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黑龙江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10年1月25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黑龙江省省长 栗战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
  2009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8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1%,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905.5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9.1亿元,增长37.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41.6亿元,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01.8亿元,增长19.2%。以上指标的增长除一般预算收入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162.2亿美元,下降29.9%;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下降5.5%。
  ——认真落实省委的总体战略部署,去年是“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实现良好开端、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别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制,将具体建设任务分解到市(地)和部门,形成了行政协调、产业互动、资源整合、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围绕优化结构、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众多产业群正在崛起。哈大齐工业走廊已列为国家扶持的重点产业集聚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推动了粮食产能再上新台阶;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步伐加快;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带动了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呈现强势上扬的良好态势。“十大工程”稳步推进,一些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已成为我省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我省应对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强产业指导,打出“政策组合拳”,去年是应危机、遏下滑、保增长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和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了装备、石化、轻纺、医药、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7个重点产业的振兴方案,有效地指导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从实际出发,打出了一整套“政策组合拳”,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帮助企业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稳定就业局势的意见》等23个文件,涵盖了经济、社会、民生,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等十几个领域,涉及财税、金融、土地、用工、社保、煤电油运等方面上百条政策。这些政策共为企业减负2亿元,帮助500多户企业恢复正常生产,新增产值约1000亿元、利税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形成了巨大的政策溢出效应。在政策引导下,全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创历史最高,2009年底贷款余额6145.7亿元,增长34.2%,增长速度为20年来最高,有力支持了保增长、促发展。针对金融危机对我省关键领域的冲击,去年年初我们果断提出,力保可能下滑的石油、石化、煤炭、装备制造四大骨干产业不下滑、少下滑;大力培育和扶持潜力大、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旅游、物流、房地产、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医药、食品、冶金、建材、建筑、矿产、节能环保、文化等14个行业、产业。实际运行中,四大骨干产业“遏下滑”和14个重点行业、产业“保增长”成效显著。全年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15.2亿元,下降38.4%,四个季度同比降幅连续收窄;石化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9.8亿元,下降0.5%,降幅控制在既定范围内;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31.4亿元,增长7.3%;煤炭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3.4亿元,增长9.7%。重点企业也实现了企稳回升,全省100户重点监测企业开工率达到100%。14个新经济增长点在保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矿价款收入、对外贸易额、冶金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物流运输业产值下降外,其它均实现了正增长,且增幅都在10%以上。其中,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6%,建筑业产值增长28%,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16.3%,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6.9%,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9%,内贸额增长19.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2%,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3.3%,建材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9.6%,房地产业产值增长54%。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抗击了金融风暴的冲击和风险!
  ——抢抓机遇上项目、扩内需,去年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最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一年。充分发掘生产性内需潜力,把大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积极争取到国家96个专项、4748个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135亿元,地方政府各类配套资金达到185.2亿元,带动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超过900亿元。千方百计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重点推进的300个大项目进展顺利。交通“三年决战”的关键之年成果丰硕。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实际交工和主体交工15项、1791公里,超出计划41%,创历史之最。哈齐客运专线、牡丹江至绥芬河扩能改造、前进镇至抚远、古莲至洛古河一期工程等7个铁路项目全部按计划开工建设。伊春、大庆、鸡西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机场数量居东北地区首位。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建了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工程和三江平原9处大型灌区工程,对19处大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开工了5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了西山、桃山二期等重点水源工程,对167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这些项目完成后,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65万亩。电力项目加快发展。续建了牡丹江第二发电厂热电联产扩建项目,建成了佳木斯发电厂热电联产等项目,在建风电项目规模达到104万千瓦,重点推进哈尔滨供电区输变电等城市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和农村电网完善项目。据测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吃配省内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产品,折合产值超过290亿元。充分挖掘生活性内需潜力,紧紧围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消费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组织开展了引导城市连锁经营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便利消费进社区和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双进”工程和“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活动,城乡市场购销两旺。内需扩大拉动了生产,生产增长促进了增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66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6.8元,增长7.2%。投资和消费的大幅度增长,既确保了当年发展,又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去年是全省“三农”投入和“三农”建设项目最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年。坚持把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应危机保增长的战略任务,大力强化“三农”,资金投放往“三农”上倾斜,工作力量往“三农”上集中,其它要素往“三农”上整合。全年省本级投入“三农”专项资金93.4亿元,增长31.7%。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获国家批准,通过超前启动,稳步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坚持抗灾夺丰收,粮食总产达870.6亿斤,比上年增加25.6亿斤,跃居全国第二位,再创历史新高。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5690万亩,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积极实施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新增耕地6300公顷,增加率居全国之首。