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创新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
2009年,我省经济运行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压力前所未有,全省上下面临的挑战与考验前所未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全省各级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坚持一手抓当前,千方百计保增长,一手抓长远,不失时机调结构,着力解决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全省工业经济呈现低开高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改革调整、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非常年份 非常成效
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大局,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在2009年这个非常年份取得非常成效。预计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6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以上;销售收入超过7万亿元,增长11%左右,实现利税、利润分别增长20%左右。
从企稳回升实绩数据看,实现了"三个好于、一个率先"。即整个工业经济的增量增速好于年度预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好于东部地区相关省份,在全国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大量有说服力的数据清晰显示出去年全省工业经济由低到高、持续向好的运行轨迹。
从化危为机的积极变化看,呈现出"六提高一下降"可喜局面:高新产业比重提高。去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473.4亿元,同比增长15.6%,占工业的比重达29.3%。预计全年产值突破2万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3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增速提高。去年1-11月,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6%、30%、22%和21%,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预计全年新兴产业总体增长30%以上,规模总量超过14600亿元。企业效益水平提高。在工业产销出现全面回升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扭转了上年大幅下降的被动状态。技术进步成效提高。在出口大幅下降、消费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预计全年工业投资超1万亿元,增长23%,技改投入8800亿元,增长25%。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贡献份额提高。1-11月,全省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7502.5亿元,增长19.2%,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中小工业完成产值4.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7%,高于规模工业3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工业经济在全省的占比提高。1-11月,苏南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1.9%,环比提高1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地区分别增长16.5%和17.2%,比全省平均高2.3和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去年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2.7%,降幅高于去年同期4.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万元GDP能耗比下降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
从积极应对的主要做法看,做到了"三个同时、三个重抓"。
——在全面落实保增长综合措施的同时,重抓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一是继续督促落实政策。积极争取中央投资,用足用好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软件及集成电路、节能和循环经济、中小企业科技发展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大进口设备关税减免、出口退税等政策宣传和督查落实力度,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综合效应。二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搭建工商衔接平台,支持企业大力开拓市场。三是创新方式方法,深化银企协同配合。四是推动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牵头或配合有关部门制订了省13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纲要并组织实施,致力于把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到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要增长点和具体工作措施上。启动制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6大新兴产业规划的年度行动计划。组织推进国家和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五是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研究提出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和统计分析,促进重点企业壮大规模、提升竞争力。
——在着力调度当期经济运行的同时,重抓工业投资和技改投入,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并尽可能准确地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在此基础上切实有效地协调解决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强化生产要素的协调保障。重点加强煤电油气运的组织调度,突出电煤、成品油等重要生产资料,细化实化应急保供预案,主动有效地应对经济运行的情况变化。积极扩大有效投入。编制实施年度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排出30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3646亿元。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运行的实际问题。加快搭建产业集聚区内科技研发、咨询、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起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在制订落实阶段性政策的同时,重抓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构建。强化目标责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继续加强年度节能目标责任分解与评价考核。加快实施节能改造推进和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深入开展化工、印染、电镀、造纸、食品等重污染行业的专项整治;继续实施太湖流域工业污染防治专项治理。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节能目标任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两化"融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高度重视南京等7个国家和省级试点试验区带动作用的发挥;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价试点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无线电管理;开展社区信息化示范点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全省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平稳运行。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探索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针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和机构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围绕重点问题,从领导层做起,开展前瞻性、综合性、战略性研究,了解掌握大趋势,深入分析新情况,探索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形成了一批有理论层次和实践意义的调研成果。
新的机遇 新的目标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发展经济企稳向好局面、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关键一年。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我省基础条件,工业经济面临着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得机遇。
其一,世界经济逐步企稳并缓慢回升,主要经济体经济出现好转迹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加快,国际贸易和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外需市场空间有望逐步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个机构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实现2-3%的缓慢增长。这为我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抢抓全球后危机时代带来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大重组、大变革的机遇,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产业向高端攀升提供了重要契机。
