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法院CIO:我是信息系统的老板
来源:IT168 更新时间:2012-04-14

  孙冰三十出头,年轻有为。

  10多年前,她刚进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做网管员。当时她刚毕业,西城法院仅有她一名IT人员,并且还是专业背景的。孙冰在机房里搞起了综合布线,整天和两台服务器打交道。

  如今,孙冰是西城法院办公室副主任。之前,她担任技术室主任已有三年时间。目前,西城法院负责IT的技术室有15名员工,有一部分日常IT维护工作交给了外包公司。

  这名信息化主管拥有12年经验,她毫不犹豫地说:“西城法院的信息系统走在了本系统的前列。”信息系统为全院近400名审判人员、62间数字化法庭以及全年2.4万件案件提供不间断的保障服务。

  她补充说:“法院信息化工作压力很大,每天都紧绷着弦。系统建设的好坏与信息主管的意识有关。如果从运营角度看,我在信息系统的世界里就是老板。”

  孙冰很自信、很乐观。

  CIO的五种能力

  孙冰的自信与乐观建立在成功的业务系统之上。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的信息化道路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孙冰见证了整个过程。“同时,我也是北京法院系统最早一批信息化建设者之一,见证了区级法院系统的建设。”

  1997年,西城法院开始建设内部网络,孙冰一手操办,从扯拽固定一根根网线做起。2000年,西城法院率先应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下简称北京高法院)推广的内部审判应用系统。该系统经过在西城法院试点、验收通过之后,全市铺开。此后,西城法院逐步深入应用了各类系统。

  在读计算机专业时,孙冰早就认识到信息化的作用:“信息化是手段,要应用才有价值。”此理念贯穿在她10多年的工作中。她认为,信息主管不该着眼于信息技术,应该看信息技术的推动力:“结合行业的需求,看领导的决策管理需要。信息化能为行业提供什么,是否是大形势之下的必然产物,这考验着信息主管看待信息化的意识。”

  孙冰提炼出信息主管的五种能力,认为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信息主管,更需要全面的能力综合。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工作中修炼而成的。

  第一是管理能力,指信息主管全面的管理能力,包括对信息系统应用的管理和技术团队的管理等。第二是协调能力,指信息主管除了保障机器跑起来,还要让业务人员用起来、用好,这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第三是对资金的掌握和运作能力,这是指信息主管必须能申请到钱,把钱用到合适的项目中;信息主管不能只有良好的愿景,必须将愿景落实在项目中,让项目运转,信息化才能成功。第四是对业务环境的熟知程度,这是指信息主管熟悉本行业业务,理解业务需求。有了这种熟知程度,信息主管就知道如何贴近业务基础,利用什么技术,开发何种系统,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

  孙冰把对技术的掌握能力放在了最后:“这是信息主管的基本功。如果信息主管只掌握了技术,而其他能力比较欠缺,注定只能做一名技术主管而不能做信息主管。”

  IT挖掘业务需求

  西城法院搬过两次家,一次搬到西直门,一次搬到北二环。每次搬迁之后,硬件环境随之改善。现在西城法院拥有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全数字化法庭62间,每天存储着大量的数字资料。在西城法院2009年对外招聘的视频中,还专门将信息化条件列为吸引人才的一项指标。

  孙冰在这两次搬迁中,全面负责信息化工作,尤其是搬到北二环之后,西城法院对信息化的要求更高了。

  “业务在增加,技术实力也不断提高。”孙冰细数变化。最初西城法院的电脑不足100台,孙冰独自负责综合布线,配置两台IBM服务器:一台是域服务器,一台是数据库服务器。随着业务人员,西城法院开始增加IT技术实力,2003年IT人员增加到两名,2005年增加到三名,现在是15名专业IT人员。

  西城法院的信息化不断发展,IT部门推动信息化建设并非一帆风顺,这就凸显出信息主管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积极沟通,主动推进。当信息部门为业务部门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时,就能得到他们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支持。”孙冰认为,刚推IT新业务时会遭遇系统抵制,因为业务流程发生了变化。这时,IT部门要积极主动应用,尽量做到系统功能齐全,界面符合审判业务习惯,自然会让业务人员慢慢熟悉和认知。