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34个示范区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畜牧业稳步发展,产值达到870亿元,增长9.2%。奶牛存栏248万头,增加26.4万头,奶产量650万吨,增加64.5万吨。劳务产业逆势推进,转移农村劳动力5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7亿元,分别增长2.4%和16.7%。农机化建设步伐加快,新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9.7万台(套),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1318个,农业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成果不断扩大,四大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积8100万亩。垦区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场县合作共建步伐加快。农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其中东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率先超过1万元。新农村建设第二批试点深入推进,重点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新农村示范带基本形成。农村公路实际交工2.13万公里,超出计划78%。解决了4000个村屯、204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7%。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86处、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20处、新建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项目30个。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日益增多,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去年是全省结构调整步伐较快、科技对产业升级贡献较大的一年。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科技进步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托,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谋划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长。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制高点的突破口,认真细致地谋划。组织开展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了工业“双百工程”,重点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两大类共10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建设,已有建龙化工160万吨焦炭、海伦南华糖业日处理6000吨制糖生产线、哈药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产业化等16个项目建成投产;大庆石化120万吨乙烯改扩建、鲁能宝清煤电化工程一期等84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型哈飞赛马乘用车产业化、一重大型半组合式船用曲轴锻件国产化等10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创新发展。成立了大豆、乳业、动力装备、生物医药等9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大豆、乳业联盟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了年产200套兆瓦级风力发电变流器等50个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科技攻关,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获得34项国家专利。全面启动了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一带两区四基地”建设,大庆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园区成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并正式挂牌,成为我省第三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哈尔滨铝镁合金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上升为我省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齐齐哈尔重型机械装备、哈尔滨汽车制造、大庆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哈尔滨新媒体成为国家级科技特色产业基地。继续推进高教强省建设。组织了全省高校200项科技成果展和校企对接活动,省内14所高校和30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完善了26个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省内40多家企业建立起长期紧密的科技合作联系。依托哈工大组建了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黑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组建装备制造、煤电化、现代农业与加工、新药和中药5个技术研发平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组织开展了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达标活动,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417项,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2%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4%。开展了七台河市、望奎县等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大力发展替代接续产业,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出新步伐。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包括碳汇交易、生态农业、林下特色经济等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经济形态,推动了绿色增长。认真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建成水污染防治项目92个,水质达标率为54.6%,提高了9.1个百分点。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良天然草原16万公顷,建设湿地保护项目387万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6万公顷。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旅游、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1%。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速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782户,10亿元以上的达到49户。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000亿元,增长16%。我省产业结构的有机构成正在不断提升,结构正在一步步优化。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去年是全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较快的一年。圆满完成了省政府机构改革,行政机构精简了20%,总编制精简了4.8%,调整职能180项,优化了组织结构,提高了行政效能。省直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深化国企股份制改革,加快企业重组步伐,龙煤股份公司挂牌成立,整合重组省建工集团和省路桥集团,组建省建设集团,打造全省首家“双超百亿”的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引进了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实现了与齐二机床、哈量集团的战略重组。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迈出新步伐。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成功组建龙江银行,九洲电气成功上市,中国一重新股发行通过国家证监会发审委审核,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已开业74家,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积极稳妥地进行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取消二级收费公路试点的省份,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站点169个,全省单位和群众年受益10多亿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完成了电影体制改革和龙江电影制片厂、省杂技团转企改制等项任务。出版系统整体改制,组建了出版集团。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整合省市两级报刊资源,跨地域组建了生活报传媒集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已完成主体改革任务量的50%,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大兴安岭林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702个,增加2381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000万亩,增长20%。
