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2 005年10月27日)黄华华
省委九届七次全会,是我省在“十五”时期即将结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出新步伐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以下简称《建议》),是在省委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德江同志主持省委常委会和有关会议,对《建议》稿多次进行研究和讨论,听取有关部门的专题汇报,到有关市、部门和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并就《建议》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重要指示。省委专门成立了由我任组长、阳胜和志恒同志任副组长的省委九届七次全会文件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建议》的起草工作。《建议》稿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同时,还在北京召开高规格的专家咨询会,认真听取国内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后,又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精神,吸收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整个起草工作历时半年多,十易其稿。《建议》的形成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建议》是科学和民主决策的结晶,是中央精神与广东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现在,我受省委常委会的委托,对《建议》作以下说明。
一、关于我省“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全面准确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形势,是我们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前提和根据。《建议》指出,“十五”时期是我省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经济实力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上新水平,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有新突破,社会事业有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步。这个判断是实事求是的。
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并成功战胜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和超百年一遇特大洪灾的袭击,保持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可喜步伐。据初步预计,“十五”计划任务可全面顺利完成。一是经济发展提速,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生产总值“十五”前四年平均增长12.4%,至期末预计年均增长12.3%,比“九五”
时期增长水平高2个百分点。“十五”计划经济总量增长预期目标提前一年实现,预计五年接近翻一番,期末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9,继续居各省区市第一位。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成效显著,2005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预计入库数4200亿元,比2000年增长80%.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持续改善。
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高级化和重型化步伐加快,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汽车、石化、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一大批对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重工业在轻重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将由“九五”期末的43.3%上升到52%左右。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三是改革开放迈上新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农民负担大幅减轻。投融资、文化、粮食等体制改革有力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加快。对外开放水平提高。预计五年进出口总值累计达1.2万亿美元左右,年均增长超过20%,其中出口累计超过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左右,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长水平高约10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突破600亿美元,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四是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五个山区市生产总值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喜人局面。东西两翼临海优势逐步发挥,临港工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珠三角地区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粤港澳合作在CEPA框架下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五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突出实施十项工程。交通网络优化升级,提前一年实现地级以上市全部通高速公路的目标,提前三年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和铁路建设全面推进,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步伐加快。电力建设成效突出,预计2005年省内实际发电装机容量比“九五”期末增长51%,达到4812万千瓦。防灾减灾和供水能力增强。六是和谐社会建设开局良好。文化大省建设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十项民心工程”进展良好。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9%和4%左右。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十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不仅使我省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继续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而且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健康扎实,为我省“十一五”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建议》指出,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但总体上面临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一方面有利于我省全面参与国际与区域经济合作、拓宽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我省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而且国际石油价格高企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新情况又使我省面临新挑战。从国内看,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市场空间巨大,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并迅速崛起,呈现“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格局。区域发展格局正在经历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使我省既面临着以合作促发展和市场回旋空间扩大的有利条件,又面临原有优势弱化的挑战,竞争压力加大。从自身条件看,我省已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和成功经验,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仍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特别是能耗较高、污染较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差距仍在扩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不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等。对此,我们在制订“十一五”
规划中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建议》提出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落实“五个统筹”,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全面开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关于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是我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建议》根据中央的部署和我省面临的新形势,并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任务相衔接,提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为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自主创新,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指导思想,最鲜明、最突出的就是充分体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这一思想是胡锦涛总书记20 03年4月视察我省时首先提出来的,我们倍感光荣和自豪,但同时更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努力当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在认识、行动和出成果上都先行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十一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为此,《建议》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继承、创新、提高、发展,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切实做到六个“必须加快”: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和体制创新,必须加快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建设绿色广东,必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六个“必须加快”,反映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轨道的重要保证,是我省“十一五”时期必须坚持的原则。
《建议》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技、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既符合全国“一盘棋”的发展要求,又充分体现广东的客观实际,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里,我着重就两个方面的重要发展目标作简要说明:一是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和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与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提出的目标是一致的,也符合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26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其中“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0.3%,“十五”时期预计年均增长12.3%.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各方面条件,“十一五”保持10%以上的增速,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建议》把增长目标定在9%以上,而不是10%以上,主要是考虑到我省的经济总量基数已经较大,而且经济外向度较高,易受国际不确定因素影响,应留有余地,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
而人均生产总值至2010年要达到比2000年翻一番,即使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十一五”年均增长只要达到4.6%即可实现。因此,确定9%以上的增长目标既积极稳妥,又综合反映了各方面的要求,是科学客观的。二是“十一五”
期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这是根据中央提出的要求和我省的客观实际提出和确定的,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990年至2004年,我省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1.65吨标煤下降到0.95吨标煤,年均节能率为3.6%,以能源消费翻两番支撑了经济总量翻两番半。近年来我省能源消费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能源制约仍将是一个突出问题,但节能降耗的潜力也还很大。只要各方面切实重视,政策措施到位,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以上,即“十一五”期间的年均节能率达到2.8%,是可以实现的。由于我省目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已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同时考虑到我省能耗较高的重化工业将继续加速发展,所以我省提出的能源降耗目标低于全国20%的要求。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实现“十一五”的奋斗目标,任务繁重而艰巨。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必须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为此,《建议》在提出“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时,十分重视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发挥传统优势和增创新优势的关系。要巩固提升传统优势特别是传统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和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势,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创产业新优势;要解放思想,进一步发挥敢创敢试、大胆实干的精神,增创体制机制、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区域合作发展等新优势。
