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2010年推动重庆网络问政
来源:腾讯 更新时间:2012-04-14

 干部对话网民,互联网界有一个流行的说话叫网络问政,也有的称之为政民互动,从薄熙来主政重庆算起,其对网络文化和信息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谋篇布局不可谓不重视,但是遗憾的是,不少区县干部、厅级干部仍然是蜻蜓点水,表演的成分多,利用互联网与改善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听取民意、推动公民参与的善政却很少,的确值得忧虑,由重庆市委出台明确举措,要求市管正职领导干部每年必须开展2次网民互动交流,我们看到的是高层对区县党政主要同志的鞭策,更是明确的批评。

网络问政这个词,从2007年开始,重庆可谓是首开中国省级行政区网络问政之先河,一时无两,成为海内外关注中国政治民主进程的风向标,薄熙来主政重庆后,除了批示网友文章外,更是在市委三届五次全会上明确提出打造中国西部的网络文化高地。然而,区县政府、市级部门在2008年“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中热闹一段时间后,网络问政渐趋平静,零星闪现一点火花,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整体工作的推动意义并不大,甚至因没有纳入制度化的管道,东敲西打而被网民称之为作秀。高层此次亲自要求区县党政一把手、部门一把手等官员每年网络问政2次,的确值得每一个区县重视,不应简单的理解为搞两次网友会就完了,而应纳入公民有序参与地方政治的制度设计之中,有序参与公共决策之中,为改革任务日渐繁重的内陆开放战略目标开启新局。内陆开放除了经济上的开放,政治上的开放也十分重要,除了思想解放,公民参与、基层治理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民意的参与,没有民众的参与,任何一项公共决策出台都将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何况在互联网时代,民众已经与官方一样,具有了议题设置能力,博客、论坛等公共话语空间犹如一个个广场,已经达到广场政治,广场议政的效果,这是区县主官必须高度重视的。

随着惠普、富士康、英业达等全球IT巨头布局重庆,重庆信息产业发展迎来了金融危机以来的黄金时期,有望超越汽车、摩托车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但是硬件上去了,如果基于信息产业发展的城市文化形态没有上去,则对重庆下一步信息产业发展带来被动。

伴随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在工业领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社会政治领域,利用信息化推动电子政务、集纳公民智慧,推动公民社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不但成为共识,而且一些地区已经展开,比如昆明市,去年一年整合90多家部门网站为昆明信息港,让传统的行政大厅与电子政务合而为一,开启电子政府新时代,其行政审批事项更是从900多项在一年内削减为94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些地方的网络发言人、网络问政更是逐步制度化,甚至把其中的佼佼者纳入人大、政协议政序列,步伐越来越大。

在文化教育上,除了门户网站少,影响力弱外,教育领域的信息共享更是糟糕,不少中小学校长对师生信息对称条件下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管理还十分薄弱,这些薄弱环节,都有赖于区县政府和市级部门的强势推动,不但推动网络问政的制度建设,更要纳入信息时代的全新思维,大力倡导和营构网络文化的发展。

对重庆这样的西部城市来说,信息化是降低交易物流成本,参与全球分工的绝好支点,加上低碳时代的生态指标交易,这两大发展趋势将极大的支撑重庆未来的发展,然而,信息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配置的信息时代思维方式还远远没有扎根,但愿在新世纪的第10个年头,重庆网络问政能够走到国内前列。作者 杜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