  ——全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去年是全省民生投入最大、建设项目最多、惠及民众最广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尽管全省经济发展遇到了重大困难,但我们始终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千方百计解民忧、排民难、帮民富、惠民生。坚持实行“民生财政”,落实“民生预算”,对民生的投入前所未有,仅省本级财政用于民生的专项投入就达130.8亿元,增加43.1亿元,提高了49.2%。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74.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03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7%以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18.2万人,就业率达91.7%。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1万人,增长52.8%。发放职业培训补贴2.9亿元,增长20.1%。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2亿元,增长26.8%。社会保障方面,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全省基本养老、工伤和失业保险参保扩面超额完成计划,五项社保基金总量达511.7亿元,增长18.5%。筹集补贴资金21亿元,将47.5万名“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在全国率先解决了特殊历史时期特定用工群体的“老有所养”问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38元,达到1011元,提高了15.8%。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95.7%,居全国前列。启动和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省有14个县(市、区)被列为新农保首批试点单位,今年春节前就会有30.45万名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领取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筹集资金33.15亿元,对中央及中央下放企业和地方关闭破产国有企业74.8万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给予补助,其中,将56万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全省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1544.3万人,参保率达到95.9%,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由192元提高到221元,提高了15%。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由900元提高到1200元,提高了33.3%。为贫困群众发放取暖补助7.67亿元。落实省级配套资金0.42亿元,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养老服务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投入资金1亿多元,集中建设中心敬老院35所、乡镇敬老院40所和五保村50个,新增床位1万张。教育方面,投入资金19.6亿元,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643所,60.5万学生受益。投入资金8.7亿元,资助贫困学生73万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资金2.1亿元,资助困难寄宿学生31万人。落实国家出台的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将县镇和农村初中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500元,特殊教育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1000元。免费向265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特殊教育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教科书。省属高校生均经费总额增加2.4亿元,投入高教强省专项资金2亿元,生均财政拨款比上年提高1061元。发放助学贷款7.3亿元,受益学生8.3万人。医疗卫生方面,投入资金11.9亿元,推进了246个乡镇卫生院和29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入3.05亿元,用于8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率达到80%。投入资金6.26亿元,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投入资金1.37亿元,新建238个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111个县(区)、268个中心乡镇服务中心配置了医疗设备,为20个县(区)配置了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率达到95%。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以上和50%以上,大额医疗费医保制度内报销比例达75%。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乡镇卫生院达到70%左右,县级医院达到50%左右。实行基本药物目录后,我省基本药物价格在国家最高限价基础上又下降了33%。文体建设方面,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五大农村惠民工程进展顺利。投入9000多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77个,农家书屋1970个。投入资金4680万元,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区)级支中心36个,村级服务点6680个,实现了村级服务点全覆盖。投入资金5000万元,新建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788个、城镇体育健身活动场所646个。成功举办了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获金牌23.5块,列全国第七位,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最好成绩。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方面,“三棚一草”改造与建设完成总投资663.5亿元,成为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领域,省级财政投入达到了13.9亿元。总开工面积5614万平方米,总竣工面积4370万平方米,为城乡50万户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改善住房条件,改造面积与投资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棚户区改造开工面积3233.3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94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96%和173.5%。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竣工面积187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0%和9.5%。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1.52万户边境县、贫困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农危房改造任务。廉租住房开工面积50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97.6万平方米,为31万户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4.3亿元,居全国前列。“三供两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投资147.9亿元,开工建设项目280项。其中,投资98.27亿元,完成供热、供水、供气工程158项;投资49.63亿元,完成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122项。扎实推进“三优”文明城市创建,新增各类公园84个,拆除违章建筑1817处,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5775公顷,新增造林面积22.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6%。扶贫开发稳步推进,投入资金9.6亿元,完成了第四批750个贫困村、30万贫困人口的整村脱贫任务,村均投入资金达到128万元,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预防和治理腐败行为,坚持从严治政、廉洁从政,政风、行风持续好转。“平安龙江”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八大类严重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8.8%,公众安全感和平安建设满意度普遍提高。信访形势总体稳定,信访总量下降6.2%,集体上访下降11.4%。面上的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监督不断强化,社区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此外,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审计监察、统计咨询、双拥优抚、防灾减灾、国防建设和边境安全、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工作也都取得新进步。在省人大三次会议上,我曾代表省政府提出,“即使发展遇到更大困难,即使财政增收遇到更大压力,但对民生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困难群众的生活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能扩大不能缩小”。今天,我可以欣慰地向各位代表报告,我们践行和兑现了这一庄严承诺!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全省各地、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证明,任何艰难险阻也动摇不了我们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念,任何危机和挑战也阻挡不了我们奋力追赶的前进步伐!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以及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戮力同心、通力合作;得益于省委科学研判形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走向和脉络,及时做出加快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重大发展战略;得益于我们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凝聚力量,化危为机;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此,我代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黑龙江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中央直属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黑龙江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
