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运用射频识别技术提升生猪产品质量市场监管水平突显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优势,在政府的推动下,将RFID技术运用于生猪产品质量监管,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从屠宰到消费,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以及全过程监督,确保猪肉质量安全。随着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全面建设,我市将在今年年底实现生猪产品从屠宰到餐桌全程覆盖、从市域外到市域内猪肉来源全面覆盖的信息化监管。
运用RFID技术
实现生猪产品信息化监管
生猪产品质量溯源体系通过在生猪产品上绑定射频电子芯片,在生猪屠宰、运输、销售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相关信息,并将信息完整、详细地集成于“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中。这样,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猪肉产品深加工企业、消费者就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查询相关信息,确保生猪产品可靠、安全、健康。
记者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这套系统运用的是RFID技术,将市农委、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商务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对生猪产品的安全监督职能整合起来,全面采集生猪产品屠宰、加工、批发、零售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实现生猪产品从屠宰到零售环节的全过程监督,实现了每一环节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确保猪肉质量安全。
首创射频电子秤
实现猪肉溯源与计量融合
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在农贸市场推进时,遇到了新的问题。农贸市场监管除了质量信息外,还有产品重量信息,但目前国内没有在零售市场可以将计量监管与质量监管有机结合的计量器。对此,市委、市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的支持,相关部门积极动员本地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在较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射频电子秤的研发,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了国内第一张射频识别计价秤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
这种射频电子秤可将生猪产品的重量、价格等信息一起打印成票据给消费者,消费者可据此查询到商品的详细信息,既满足了生猪溯源的全部功能要求,又实现了低功耗、低成本,不但是国内首创,在国际上也未见同类产品。
今年年底
完成猪肉质量溯源体系建设
建立猪肉产品质量溯源体系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和确保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手段。2008年底,我市就正式启动了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今年年底,将完成全域成都范围所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的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届时,我市将实现生猪产品从屠宰到餐桌全程覆盖、从市域外到市域内猪肉来源全面覆盖的信息化监管。
相关部门表示,运用RFID技术建立的生猪产品质量溯源体系,实现了对生猪产品的全过程、多层次的监督,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市场监管能力;同时,消费者对溯源信息和计量信息能够清楚了解,大大提高了我市生猪产品质量可信度,成都猪肉品牌形象还将得到进一步增强,显示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曹宇阳
完善食品安全准入机制 夯实食品安全基础
全市2010年食品安全工作会召开 赵小维出席并讲话
本报讯 (记者 朱光泽) 昨日下午,成都市2010年食品安全工作会召开,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小维出席并讲话。
在认真听取了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报告、交流发言后,赵小维就全市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食品安全准入机制建设,夯实食品安全基础,要认真梳理市场准入机制和长效机制建设,在以前基础上将食品准入机制扩大到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三大类,要进一步深化三级防控体系制度建设,特别是规范人员监督网络,要实行精细化管理;推进深化生猪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扩大到食品整体追溯建设上来,在已经试点的基础上,各部门和区(市)县要整体联动,大力推进这项工作,从制度上、措施上确保群众餐桌安全;在推进今年部署工作的同时,要加大督查力度,推行责任制度。从产到销,从销到最后上老百姓餐桌,哪个环节出问题,就追究到哪个环节。
成都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周蓉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并对2010年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