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用友致远常务副总裁张屹聊天,他的滔滔不绝会让你陷于这样一种困惑:性格这么外露的人何以能甘于寂寞,率领他的团队整整三年埋首于一款协同OA产品的开发?在整整三年时间里刻意保持低调,任凭成千上万家OA厂商在喧嚣的市场里跑马圈地,不等于把市场拱手相让?换句话说,不等于找死?
然而,当记者把这些疑问抛给张屹时,他称三年前决策的时候就意识到:“这更多的是机会,而不是风险!”
项目化是OA的歧路
OA,俗称办公自动化,恐怕是普及率最高的IT词汇之一。自从二十多年前出现OA系统以来,由于其能“立竿见影”地提升办公效率,各类机构掀起了上OA系统的热潮,而且通常成为他们进行全面信息化改造的“前站项目”,张屹称之为“信息化的第一台阶”。
巨大的市场需求,使淘金者蜂拥而入,一时间OA市场成为了软件创业的“热土”。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门槛都不高,形形色色的OA厂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光国内市场,OA厂商就数以千计。“随便拉几个程序员,就能支起一个OA的摊子。”
似乎谁都可以做的结果往往就是谁都做不好。张屹指出,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生存,拿下订单成为了大部分OA厂商的首要之务,而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OA所能承载的管理理念和实现技术的深度开掘,却被放在了一边。“长此以往,OA市场难以摆脱低水平竞争的诸侯混战格局。”
“突出的表现是项目化的开发模式,这几乎是OA业界共同的歧路。”张屹介绍,长期以来,OA系统大多数采用项目开发的形式,公司首先派人收集用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办公流程,然后按照这些需求进行设计,之后进行开发和测试,最终交付给用户。
表面看来,所谓项目化,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客户量身定做,似乎应更“合身”,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听起来很美”,用户在产品规划期和交付初期往往满意度很高,但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现其实大部分模块并没有真正用到。“在很多用LotusNotes开发的政府单位的系统中,可能模块有几十个,但最终真正在用的可能也就只有邮件系统。“
弊端还在于,穷尽技术而实现的庞杂功能并没有解决好用户的易用性问题。”很多系统会让老板看30个界面,记住5个密码,查一个财务数据,可能每月只需要几次,这几次却需要三天去学习。“学习成本的高昂往往使系统最终成了鸡肋或摆设”。
追求功能穷举但并未抓住经常性应用功能的关键,或者经常性应用的功能用起来并不顺手,张屹称这或许可以用“顾此失彼、本末倒置”来概括。
这一切,对于张屹来说却意味着机会。他与对OA有着同样深刻感触的徐石———曾经是张屹15年前的客户,现在的用友致远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一拍即合,决定联手进军OA市场。
产品化代表OA的未来
2002年,在不断的观摩软博会和OA大会,并深入研究了20多家OA厂商的40多份资料后,徐石、张屹更清晰的明白了人家的问题所在,从而也为用友致远确立了清晰的目标———做一套立刻可以标准化、规模化快速交付和推广的协同OA产品。让张屹引以为荣的是,在这个表述里,“基因”———产品的核心思想在创业初期即已成型。
这种“基因”意味着颠覆。一行代码也不会编写的张屹带领开发人员决定推翻以往开发OA的思想和方法。“我们既不通过项目开始积累,也不去了解某个单一用户的需求,我们是在对大量客户调查后通过高度抽象、提炼共性的基础上开始进行‘闭门造车’。”“项目化容易疲于奔命,没办法去做沉淀和积累,比如你做了二十个项目,实际上等于做了二十个不同的软件产品,而产品的内涵和精髓却原地踏步,得不到提升。”张屹忍不住再一次点“项目化”的软肋。
产品化则不同,可以不断地沉淀和积累,不断地得到优化,这是张屹迷恋产品化的最重要的理由。与之相配套的是,用友致远规定了产品规划的首要出发点是对应用的价值,而且确定了应用的“二八原则”,即必须“以20%左右的核心主导性功能足以完成或满足占客户日常工作中总量的80%的经常性关键性应用。”
张屹介绍,对所开发产品进行的定期应用评审中通常是采取“砍”的手段。因为“在公司组成的产品评审委员会中,来自应用和市场方面的人有四票,而技术方面的人只有三票。”
张屹指出,大多数OA系统都没有抓住最关键的应用。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多的工作是需要多人合作来完成一个项目,同时又要求对这个流程进行可控的跟踪,这就是“协同”。用友致远认为这一功能其实可以覆盖到办公中的80%的应用。
这也正是用友致远的发力点所在。张屹透露,公司潜心3年开发的一款被命名为“A6”的协同软件产品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百城巡展,其对OA的理想和使命将由它来承载和实现。
|