  各位代表!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一年,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艰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科技贡献率不够高,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新兴产业生长缓慢;对内对外开放度不够,经济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集聚各种生产要素能力弱;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尤其是依赖国家投资,民间投资没有跟上,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等。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困难和矛盾,使我们在现实工作中面临着众多压力。一是面临着既要“快”,更要突出“好”的内在发展要求。尽管我省经济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与邻近省区相比,加快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这就逼迫我们必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好”,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二是面临着既要重点抓好“保”,又要加快促进“转”的紧迫任务。今年我们必须保11%以上的增长,否则就业、增收、社保等许多问题都无法保证。但仅仅依靠传统产业、粗放的经营模式,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发展的空间、速度和效益也将受到制约。只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筑产业新优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我们才有可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赢得发展主动权。三是面临着既要充分运用经济上行“动力”,也要时刻注意经济下行“压力”的现实处境。今年我省经济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于我有利,我省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已积蓄了一定的发展动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全省干部群众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热情更加高涨,可以说上行动力充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际经济复苏之路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外需萎缩局面仍在持续,国内部分产能出现过剩,内需不达预期,经济仍然存在着下行或徘徊不前的压力。四是面临着财政增收困难,又要加大民生投入的突出矛盾。目前,我省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财政收支矛盾加大,民生改善所需投入呈刚性增长态势。必须千方百计增收节支,调整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根据面临的形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我省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把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把中央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把调整结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此,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把工作力量向这里凝聚,把大项目、好项目向这里摆放,把引资重点和投资向这里倾斜,把技术和人才向这里集中,进一步把“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推向加快建设的新阶段。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强基础、调结构、提效益、惠民生、促和谐。强基础是推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基和重要前提,也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扩大内需的投资方向。要继续加大交通、水利、生态、城乡生产生活方面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为长远发展打基础、攒后劲。调结构是我省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切实把推进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着力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为经济发展蓄积能量和动力。提效益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资源精深加工要效益,向产业升级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低碳发展、绿色增长要效益,向现代经营管理要效益,向品牌塑造要效益。惠民生是我省大发展、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强大动力。要通过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一方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和谐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要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加大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弘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要把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作为重点,加快推进“法治龙江”、“平安龙江”、“和谐龙江”建设。
  2010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1%,二氧化硫排放量略有削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三)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必须从黑龙江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基础设施和大项目建设是拉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保增长、调结构的有力支撑,我们必须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打牢发展基础,积蓄发展后劲。以300个省重点大项目为带动,抓好大项目的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要实现6790亿元。继续推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现代交通网络建设上,确保完成公路建设“三年决战”攻坚目标,建设重点公路工程35项、4659公里,确保讷河至嫩江等3项高速公路、加格达奇至白桦等7项一、二级公路交工和主体交工745公里,续建和新开工23项、3735公里,争取开工2项、179公里。完成农村公路1.1万公里,乡镇通畅率达到96%,行政村通畅率达到96.7%。加快哈大和哈齐客运专线、牡丹江至绥芬河铁路扩能改造等大中型在建铁路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哈牡、哈佳客运专线等项目。推进抚远、五大连池、加格达奇三个机场和哈尔滨机场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力争开工建设黑河港、抚远港扩建工程等重点航运项目和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工程。在现代水利体系建设上,加快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工程、防洪工程、水利枢纽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重点建设三江平原等灌区工程,加快推进西部旱区节水灌溉工程,完成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内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开工建设抚远三角洲国土防护工程。在能源保障体系建设上,推进华电牡丹江第二发电厂扩建、大唐鸡西第二发电厂煤矸石热电联产新建等11个电源项目;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建设111个电网项目。在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上,继续实施工业“双百工程”,重点加强100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中蓝哈石化年产10万吨粗苯加氢、西钢工艺优化升级改造工程等20个项目,复工续建哈尔滨大成玉米深加工一期工程、东安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华鹤煤化工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等46个项目,竣工投产哈动股份核电主泵电机制造基地/电站阀门技改二期、大庆石化120万吨柴油加氢精制等34个项目。
  ——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是实现我省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把加快结构调整作为应危机、促发展的治本之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省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中之重,下大气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要大力推进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积极开展核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尽快提升新能源开发、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衍生产业的规模与水平。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强化新材料研发、新材料制造和产业化、新材料应用,集中打造镁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新型合金钢、新型高强高效焊接材料、人工晶体、聚烯烃及改性材料等“六个优势特色基地”,建设高档石墨制品、大直径单晶及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特种铜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七个优势特色产业群”。节能环保产业要积极推动重大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和节能产业化项目,发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尤其要重点推进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抗生素、动物疫苗、新药开发,以及生物育种等领域,努力实现率先突破。