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总体要求就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机构编制部门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围绕这个总体要求努力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供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十一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时期的机构编制工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的要求,机构编制工作要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去审视、去谋划,紧紧围绕党执政兴国这个第一要务来开展。

  立足科学发展,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处理体制调整、职能配置、机构编制等复杂问题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机构编制工作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后十年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提供可靠的体制机制保障。

  立足科学发展,要求统筹处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我国国情出发,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要把握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适时推进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把着力点放在亟待解决并且有条件解决的问题上。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立足科学发展,要求统筹处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各项改革的关系,注意与其他各项改革相互协调,配套衔接,统筹考虑改革力度和社会可承受能力,把握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的时机和步骤,把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立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现实情况,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按照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受益较多的群体与受益较少的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立足科学发展,要求统筹处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部关系,兼顾局部改革与整体改革、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政府部门的内部调整与适应社会公众需求、组织机构调整与运行机制创新、人员精简与结构调整的关系。要找准行政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确定科学合理的改革路径,提高改革的实效性、针对性、科学性。要认真总结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研究行政体制变化、发展和改革的基本规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行之有效的改革路径、动力机制和评价标准,提出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阶段性任务和实施步骤。结合各地、各部门和各个管理层次的不同情况,适时提出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必须落实到机构编制部门日常所从事的工作中去,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和基层的需求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推动力。要着力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社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保护、"走出去"战略等方面所涉及到的体制机制问题。要做好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部门之间的职责协调,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夯实机构编制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基础。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机构编制工作,对于机构编制部门干部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提出了特别的要求。理论思维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准确把握事物内部矛盾。战略思维是以前瞻的眼光总揽和驾驭全局,赢得主动。中央一再强调,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机构编制工作涉及面广、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要求必须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从"十一五"规划的全局出发,去谋划和考虑具体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注意把握行政改革的客观规律,统筹全局,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也要兼顾方方面面的因素,避免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突出前瞻性,防止今天批出去,明天改回来。在工作方法上,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基础与前沿、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只有加强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才能保证视野更开阔,工作层次更高。

  二、着力自主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机构编制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是我们党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也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机构编制部门要通过努力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清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和政府职能转变,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要深化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改革,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活力和积极性,促进科技与生产相结合;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进知识产权领域的改革创新,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各领域各行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体制机制方面的保障。

  机构编制部门是负责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部门,工作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就要力争成为创新型机关。机构编制工作要根据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进自身的创新。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我国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机构编制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着力解决在一些方面存在的思路狭窄、工作面不宽、管理乏力、方法僵硬、手段单一等问题。

  要不断创新机构编制工作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和管理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机构编制工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服务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强执政意识和先进性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提高统筹兼顾、合理配置执政资源的能力,努力使机构编制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不断创新行政管理和改革的理论,认真总结历次改革特别是2003年改革以来的经验,注意吸收国外行政管理理论的合理成分,促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在改革的思路上,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既不能照抄西方国家的做法,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路。

  要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和手段,建立管政策、管标准、管总量、管结构的宏观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的"三定"规定,提高其法律效力层级。引入绩效评估办法,逐步建立"三定"执行情况的评估监督机制。我国各地情况差异很大,要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推进机构编制工作的创新。

  三、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到这样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应当看到,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同时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也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和机构还存在着职能转变不到位、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效率不高等弊端和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机构编制工作必须从这样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研究,通盘规划,突出重点,精心部署,扎实推进。

  以2020年建立起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为目标,"十一五"时期,要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机构体系、健全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行政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机构编制部门要认真履行承担的职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完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要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每一项改革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有一个从确定改革目标、了解需要与可能、制定改革规划到搞好综合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精心组织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国情,了解基层情况,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否则就没有资格搞改革。毛泽东同志讲过,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正确的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是解决好重大问题的基础,是工作的看家本事,也是党的宗旨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本质要求。机构编制工作要继续加大调研力度,改进调研方法,提高调研质量。

  四、促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利益的体制机制问题

  科学发展观不单是强调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更重要的在于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指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以人为本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在统一。

  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出发,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取得新进步。必须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分析研究产生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突出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要积极参与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等领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逐步建立健全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完善信访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要加强城市社区和乡村建设,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建设,增强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要进一步深化清理整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的试点工作,重点解决多头执法、执法扰民问题。要通过机构编制部门的努力工作,让人民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改革的成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加强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机构编制部门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服务,关键是进一步明确机构编制工作的科学定位。找准科学定位,才能奋发有为,围绕中心服务,才能拓展思路。机构编制部门承担着推进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对事关重大体制改革提供咨询和建议、研究拟定机构改革方案并科学组织实施、规范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事权划分、做好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部门之间职能协调和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的职责。这些职责都是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国家政权的基础性工作,这就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定位。只有找准定位,履行好这些职责,机构编制工作才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才能不断促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才能促进党政机构高效运转,促进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促进和保障党的事业顺利推进。

  "十一五"规划建议对今后五年的各项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也为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要把"十一五"时期的机构编制工作做好,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自觉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和能力,按照中央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围绕"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切实履行好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责,研究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完成"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