其二,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基础逐步巩固,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中央明确提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在建项目、扩大居民消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三,省委、省政府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推动经济向创新型转型升级,为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近几年的平稳较快发展和持续的结构调整以及大力度投入,使我省经济基础进一步坚实,后劲进一步增强。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北整体纳入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规划,上海世博会即将举行,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刚刚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后危机时期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重大决策,为我省工业经济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其四,重要发展载体增长态势良好。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底新增11962个,中小工业企业新增2万家左右。民营工业充满活力,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主要行业企稳回升,主导产业强势发展,传统产业稳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广大企业进一步增加化危为机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得到强化。
抢抓新机遇,实现新目标。2010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将全面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个着力"要求,以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保增长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在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同时,不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度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5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传感网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2万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工业投入和技改投入"双超万亿",其中工业投入1.2万亿元,增长18%,力争增长20%,技改投入过万亿元,增长20%,力争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3%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4%,超额实现"十一五"期间目标任务。超百亿大企业大集团达120个。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3.6万亿,超百亿产业集群60个。
创新思路 创新举措
做强做大新兴产业,抢占竞争发展制高点。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抢占后危机时代竞争制高点出发,把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抓紧出台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更大突破。
一是突破关键技术。瞄准国际产业发展新动向,选择瓶颈制约、具有突破条件的关键技术作为主攻方向,组织产学研联合、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计划,突破规划纲要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努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排定项目,组织攻关,实现突破。
二是实施示范项目。在六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围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应用项目推进和新产品开发等,排出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加以推进,进一步促进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产业、壮大规模、提升水平,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占全省工业经济的比重。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引导优势要素有效集聚,实行政策优先扶持、资金优先安排、人才优先引进,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增势迅猛、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
四是创建示范园区。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有序竞争原则,加快现有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创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围绕提升完善新兴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招商引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现有园区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今年全省争取培育5个千亿级、10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特色基地。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主要行业比较优势。以工业领域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着眼于"四个找准"把握着力点:
——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找准位置,提出产业、行业的赶超目标。我省有多个产业在国内乃至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如装备制造业产品门类较全、技术含量较高、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总量在省内各行业和全国同行业领先,占全省工业近38%,占全国的1/4;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程度较高,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占全省工业20.8%,也占全国产业总量的近1/4;纺织工业形成了从原料到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制成品比重达到80%,占全国纺织工业的23.1%;船舶工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30.5%;光伏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光伏电池产量约占全国的61%,占全球的20%,风电整机制造能力达到100万千瓦。这些优势产业要立足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定位新一年乃至“十二五”的发展目标。
——深入分析产业行业现状找准差距,强化克短补缺的针对性措施。我省主要产业比较优势明显,同时也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落实有针对性措施,切实有效地加以解决。
——重抓产业、行业龙头,找准支撑点和增长点,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强化主要产业的产业链条,排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一批集成组装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一批产出规模大、在行业内有重大影响的骨干企业,督促帮助其做好发展规划,并对产业链上的重点建设项目予以倾斜支持。
——适应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大趋势,找准工作着力点,实施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体系,继续认真组织节能目标责任的评价考核。修改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大力推广节能技术,组织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全面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研究制定标准体系,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企业自愿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