通过大力发展生物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使我省成为生物产业先进省份,今年生物产业产值要超过800亿元。信息产业要积极推进通信服务、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推进数字集群通信产学研基地、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园建设。迎接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主动谋划和加快“物联网”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要加快电站装备、石油石化装备、大型铸锻件生产、民用航空、重型机床的信息化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规模水平。同时,要大力开发食品装备、农机装备等产业,大力推进支线飞机、直升机、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动力装备的生产制造,搞好大飞机配套的项目建设。加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和考核工作,今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指标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水平。进一步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要做大做强食品产业,把粮食大省变为食品工业大省。重点发展粮食、乳品、肉类、马铃薯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基地,进一步壮大北大荒米业、飞鹤乳业、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中粮生化能源(肇东)、龙凤玉米、佳木斯益海嘉里粮油等一批龙头企业,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5家,确保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以上。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五大连池、北极村等旅游龙头产品建设,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叫响冬季冰雪和夏季避暑两大品牌,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着力发展会展、物流、金融、创意、动漫、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强化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市作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服务外包产业,不断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要达到11%以上。

 ——农业是我省最大的比较优势,具备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快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力争登上900亿斤新台阶;充分发挥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排头兵作用,积极开展省部共建,推进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在推进土地流转、农机跨区作业、良种良法推广、农业保险等方面合作共建面积要达到1亿亩;以北大荒粮食集团为龙头,加快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要加强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科技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突出抓好大型灌区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20个国家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全省新增旱涝保收农田500万亩;大力推进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通过政府补贴,今年要购置2.7万台(套)大中型农机具,组建330个农机合作社,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推广普及先进的标准化栽培模式,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加大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广辟发展之路,广开增收渠道。加大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继续实施“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工程,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启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推进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3%;大力发展劳务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5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40亿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拉长农副产品深加工链条,使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加工增收。要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通村公路全部硬化,30%的村实现村内主街硬化;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以上;积极探索农村集中供热,全面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完成第二批新农村建设“千村试点”工作任务,建成35个省级重点示范村、19个整乡和150个新村(新区)。要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破1万个;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民依法、有序、自愿走向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办好重点面向“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龙江银行,再建一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担保公司。要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模式。统筹推进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一体化,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的大中小型城镇。在垦区启动实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继续走好垦区带动、林区带动、油区带动、矿区带动、口岸带动、交通枢纽带动、重点旅游景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乡村带动、现有县城和经济文化有一定基础的乡镇所在地带动等十条路子,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
  ——我省具有雄厚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扎实推进高教强省建设,在继续实施“五个一批”建设计划和“五个服务”计划的同时,依托“三大智力资源”,实施“八大技术创新行动”:一是产业技术创新行动,围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顶层设计30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制约产业链条延伸的关键技术,提升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行动,按照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发展和资源共享四个方面进行综合集成,构建15个面向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优选出50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和产业化,组织实施10项重点科技新产品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科技园区提档升级行动,开展省市科技共商共建,加快“一带两区四基地”建设,支持哈尔滨市打造科技创新城、大庆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齐齐哈尔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五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动,围绕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构建农机、先进复合材料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六是创新型企业建设行动,培育和认定创新型企业300家,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逐步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七是民生科技工程行动,围绕安全、健康、环保和富民等四个民生领域,每年组织20项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集成示范和培训推广等项目,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扶贫等工作,每年组织实施10个科技富民强县、科技扶贫示范和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八是对外科技合作行动,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为契机,进一步拓展科技合作领域。利用省内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及国际合作研发基地等平台,围绕能源装备、新材料、现代农业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每年引进20项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加快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重点创新项目、重点研究基地、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海外学人创业园和国家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等载体,每年引进20名出国留学和海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发展壮大区域经济是提升我省整体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必须因地制宜,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县域、城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双轮驱动、比翼齐飞的竞相发展新局面。