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先行 保障应用
来源:IT168 更新时间:2012-04-15

 生物特征识别是一个在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炙手可热的技术,近几年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凭借它的独特的优势,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信息安全、金融交易、社会安全、出入境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在医疗卫生、行政安保等方面也有了广泛的应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经成为解决当前各行业信息化中普遍面临的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电子信息交易认证、IT系统身份验证等难题的有效解决途径。

  然而,因国内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还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加大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建设显然迫在眉睫。为进一步做好我国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及生物特征识别国际标准化的工作,并推动生物特征识别标准的应用推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0年1月26号在京宣布成立了全国信标委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的成立对于国内推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又有哪些重要的意义?生物特征识别存在的现状及其前景应用又是如何?来自生物特征识别标准组的用户、专家为我们解开了答案。

  生物特征识别标准现状及其重要性

  我们知道,标准化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内,标准工作提升到公共政策和技术法规的高度,据了解,国家标准委正在起草的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中提出把实施标准战略作为促进技术创新、增将市场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建立标准化在产业中尤为重要, 尤其是生物特征识别标准体系的建设更加迫切。

  网络的普及和人们对计算机依赖性的增强,信息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使用者身份准确辨识和确定的需求日益增长,生物特征以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成为身份识别技术领域的重要信息技术手段之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涉及的内容广,包括了指纹、掌文、掌形、人脸、虹膜、颈脉、DNA、书写、语音识别、步态等多种识别方式,涉及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图像识别、比例算法、软件设计等多项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生物识别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设备厂商纷纷推出了各种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软硬件产品以及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在金融、电信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来自国家科学技术部高新司信息处  处长 强小哲认为,在生物特征识别方面,信息领域一直给予了长期的支持,很多专家在研究这项工作,因为没有标准,达到产业化就受到很多制约,同时,他指出,生物特征识别可能已经到了大规模应用、产业化发展的阶段,也可以使科技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配合、结合标准化工作,在支持技术开发的基础上支持生物特征识别相关技术的产业发展、社会应用的发展。


  “作为信息产业的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直高度关注和重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标准制定、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我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下,研发出基于虹膜、指纹、红外、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的系列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在标准方面,工信部从2004年就开始了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标准研究工作,并于2005年申请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特征识别分技术委员会的正式国家成员体。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及跟踪研究的同时,申报了20余项国家标准的制定,涵盖了生物特征识别术语、数据交换格式、公共数据框架、产品互操作、测试评价等方面,为进一步做好生物特征识别,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及参与生物特征识别国际标准化工作,并推动生物特征识别标准的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 赵波 介绍到。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 赵波

国家科学技术部高新司信息处  处长 强小哲


  如何做好生物特征识别标准

  为了促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加快开展标准化工作,截止到2009年12月31号,国家标准委正式下达了20项关于生物特征识别的标准化制定计划,涵盖了生物特征识别的术语等各个方面,希望通过工作组的建立,根据我国生物特征识别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制定和完善我国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做好生物特征识别国家标准的制定及生物特征识别国际化的标准化工作。除大环境对于推动生物特征识别标准支持以外,生物特征识标准落地方面还应该如何来做?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韩俊认为做好生物物征识别标准需要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要注重联合,共同做好标准化工作,现在生物特征识别的标准化和新技术一样,现在环境比较复杂,涉及到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用户,所以工作组要坚持联合的工作原则,与各方积极沟通,形成共识,同时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充分协商,积极吸纳产业链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共同谋划,未来,生物特征识别可能还涉及到公安部等应用部门,工作组要开放,要注意联合。

  第二,要扎实的做好领域标准化研究工作,特别是一个新的标准领域,尤其要注重对现状进行很好的分析,要做好对内对外的分析,以免在工作中走弯路。

  第三,要以培养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为出发点,标准化作为技术支撑和引导,标准化在生物特征领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但不是什么事情都是标准说了算,标准跟产业的发展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 韩俊

wordend 相关阅读:
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成立大会将召开
绿色IT新思路:IT业最需要生物能源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

  生物特征识别标准不仅仅要关注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要关注生物特征识别在企业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情况。那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应用中的效果及其未来发展如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处长张加会 和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 马虹分享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


  1、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是应用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是应用比较早的一项技术,社会保障工作离不开人,对人的身份的识别一直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早在2001年做社会保障卡规范时就已经在社会保障卡上为人的指纹预留了空间,在各地信息化工作中,也有许多地区采用指纹识别技术建立指纹识别系统,认证退休人员的身份、退休人员的身份状态,成为防治养老金冒领的重要手段。但是实际中还有问题,指纹识别的系统也主要由各地区在探索和实践,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系统。


  “如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身份识别工作能够给予更好的支持是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生物特征识别工作组的成立,标准制定工作的开展,对于下一步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张加会说道。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处长 张加会


   2、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未来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应用愿景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IC卡应用作为国家金卡工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政府政务信息化还有建设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息息相关,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尤其是实现城市公用事业领域信息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应用,包括几方面:一、出入口管理方。出入口管理,整个物业管理在管理范畴之内,比如公园、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希望和生物识别技术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信利用这项技术为用户也提供了安全应用环境,使传统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随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不断应用,该项技术将有可能逐步取代现有已经采用IC卡技术的身份识别,比如下一步很可能在公共交通、门禁等等重要场所广泛应用,随着安全级别的提高,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还将实现与条码、IC卡技术的融合,实现人可物自动关联的识别,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和现在在用的IC卡和电子标签技术能够有机结合。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 马虹介绍到。同时,她指出, 下一步将积极的配合全国信标委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组长单位的工作,与其它副组长单位密切协同,共同开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应用情况调研,了解行业需求,组建专题组,包括寻找一些试点,能够做到使试点工作、应用工作、标准的编制工作、研发工作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适时开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应用技术要求行业标准的编制,相信随着标准及相关课题的研制,一定会极大的提高生物特特征识别技术及产品的标准化,对我国整个生物特征识别产品的技术发展和使用推广及产业的良性发展都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必将极大的促进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 马虹

  展望未来,在世界更广的范围内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信息安全的要求越来越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将在各行各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前景应该是无限的。

  全国信标委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工作组成员:

  工作组组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 赵波

  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技术创新委员会副主任 关白玉;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主任 高林;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副所长 申世光;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徐燕军;
  建设部IC卡应用管理中心副主任 马虹
  北京诺君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小西;

  工作组下设专家委员会、专题组及秘书处,工作组秘书处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由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的冯敬和袁理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