竞争氛围。
  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