县域经济要突出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项重点任务,进一步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强化政策扶持,增强自主发展活力,实现三年跨越式发展,到2012年县域经济总量达到5500亿元。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培育壮大立县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推进食品、亚麻、北药、食用菌、皮革、林木等资源精深加工,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规划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县域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装备、石化、医药、生物、新能源等各类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今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加快推进城镇化,实施“百镇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旅游名镇,提高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城区是经济因素最活跃的地方,是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发展潜力巨大。要把加快城区经济发展上升到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层面,制定出台推进城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创新城区管理体制机制,激活内在发展动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完善各类园区、开发区建设,促进经济集群发展。加大城区改造建设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充分发挥城区经济的引领、辐射和服务作用。
  ——深化改革是有效化解体制机制矛盾、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像抓三年国企改革攻坚那样,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尽快扭转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小、水平低、发展慢的被动局面。

今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积极鼓励全民创业,降低准入门槛,实行国家法律、法规“非禁即入”。加强创业培训和辅导,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拓宽创业领域,形成百姓兴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氛围。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梯次扶持微型和小型企业发展壮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0户,扶持2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迅速做大,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0户。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彻底清除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条条框框。清理和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全面实行缴费登记卡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让一切有志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成员迅速行动起来,让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生产要素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创业致富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继续深化国企股份制改革,推进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集团重组和大企业建设,积极引导支持地方企业与央企重组联合,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尽快完成市(地)、县(市)政府机构改革,严格落实“三定”方案,科学配置省、市、县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理顺职责关系,实现权责统一。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进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和煤矿证照审批的电子监察系统工作。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引进外埠金融机构,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扩大开放不仅是扭转当前我省外贸不利局面的迫切需要,更是攸关龙江全面振兴的长远大计,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对俄经贸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努力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黑龙江要成为沿边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的要求,全面实施对俄经贸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贸易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增加我省地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壮大经贸主体,扶植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对俄贸易拓宽领域、提升层次。进一步加强对俄园区建设,积极推进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和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黑河、绥芬河、东宁三个互市贸易区向跨境经济合作区转变,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推进乌苏里斯克、华宇等经贸合作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对俄物流通道建设,推进纳霍德卡国际物流集散港建设,推动同江铁路大桥、洛古河界江大桥尽早开工,加快抚远等深水码头改造,积极发展江海联运,加快绥芬河至东宁口岸连接线公路建设。进一步强化对俄科技合作,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项目、互派交流人员等形式,不断扩大合作成果。进一步加大对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发项目和资源能源合作利用项目的投资,建设纵向产业链,横向产业群,深化对俄投资合作。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与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的经贸合作,积极拓展中东、拉美、非洲、西亚、东盟、台湾等新兴市场,不断扩大这些地区在我省的投资、贸易比重。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有效防范经贸风险,推进机电产品出口,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快“走出去”步伐,健全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国企和大型民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开展跨国经营。把握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积极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抓住港澳地区产业转移和资金“西进”、“北上”的机遇,深化与港澳投资者的合作。坚持“省外即外”的开放战略,加强与外省、区、市合作,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战略重组的机遇,主动加强与央企的对接合作,吸引央企资本入驻龙江。创新思路,办好第21届哈洽会。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实现恢复性增长。
  ——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进我省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条件和重要依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兴利当代,造福子孙。认真落实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继续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突出抓好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推广和应用节能技术、节能装备,建设节能建筑,努力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活动,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省节能减排中的表率作用,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搞好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继续抓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强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加强项目储备包装,积极发展碳汇交易。继续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确保116个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建设项目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推行“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方案,逐步消除劣五类水体,促进支流水体改善。加快环境设施建设,减少城市扬尘、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提高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积极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减少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草原、湿地、森林资源的保护,继续抓好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加快嫩江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在黑龙江流域实施界江护岸、堤防工程和界江防护林项目。