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巩固发展持续向好势头。继续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围绕扩大监测领域和范围,提高分析研判的质量和水平,实施统计监测分析工作的拓展延伸:从八大主要行业为主,向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延伸,抓紧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项统计分析体系;从重点监测企业为主,向所有大型企业和更大范围的中小企业拓展延伸;从核心数据为主,向关联度高、比对性强的其他数据拓展延伸;从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数据为主,向数据背后的情况分析研判拓展延伸;从常规手段和渠道为主,向更现代化、更便捷、更科学的方式方法拓展延伸,着重提高数据库建设的信息化水平;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主,向规模以下企业拓展延伸,建立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特别是面广量大微小企业抽样调查季度分析制度。
跟踪推进国家和省"保增长、促转型"各项政策的落实。及时汇集并广泛宣传政策,着力提高各种新政策的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层面知晓度;积极争取并具体落实政策,抓住国家和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的契机,进一步加强横向沟通衔接,积极组织企业申报项目,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认真调研论证,推动适时完善和持续创新政策,督促检查并全面评估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实际效果,注重加强对外联系和交流。
进一步深化细化不同运行主体的分类指导。深入研究行业情况,确定发展重点和增长目标;深入研究区域经济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工作建议;深入研究产品结构,提出有保有压的导向性意见;深入研究市场布局,对新一年及今后较长时期的产需对接工作作出安排。
把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摆上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煤炭特别是电煤的组织协调,在稳定省内煤炭生产同时,加大省外煤炭调进力度。加强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电力生产,确保电煤合理库存。推动建立省级电煤应急储备制度。深化细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动能效电厂建设。建立石油、天然气协调保供机制,确保省内用气、用油正常。
务实开展“两化融合”实践,全面提升推广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优先推进工业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和分类指导原则,研究制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以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为主要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引导推进。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培育和引进生产性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为工业企业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以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需求为导向,办一流的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并着力提升电子信息软件、硬件产品检验检测平台水平,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手段支撑。扩大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借助阿里巴巴和中国制造网等新的路径拓展市场。
具体落实责任主体,积极推动"两化融合"重大示范工程。一是扎实开展试验示范区工作。集中行业资源,聚焦重点领域和核心环节,实施"两化融合"的重点示范性工程,形成"以点带链,以链带群,以群带区"的发展格局。优先推进南京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扩大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惠及面,推动国家级和省级试验区协同发展。二是推动传感技术应用。大力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环保、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灾害防控、智能农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医护、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十大示范工程,促进传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传感网产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合作,在CA交叉认证、无线电协同监管、城际通卡互联互通、会展品牌交流合作等方面推进一批重点工程,提升区域信息一体化水平。
突出信息惠民,大力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重点,打造集信息发布、办事服务、互动交流、协同办公为一体,上下联动的全系统信息化网络和平台,推进"服务型"和"效能型"机关建设;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启动"信息惠民"工程,推动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公益性信息化终端的普及布放,开展信息化示范小区建设,加快县域信息化进程;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开展农村信息化示范村镇、示范点和示范户创建活动。大力推广智能化温室控制系统,推进设施农业智能化。
坚持技管并重、攻防结合,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和无线电保障体系建设。全力做好全国和省"两会"、上海世博会等的信息安全和无线电保障工作。组织实施全省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加强无线电管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无线传感技术应用、“无线城市”建设等重大工程,合理分配频率资源,切实维护电波秩序。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强化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今年,将大规模实施技术改造,这既是后危机时期顺时应势的重大发展举措,更是保持我省产业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确保投资总量的稳步增长。分解下达全年技改指标并认真组织年度考核。制订并实施《2010年全省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重点投资项目计划》,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企业信息化、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南北产业转移等等,科学合理安排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在省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领域、6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实施两个"双百工程",即100项重点新开工项目,100项重点续建项目。同时以100家科技创业中小企业和100家高成长中小企业为重点,建立专精特新产品扩能改造项目库,推进一批中小企业率先实现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企业创新载体。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评审公布20家省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示范平台。支持100个中小企业加快建立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20家中小企业建立省技术创新基地。推进3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
贯彻服务基层宗旨,为微观经济运行环境不断改善多办实事。进一步强化服务宗旨意识,把竭诚到位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作为份内之责。为重点骨干企业兼并重组服务,促进其低成本快速做强做大。积极推动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性意见的制定,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政策帮促,鼓励支持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全面了解和掌握重点企业在兼并重组方面的信息和需求,积极开展牵线搭桥工作,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大手笔运作、整合发展资源,做强做大;注重为解决企业运营中涉及的行政事务实际问题服务,尽心尽责提供发展要素支持。加强合作,积极主动、高度负责地推荐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重大发展项目,帮助项目实施主体获得相关支持;注重为中小企业改善运行环境服务,重在搭建融资担保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全省90%以上的县(市)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加快并规范担保机构发展,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担保总额增长20%以上。搭建网络平台,举办中小企业产学研科技成果对接促进活动。大力推进科技型、创新型和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的示范试点,加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建成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产业集群;注重为驻苏军企、央企服务,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在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中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