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流通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命题,文中分析农村流通的若干不足,并进一步提出了如何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来建立农村流通现代化流通体系。
流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城乡流通业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流通业的一个特点,相对落后的农村流通业已经严重延缓了农村的市场化进程,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新瓶颈。农村流通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在农村的广大地区,建立以先进流通技术和管理理念为基础的完善的流通体系,以实现流通成本的节约,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变革过程。
1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由于历史上二元经济的影响以及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城乡之间的差距不可能很快得以消除。但是完全可以从流通业的某个点入手,从而采取有力措施去改善和发展农村的现代化流通。信息化已经成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立。而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农村流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与城市相比处于相当落后状态,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制约农村商品流通业发展的因素总结一下,大致有如下几点。
1.1农村购买力和农民购买力低
由于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历史原因,我国广大农民散居在各地农村。虽然全国农民集中起来有一定的购买力,但具体到每一地区,购买力分布较小,大部分地区无法维持较多的和大规模的商业企业生存。另外,我国农民收入和城市相比,差距很大。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由于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农民购买力较小。
1.2农村交通落后
不可否认,近年来,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更差。落后的交通使得我国农村商品的采购、运输、仓储成本很高,流通效益低下。
1.3农村通信落后
由于我国政府在农村信息化的投资明显偏少,同时缺乏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而使农村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并且城乡“数字鸿沟”和东西部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农村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和外界交流非常困难。供求信息不畅通也成为制约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电子商务与农村现代化流通的关系
我国各类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度低,缺乏高效的流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农村商品流通中,缺乏把供应商、中间商和客户,把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有效整合在一起的区域性基础信息平台,信息技术与流通过程不能有效融合在一起,致使流通环节相互脱节,流通成本高而效率低。从供销社角度来看,供销合作社是我国传统的流通主体,由于信息化程度较低,失去了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地位。其次,一些新兴的合作组织,如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商会等,大多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较小,信息的收集能力以及组织内部的信息化程度都较低,并不能满足大多数农民的需求。再次,一些大型流通企业缺位,以个体私营的小流通企业为主导,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网络群,对于各类信息的收集、分析、利用、传播也难以形成集群效应。
由此可见,对于农村流通业而言,至今尚缺乏一个合适的农村流通信息中介平台。这也意味着没有一个流通信息载体服务于那些发展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得地区。不但外面的信息无法传递进来,而且本地的一些流通信息也无法传递出去。其次,农村流通信息平台的缺失,使得信息的收集缺乏针对性,利用价值不大。现有的一些信息咨询和信息提供部门的信息资源不能适应农民的需要,缺乏合理的信息组合。电子商务对流通领域有着直接的影响。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已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它大大超越了作为一般贸易手段的内在价值,对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影响。在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中,流通领域的应用具有先导性。推进流通领域的电子商务不仅有助于流通产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而且能够加快电子商务向经济生活领域的渗透和扩散。带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对于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3基于电子商务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的建议
3.1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商务属于网络活动,农村需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用户的网络环境,为农业电子商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方面需要加大政府投资,另一方面则要求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对于一些基础设施可以主要由政府来投资建设,如农民和商户上网问题等。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可以围绕当地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立相关的信息平台。再次,可以采用政策引导,促进一些现代化的流通企业进入农贸市场,带动信息化的发展和扩展。
3.2对农村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优化物流配送
现代化的物流企业标志之一就是信息化。这要求根据情况适当选取信息系统,引进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配送管理信息系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地采用EOS、GIS、GPS、POS、JIT技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应该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现代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物流有三个阶段:提供基本储运服务、提供仓储和货运管理等增值服务、提供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我国大量物流企业都处于第一阶段,传统企业应设法更新管理方法、物流设施、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更进一步,比如提供增值服务:分拣包装、配套装备、条码生成、选择承运人、协议价格、安排货运计划、货运系统监测。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储运企业,应该资源共享,横向联合,通过协议建立区域物流网络,开放各自的物流资源,共用储运设施。
配送中心,即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加工、分货、拣货、配货)和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或供应的现代流通设施。实力雄厚的连锁企业可以自建配送中心。比如连锁巨头沃尔玛的策略就是先建立配送中心再进入。因为农村连锁店在地理上分布很广,不能在短期分摊配送中心的组建和配送成本。此外,一些中小企业实力不足,如果盲目上马很可能导致所建配送中心缺乏现代物流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与供应商或者其他连锁企业联合建立配送中心,这样可以减少进军农村市场的前期投入资金。配送中心可以是独立法人,实行社会化运作,可以接受主建方以外的业务。组建方可以定期分红。
3.3整合资源,建立流通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合适的农村商品流通的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要注重实现两个整合,即一是整合信息资源,二是整合网络资源,这是实现信息共建共享的重要保证。整合信息资源,要注意数据库信息的收集、更新和完善,同时要避免重复收集以及收集无用信息。主要通过商务部等政府部门牵头,采取逐级收集、中心汇总的方式,将各地、各部门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商务部信息中心汇总,然后建立面向社会的网络链接,使收集到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运用。另外,通过对一批数据库进行按月或随时更新数据,以及注意实现对系统基础数据的系统备份恢复、系统数据重新整合等功能,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网络资源,要求注重农业、农村相关的服务网络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同类型的网站以及发布相互重叠的信息资源,限制各管一摊、各搞一套、重复投资的问题。另外,还要注重农村批发市场信息化的程度及相应的整合。结合各地信息港建设,建立农村批发市场信息机构,以服务农民为中心,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使农村批发市场能充分的为农民服务。除此之外,对于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可以与批发市场进行部分整合。
也可以完善一个第三方涉农商务网站,销售及物流企业学会收发商务信息。可以考虑从农业入手,先从地区性着眼,做成农业类的第三方交易平台。这样,物流企业可以在长途送货之前与业主联系,事先掌握货运供求信息,达成货运意向,缓解返程空车问题。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找到最近的货源,足不出户地找到产成品的销路。销售企业和农村经纪人可以省去前往批发市场、产地和市场终端打听行情的麻烦。
3.4通过企业网上银行解决农村流通企业的金融难题
农村信用社以及各大商业银行可以用网上银行去无形地占领农村市场。流通企业可以利用网上银行在总部和连锁店间实现实时资金划拨和远程财务监控,以及大额货款的在线划拨支付。
3.5通过连锁企业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来发展农村流通现代化
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是简单化、标准化、专业化。追求统一店名和店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连锁经营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迅速提升农村商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实现对农村商业网点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可以数倍的减少交易次数,减少交易环节,扩大一次性采购量,提高对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从而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同时获得低价格的商品供应,并有效防止假冒伪劣商品。利用电子商务实现连锁总部、配送中心与农村连锁店的电子化交易和管理,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低成本实现信息共享和及时的沟通交流,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
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将总部和配送中心设在城市,可以将农村和城市商品流通体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农村商品流通和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发达的商品流通可以进一步深化农村社会分工,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使得农民可以迅速了解国内外市场信息和需求动态,并实现网上交易,使得农产品低成本的对外销售,农村市场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农产品和农村商品价格将与大中城市乃至国际价格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