二是发展外源型经济和发展内源型经济的关系。要从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高度,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做强做优外源型经济,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推动国有经济改革发展,充分利用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发挥中心城市、经济特区、珠三角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推动我省发达地区进一步提高经济发达水平,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差距。为此,要求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经济特区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作为经济特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之定位,努力使自己成为增创新优势的排头兵;珠三角地区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提升城市化水平上狠下功夫,强化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要求更加重视推动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发展,以县域经济为载体,通过加大政策扶持、改善发展条件、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努力促进东西两翼跨越式发展和广大山区崛起。四是立足自身发展与拓展发展空间的关系。广东的发展与世界、与全国紧密相关。我们既要立足自身,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和提高发展质量,又要不断加强与世界、与国内兄弟省市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拓展发展空间,重点要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加强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十分注重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提高社会现代文明程度。六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认真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新的发展阶段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三、关于我省“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这里,我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素质。这是我省增创新优势的核心,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建议》提出,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工业产业结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工业九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继续推进工业发展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好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打造沿海石化产业带和沿海钢铁工业基地,加快形成环珠三角产业转移带,推进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积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二是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要优化服务业结构,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发展。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健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和航道、港口建设。推进电源、电网和液化天然气管网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储备。加快建设城乡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四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努力打造信息产业强省。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我省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中央对我省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我省在新阶段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然和现实选择。《建议》强调,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抢占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制高点,争当自主创新排头兵。首先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继续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应用技术研究。其次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使之成为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再次要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自主创新。鼓励原始性创新,推进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强集成性创新,形成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优势资源集成度高的战略产品和产业。要在继续扩大招商引资的基础上,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完善重大引进技术及装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切实抓好重点技术的自主创新,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最后要强化区域与国际合作,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既大力吸引外资企业和省外大企业来粤设立研发机构,也积极鼓励本省企业到省外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同时加强泛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合作。
(三)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我省外源型经济领先全国,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内源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建议》强调,要加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推进经济国际化,改进和完善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由创汇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形成国际贸易新格局;优化进口结构,加强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经营,促进形成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重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
加强区域合作是拓展我省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对内外源型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切实落实CEPA,提高粤港澳合作水平,进一步扎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四)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我省的一项长期任务。“三农”问题不仅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难点之一。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稳步推进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加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规范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与管理,改革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
《建议》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并提出重点抓好调整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推动区域间互动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等工作,加强我省区域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龙头,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以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为载体,引导企业进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要强化规划的先行地位,稳步推进城镇化,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区域间重大事项的协调机制,促进两翼、山区与珠三角的共赢发展。同时,要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区域之间分工合理的有序发展格局。
(六)加大改革攻坚和体制创新力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我省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许多深层次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建议》强调,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和环境。要着重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权责统一、有效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财务监督,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三是推进地方金融改革。要建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全面发展、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区域金融体系。四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要进一步规范和促进产权、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
(七)以构建和谐广东为目标,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为了贯彻这一重要战略思想,省委九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和谐广东。今年下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广东的若干意见》。
《建议》围绕构建“富裕、公平、活力、安康”的和谐广东,提出了在建设文化大省、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任务。一是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努力提高社会发展水平。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等事业。二是切实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强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利益协调,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进一步落实“十项民心工程”,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认真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构建文明法治社会。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型政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公正司法。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八)加快建设绿色广东,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议》要求,实施绿色广东战略,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大力节约能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强化资源节约的监督管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各个环节的管理,构建企业、工业园、城市和全社会等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依法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土规划,强化环保责任制,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保护自然生态。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建议》强调,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议》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同志们,做好“十一五”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