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文件印毕后2小时内上网;省政府重要活动和会议信息12小时内公开□60%以上的乡镇完成了政务公开目录编制,3万多个村正在编制村务公开目录
□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现场办结率达98.5%,按时办结率达99.9%,群众满意率达99.96%
□母希清本报记者陈婷2009年12月31日,省民政厅通过省政府网站和《四川日报》发布公告,公布汶川地震灾害接收社会捐赠资金使用情况;
2009年的“6·5”成都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后,3天内,成都市举行5场新闻发布会,及时针对不实传言报告真相,市民的恐慌和质疑迅速消弭;
……
2009年,对全川百姓来说,政府公开发布信息已是一件平常事。
信息公开制度化常态化
登录四川省政府网站www.sc.gov.cn,点击网页右边栏“政府信息公开”专题———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抗震救灾物资、资金的捐赠来源、接收时间、金额、捐赠人意愿、安排方式、去向等内容一目了然。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内容之一,省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必须及时公布、公示抗震救灾捐赠物资、资金接收、使用情况,主动向捐赠人反馈安排结果,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
我省为此建立了灾后恢复重建信息报送管理系统、对口支援项目数据库平台和港澳援建项目信息管理系统。12个重灾市(州)、55个受援县(市)和所有项目单位、重建进度、项目招投标、港澳援建等信息对外公开。
扩内需保增长、“八大民生工程”实施进展情况、行政效能建设进展,社会保障、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移民安置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以及群众诉求、解决问题的法定渠道,同被列为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内容。
如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的纸质文件全部在印毕后2小时内上网公开;省政府举办的重要活动和会议信息在12小时内公开。
截至目前,全省60%以上的乡镇完成了政务公开目录编制,3万多个村正在开展村务公开目录编制工作。
公开渠道立体化多元化
我省政务信息公开的渠道不断向多元化、立体化拓展。
电子政务实质推进。去年5月1日,省政府门户网站完成改版,加大信息公开版面,增开热点关注、常务会议等专栏。“实施八项民生工程”专题,及时公开政策措施、对象范围、项目安排、资金投向、执行进度、实施效果及下一步打算等,累计发布信息近2000条。全省已有115个县(市、区)实现新农合信息化管理,实现与省级平台的联网。全省21个市(州)、大部分县(市、区)开通了政府门户网站。省政府网站全年公开信息64895条。
召开新闻发布会。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灾后重建工作新闻发布会和四川“两个加快”情况介绍会吸引了132家媒体350余名记者采访报道。在“5·12”汶川地震周年之际,省政府向国内外140余家媒体200余名记者通报了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情况。截至目前,省政府新闻办已举办70场新闻发布会。
开设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公众不仅可以在网上及时查询到办件状态、办事通知、办件情况反馈、热点办事事项等信息,还可以下载办事表格,进行办件咨询。
加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省21个市(州)全部成立政务服务中心,181个县(市、区)中有160多个县(市、区)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行,其余县(市、区)成立了政务服务机构。
政务查询快速化便利化
在省、市、县三级近200个政务服务中心,百姓可以通过电子屏、触摸屏、公告栏和办事窗口,方便地获知各类审批事项和便民服务信息。
各级公共图书馆均设立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提供电子、纸质类查询,有的还开设盲人查询室。各级档案部门增加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职能。截至目前,全省20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建成政府信息查阅利用中心167个,占总数的82.8%。
信息公开透明,揭开政务信息神秘面纱,大大降低了政策在基层执行中发生问题的可能性。
2009年,省发展改革委两次值守“阳光政务”热线,先后围绕“灾后重建”、“拉动内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内容,与全川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对群众反映的19个问题在短时间内作了妥善处理。
最令人兴奋的变化来自政务服务中心。据统计,2009年,随着全省统一的行政审批平台开始运行,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提速76.6%,现场办结率达98.5%,按时办结率达99.9%,群众满意率达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