  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西城法院建设了核心的审判业务系统,这是法院系统内部自上而下安装的,各法院的情况相差无几。但审判业务系统复杂,有很多分支子系统,并且庭审数字化之后,要求从立案、审判到结案全过程电子化,包括音频、视频、文件、档案和流程信息等都要归档存储,这就对信息部门提出了高要求。

  西城法院在常规审判流程的基础上开发了新业务系统。“依托核心的业务系统,我们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规范了审判流程和内部管理系统,使其更加科学地为审判业务服务。IT部门必须了解审判业务的特点,不断提高法院信息化水平。”

  这个新系统是“庭审文书录入系统”。

  按照常规审批流程,不管是简单案件还是复杂案件,无论是民事、商事还是刑事案件,均需要一定时间录入开庭笔录文书。技术室发现,简单的案件庭审所涉及的问题大同小异,为此,他们开发了庭审文书录入系统,并纳入到第一级的审判案件中。如果案件在35个工作日之内不能及时审结,将自动流转到第二级的庭审中。

  在技术室的监控中心,孙冰演示了该系统。只见系统按照流程罗列出一些常用的问题,如对审判结果是否存有异议、双方陈述等。在这个流程中,简单勾选“是、否”,就结束了一个问题,进入下一个流程中。

  “这个系统受到审判员的欢迎,尤其受到民事、商事审判庭的欢迎。”该流程将常用问题固化到流程中,减少了审判的压力,节约了速录员的输入时间,也让整个文书规范整洁了,大大提高了审判的速度。

  孙冰统计过:“全院全案件平均的审判周期是59天,采用这个系统之后,2009年案件的平均审理时间缩短至39天,结案率提高了30%。由于提高了结案的速度,老百姓的诉求得到了满足,在某种程度是促进了审判业务的提高。”

  外网提高服务能力

  孙冰并不满足做好信息化本职工作,她要做,就做优秀的信息化主管。

  “信息主管不能站在业务层面看信息化发展,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视野开阔地看,要勇于创新。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学习积累,注意法院内的发展,然后结合法院的发展方针、院领导的决策重点,制定出信息化的发展重点。”孙冰条理清晰,一条条分析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信息主管。

  西城法院的外网建设颇有特色,体现了IT部门的创新能力。该网站是面向公众的诉讼服务平台,对外开放了一部分内部系统中的审判数据,公众可在网站上立案和查看审判进度等。“这是便民服务的一个措施。”孙冰介绍说,网站开办一年多来,访问量是130万人次,近4万人在线与法官交流,网上立案有700多件。

  孙冰解释说,为了保障法律的严肃性,有些案件如刑事自诉案件不能通过外网立案。而且,当事人凭此登录注册之后,网站才将登录名和密码发到对方电子邮箱内。当事人可随时查询案件的进展程度,有效保护了个人隐私。

  今年,西城法院将持续推进外网诉讼服务的建设。

  孙冰认为,外网建设好了,需要多做宣传,有必要让更多人知道,让他们通过网站了解诉讼流程,普及法律知识。另外,网站要学习北京高法院的电话信息服务系统,让公众从被动上网查询变为法院主动发送提示信息。

  北京高法院于2009年初开通了12368司法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具有静态信息查询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了法院立案流程、审判流程、庭审程序和信访程序等信息查询服务。公众和诉讼参与人可通过电话拔入,进行语音收听或通过传真、短信等方式获取相关司法信息。

  孙冰说,在法院外网上可探索实施的服务项目很多,比如与银行合作推出电子结算系统,可网上立案、网上交换证据、远程审判等。不过,“由于很多情况没有司法解释,但这些服务又必须在法律认定的范围之内。我们在积极摸索的同时,必须慎重。”

  在西城法院的信息化考核中,重点提到了对外网的评测。“我们将信息化纳入考核,这也是在区域法院系统中率先做到的。”孙冰说,西城法院有一套完整而细致的信息化考核指标,针对外网就有一系列标准,以至于具体到回复外网的时间等。

  她今年的重点任务是,结合西城法院的规划,从信息化角度做好内部管理工作,提高系统应用水平,帮助做好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比如通过网上立案系统的改造,将立案和审判完全分开,承办人员并不知道案件下一步归哪位法官负责,一定程度上防范了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