推进平原、半平原地区绿化,确保完成三年1000万亩造林绿化任务。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强力推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实现林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让蓝天碧水、林海雪原成为龙江风采的靓丽名片,成为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顺应广大群众的热切期待,把惠及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让全省人民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继续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坚持稳定就业与扩大就业“两手抓”,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广开就业渠道。新增就业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和援助工作,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继续推进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工程。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加强养老福利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水平。加强市场监管,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扎实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继续推进公平教育工程。以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落实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免费政策,全力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18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80万人次、企业在岗职工50万人次、下岗职工25万人次。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力争创建标准化学校500所。加快国家和省级重点监防区校舍建设,确保中小学校舍安全。继续推进公共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引导优质卫生资源向基层转移,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建设19个县级医院、2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200个村卫生室。认真落实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建设,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推进30所三级医院与66个县级医院的对口协作,完成省级和13个市(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建设,继续抓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防控工作,切实做好其它各类传染病疫情测报工作。全面实施“惠家计划”,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创建10个县级示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0个乡级示范站,完成65个中心乡镇服务站的建设任务。继续推进文体繁荣工程。完成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推进“三网”融合进程。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推进66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列入国家规划的257个乡镇文化站和42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图书馆、文化馆和艺术馆,继续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

全面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建设一批公益性的开放体育场馆和设施。整合资源,积极培育冰雪体育产业。做好代表国家参加温哥华冬奥会的准备工作,办好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继续推进“三棚一草”改造工程。非煤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1500万平方米,改造13.4万户;林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590万平方米,改造11.8万户;煤矿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321万平方米,改造5.2万户;垦区危旧房改造开工建设725万平方米,改造11.9万户;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约2000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10万户。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有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继续推进“三供两治”建设工程。加快齐齐哈尔、鸡西、伊春等市(地)供热管网工程建设。我省现有急需改造的老化供热管网5772.5公里,每年漏失率高达10%,浪费煤炭折合标准煤128万吨。要全面启动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现有的老化管网改造任务。今年重点推进哈尔滨第一热电厂、佳木斯等市县供热续建项目。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40万吨、集中供热能力6000万平方米、燃气用户40万户、污水处理能力100万吨、垃圾处理能力4000吨。继续推进“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城乡文明水平。继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程。高标准启动实施第五批7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计划,实现20万农村人口脱贫目标。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提高沼气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全年新建大中型农村能源项目139个,户用沼气、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项目1.1万个,沼气乡村服务网点110个。继续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工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畅通信访渠道,完善领导干部下访和接访长效机制,认真排查化解、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大对公共安全科技工程的投入,大力提升社会控制能力。强化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和力量建设,提升政府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吸取“11?21”矿难教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以煤矿、道路交通为重点的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建立健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的常态机制。切实做好森林和草原防火工作。今年不管财政收支形势多么严峻,我们仍将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不能减少、水平不能降低、规模不能缩小”的原则不动摇,全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向更高标准提升,向更大范围覆盖,为全省人民谋取更多福祉。
  ——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是政府责之所担,百姓愿之所盼,我们必须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坚持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用高效廉洁的实际行动,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面对各地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面对发展相对滞后的严峻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发展的热切期盼,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振兴龙江为己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保守僵化、畏难无为的消极状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兴安岭精神等艰苦创业精神,发扬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发扬逆势而上、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以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以超常的措施推动发展,以创新的服务保障发展。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说大话、搞虚夸、不干事,集中精力抓推进、抓落实,多干事、干成事。要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事有专管之人,时有限定之期,标有奖惩之措,真正把决策部署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把推动科学发展落实到最终成效上。要坚持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从严治政,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加强对关键人员、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和制约,规范权力运行,严厉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加强财政和审计监督,增强理财意识,继续压缩政府部门经常性项目支出,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规性、有效性,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同心协力,顽强拼搏,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加速龙江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