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将会对中国未来的民主政治产生非常大的、深远的影响,建立起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以听取国内外民众对我们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把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他们听得懂的话、看得见的成效来表达,树立我们党和政府在网络上的形象。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又有弊,有几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首先,在一个组织化程度低的网络社会里,网民容易出现激进型的领袖,这是一个社会学的基本规律,我们应该坦然接受,但是也要注意防范。其次,就是当网民共同对某个问题发表议论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种“广场效应”,就是网民聚集在一起对某个问题共同发出评价的时候,可能会受其他网民观点的影响,有可能出现不太理性的结局。
建立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是去除这种对中国政治发展不利的东西,引领好的东西,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观察网络政治或者信息化对中国政治发展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何建立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呢?
建立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体制机制是问题的根本。建立这个体制机制,应该根据领导干部不同的岗位特征,不同的政府职能来规定干部定期与网民交流的时间以及频率。这是从制度化的角度探索领导问政的体制机制保证。
领导问政关键不在问,而在答。要强调或者保障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效果,而不是去关注领导问政的形式。效果比形式更重要。
领导干部网络问政要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有一种氛围,需要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理性问政的共识。
信息化是当代国家治理的一种形态,包括电子政治,就是宣传、选举可以用电子的方式、信息化的方式来进行。还有电子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咨询,最后是电子治理。我们的领导干部问政,应该属于电子咨询和电子民主的内容。
信息化时代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这个意识,了解信息化的基本技术,掌握网络交流的技巧和网络交流的语言。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项优良作风,网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一条捷径。所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善于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拉近我们与群众的距离。
(摘自2009年第12期《党建文汇》,作者:祝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